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52岁,是位典型的“老顽固”。前阵子,他因为偶尔胃里烧心泛酸,便担心得不得了,总怕“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
子女劝他去医院检查,结果也没发现什么大毛病,只说有小小胃息肉和轻度胆囊结石。
可邻居一听,“哎哟,这种事得早点动刀,早点根治!
”王大爷思前想后夜夜难眠,甚至做梦都怕“万一一上手术台,人就完了”,这恐惧,淹没理性。现实里,这样的故事你是不是也听说过?
![]()
手术难道真的是唯一出路?医生其实早有解答:有些病,动刀当真不是首选!
尤其第3种,80%的中老年人都容易被误导。到底,哪些病“稳住”比“下刀”更好?别让无知和恐慌害了自己。今天,咱们来一探究竟。
现代社会体检普及,发现“异样”就有手术焦虑。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专家直言:“不是所有病,都要开刀!”
数据统计,近十年,慢性病人群体检率提升了23.7%,不必要手术的发生率也上升到12.4%。很多情况下,误将良性病变等同于“恶性急需割除”,不仅无益,反成负担。
![]()
第一种:胃息肉体检发现胃息肉
不少人立刻焦虑“是不是癌前病变?”但事实上,近60%的胃息肉直径在5毫米以下,均为良性增生,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建议,绝大多数胃息肉可自然消退,50%以上无需处理。只有极少数多发性、短期增长迅速者才需要干预。
第二种:胆囊结石每年有数百万人新发胆结石
很多人一查出来就忍不住想着“赶紧割”。殊不知,有症状才需考虑手术,超六成没有典型疼痛、胆道感染的患者,5年发病率低于10%,定期随访+调整饮食大多数情况下比手术更优。
第三种:甲状腺结节随着甲状腺B超普及
结节检出率高达32.5%,但95%以上为良性,癌变几率不足5%。中国临床医学指南强调“随访为主”,切不可因为心理压力或风言风语就盲动手术,否则不仅得不偿失,还可能影响激素代谢。
第四种:椎间盘突出老年朋友腰椎不好就想“快点做手术换新椎”
但是数据显示,约90%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规范保守治疗、理疗,半年多能大为改善,只有反复无效且伴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建议手术。
第五种:慢性阑尾炎很多朋友肚子偶尔绞痛就害怕阑尾穿孔,恨不得早早切除。
新共识认为,60%以上慢性阑尾炎,通过抗生素和调整生活方式能缓解,药物保守治疗1年后复发率低于15%,不宜“一刀解决”,以免并发症找上门。
不顾病情性质,盲目手术不仅无益,可能带来多方面风险。就像王大爷的邻居赵阿姨,仅为单纯良性甲状腺结节却急着手术,半年后体重增加8公斤,情绪低落,还要终身服药、控制饮食。
协和医院随访结果显示,不必要手术半年内,约27.2%患者出现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6.8%出现内分泌或代谢异常。
除了身体直接创伤,手术还可能引发:免疫力下降,短期容易感冒、感染伤口恢复慢,偶尔需二次干预需长期外源性药物调节(如甲状腺素)代谢紊乱,血糖、血脂波动,甚至部分患者骨质疏松心身压力陡增,产生对疾病/手术的“二次恐惧”
![]()
哈佛大学对12.4万名中老年患者进行随访,发现“非必要手术群体体力