最近,无锡软件行业传来一个好消息。
10月15日,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来自无锡锡山区的帆软软件首次入选中国软件百强企业,位列93名。
![]()
对许多人来说,帆软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在今年2月份,江苏一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帆软是全省七家之一、无锡唯一的发言企业。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家颠覆大众行业认知、“反共识”的企业:
从不融资、永不上市、利润共享,给予员工丰厚的薪资奖励,让他们能够在无锡、南京等城市有车、有房、有存款。
因此,帆软也被很多人称为软件界的“小华为”和“胖东来”。
年,帆软销售额
15.7
亿元,连续
8
年位居中国商业智能和分析软件市场占有率第一,累计合作客户超过了
3.6
万家
成为行业内少数实现健康增长的软件公司之一。
而从一个寥寥数人的初创团队,发展到如今超2000人的BI软件巨头,帆软默默耕耘了19年。
对于一个19岁的“年轻人”而言,在19岁时取得“全国百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但对于帆软而言,这个荣誉或许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
摒弃掉“炒作概念”“融资烧钱”“持续扩张”的浮躁之风,靠着产品复利、文化凝聚和数字驱动,
本土软件企业,也许能够走出一条更加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01.
产品复利
很少有人知道,早期帆软的注册资本,是客户“给”的。
2006年,一群以大学生群体为主的创业者们共同创立了帆软。按照当时的规定,公司注册资本需实缴15万元,但他们只拿出了3万元。“我们没钱,后来是客户买了产品,我们拿回款补足了注册资本。”公司CEO陈炎在采访中回忆道。
这段略带青涩的创业开端,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帆软日后发展的底色:
一切从客户出发,靠产品说话。
早期的帆软,并没有追逐风口,也没有盲目扩张。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作为一家没有资本加持的创业公司,必须做出选择。陈炎将软件公司的创业路径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接项目,做定制,来钱快但难以复制;另一种是做标准化产品,虽然起步慢,但具有“复利”效应。
“你可以选择接4个定制项目赚400万,也可以做一个价值2万的产品卖200套,同样赚400万。”
帆软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我们早期只做两类客户,软件公司和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中小客户。”陈炎说,“这样的客户群体定制化需求比较少。”并且当时,初创团队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生活成本很低,“一个月两三千就能活”。
对外筛选客户,对内成本可控,这让他们有了“坚持高度产品化”的底气。
当然,初创团队也走过不少弯路。
创业初期,团队还只有几个人,陈炎曾经想做出一个全面的信息化系统产品,一次性解决掉企业的信息化所有问题,但最后发现产品功能非常冗余、毫无竞争力。
还有一次,帆软和某大企业签下合约,价值16万元。但在服务过程中,团队发现做出来的产品不仅无法商业化,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要求。面对客户已经支付的8万元,帆软最终决定:
一分不取,全额退还。
这些“失败”,让帆软变得更加克制,专注去做“能让客户真正用起来”的产品,不去搞技术炫技。
也正是这种克制,让帆软在创业初期没有被定制化需求拖垮,埋头做好产品的迭代与打磨。
![]()
从2006年到2013年,帆软默默沉淀了七年,产品最终在国内BI市场占有率上超越当时的行业龙头,成为第一。而直到如今,公司也只有FineReport、FineBI、简道云这三款标准化的核心产品。
慢就是快,少但是精。
陈炎表示,
2018
年,帆软也曾迫于友商的竞争压力,推出过数据挖掘的产品,但不到一年,团队就决心砍掉这一产品。“当时压力非常大,但是我们想明白了一件事,大多数客户的数据质量不行,也没有专业的硕博团队来处理这些数据,最后即使做出来了,客户也用不起来。”
到最后,客户只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
陈炎认为,不能为了赚一波快钱而坑了客户,产品从第一天起就必须“让客户真正在用”。“好在砍掉这类产品后,帆软把资源更加集中在FineBI、简道云等其他产品线上,把核心产品做成爆款,反而能使公司受益。”
这种“产品为王”、坚持产品复利的极致思维,最终成就了帆软最深最硬的技术护城河。
02.
文化凝聚
如果说,产品复利是帆软倾力打造的硬核A面,那么多年来公司塑造的文化底蕴,则是支撑着帆软行稳致远的B面。
在帆软,经营理念被简化到了极简的八个字:“永不上市、利润共享”。
创始团队很早便意识到,在中国做企业软件业务是个慢生意,投资并不能加速企业的成长。不融资,不上市,就是担心上市融资后,重心会从产品与服务转到资本收益和股价,他们不想分散精力。
不仅如此,帆软还设计了一套类股权激励的“共利金”制度,每年拿出利润的相当一部分,分配给员工。
在2022年,帆软的净回款增长率18%,全年利润1个多亿,按约定,年终奖要拿出8000多万,但当年新招的人不少,各项成本增加,利润分配变难,年底结余的薪酬包只有6000多万。
最终,公司决定额外增加上千万元分红。
“如果你钱拿太多了,最后所有人都只是帮你打工,这个事业是做不大的。”陈炎说,创始团队刻意保持克制,让更多员工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这种无私的共享,实际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平等理念:
从老板到员工,人人都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
在帆软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一是公司领导没有独立办公室,曾经有公司实习生吐槽坐在后排工位的家伙,老是远程视频跟人吵来吵去,一个星期后发现是公司创始人薛宝。
第二是帆软的公司文化。
帆软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爱玩和活泼是天性,对此公司设立专门经费用来补助各种自发成立的兴趣小组,比如篮球、桌游、英雄联盟等。“同学”,这是帆软内部保持的校园化称呼。这一方面是因为帆软招聘应届生占比高达70%;而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企业的期待:
营造如校园一般“简单舒适”的企业文化。
![]()
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企业的文化与精神尚可通过与初创团队的接触传递下去,维持统一的价值方向。但随着公司规模突破千人,一个问题便浮出水面:
这样的文化如何传承?
早在2020年,帆软启动了“文化共识营”,耗时两年,将过去口耳相传的价值观念梳理成文。
陈炎 表示 ,公司在超过千人后,很多新员工 “ 没见过创始人,不知道公司是怎么思考的 ” 。于是,帆软开始系统性地在内部培训、 在 各类会议中反复宣导文化理念。其中, “ 曾国藩精神 ”正在成为帆软员工的真实写照。
“结硬寨,打呆仗”,这句曾国藩的名言,与帆软长期以来强调的“傻傻的坚持”不谋而合,“企业需要像郭靖和阿甘这样的人。”陈炎认为,在面对复杂组织协作时,这种“钝挫力”强的心态,能让人在冲突中不轻易陷入负循环,而是尝试理解对方、寻求协同。
![]()
与此同时,文化不仅是内部管理的工具,也直接作用于商业价值。
陈炎分享了一个案例:
某次与一家知名企业合作,帆软团队不仅受到了企业领导的接见,还成为全场唯一发言的供应商。许多人都在议论,帆软是不是和领导有关系?
后来对方对接人告诉他:“我见了这么多供应商,只有帆软的员工从来不说公司坏话。”
正是这种由内而外的认同感,让客户感受到了帆软的凝聚力,从而愿意为其背书、推荐。
除了文化,帆软在组织机制上也做了大量探索。例如,创始人公开手机号接收客户投诉;候选人面试时,报销往返机酒;互联网裁员潮时,帆软选择给全员加薪;没上市,每年却向员工公开财报……
最终,这些点点滴滴慢慢凝聚,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催动着企业实现“利出一孔、力出一孔”。
在帆软的语言里,这里的“孔”代表的是同一个目标,指的是在帆软,所有的利益、奋斗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目标。
陈炎坦言,“对帆软来说,企业的核心在于文化的统一,让文化、产品、营销形成合力。”
03.
数据驱动
在帆软的发展史上,“数据”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利用数据驱动企业治理和决策,已经深入到企业的基因中。
陈炎将数据视为企业经营的“导航系统”。他表示,2022年,帆软营收增长18%却发不出年终奖,而2023年仅增长8%,有的团队年终奖多到不敢发,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层下定决心,用数据抓经营埋头抓了一年,“削减很多浪费。”
其次,用数据辅助企业决策,也能解决部门扯皮的问题,“该深耕老客户还是拓展新客户?该重点做哪个行业?数据都能给出答案”。
在此之前,帆软的战略决策也像很多软件公司一样,靠“写语文题”,比如想进入某个行业,就用文字描述市场机会,再凑几个数据佐证。但从几年前开始,帆软让财务和战略团队把细分行业数据做成分析报表,通过数据分析,就能精准找到机会点。
陈炎指出,帆软的愿景就是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要让内部因数据而受益,而不只是一个口号。
![]()
如今,帆软已经将自身打造成“数据驱动”的样板。从战略决策、财务管控,到人力资源、客户服务,公司内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据应用体系。
“我们的人力、财务、IT部门,现在特别抢手,”陈炎说,“因为他们能拿着帆软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案例,去帮销售打单。”
这种从“成本中心”到“价值中心”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中后台员工的成就感,也让客户看到了数据的真实力量。
![]()
在AI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帆软也在积极求变。
不久前,帆软推出的FineChatBI成功通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的评估认证,标志着帆软FineChatBI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领域达到成熟水平,其平台在功能完备性、技术先进性和行业适用性方面,均获得国家级权威机构的高度认可。
陈炎表示,帆软曾在“云转型”上晚了一步,这次在AI时代不能再掉队,要坚决投入AI产品研发。但同时,他依然保持冷静:“我们不做all-in,而是调用好的资源、用优秀的人去干。”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团队到中国软件百强,帆软的成长路径,某种程度上也是无锡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座以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闻名的城市,正试图在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打造新高地,擦亮中国软件名城的名片。而帆软,作为无锡锡山区唯一入选“中国软件百强”的企业,其所代表的,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验证:
不依赖资本烧钱、不追逐短期风口,守住“产品复利”的初心,用文化凝聚人,用数据做对决策,本土软件企业也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长期主义之路。
正如陈炎所说:“我们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们愿意傻傻地坚持。”
在浮躁的科技行业,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精神,或许才是最稀缺的竞争力。
如今的帆软和远在河南许昌的胖东来一样,每周都有企业家带队来交流,既有想学习其文化的,也有想复制其数据驱动方法论的。
但无论未来如何,帆软已经给软件业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
![]()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回复关键词阅读
- 滨湖区的咖啡店,正在治愈我的精神内耗(关键词:咖啡店)
红星美凯龙老板废掉了(关键词:红星美凯龙)
阿满百香鸡大战紫燕百味鸡,为何选择南京(关键词:紫燕百味鸡)
新质蛋白赛道,无锡高新区用“顶级阵容”杀进来了(关键词:新质蛋白)
清华大学,为什么会在这里进行一场AI赋能科研的深度布局(关键词: AI布局 )
江浙皖“C城”暗战:徐温二州争万亿,蚌埠突入高端局(关键词:江浙皖暗战)
- 江苏,依旧是最坚定的出海者(关键词:出海)
- 如果不是苏州这个园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股可能要晚来两年(关键词:苏州园区)
80岁的上海财阀,依然强得可怕(关键词:上海财阀)
3年从0到25亿,惠山经开区相准了这批新能源“千里马”(关键词:惠山经开区)
一支穿云箭,中国创新药出海千军万马来相见(关键词:创新药出海)
淮安低调王氏兄弟,硬控国内两大产业(关键词:淮安)
常州龙头200亿砸向淮安,这个全球第一稳了(关键词:常州龙头)
一千年的二泉映月,值得出一个这样的文旅爆款(关键词:文旅爆款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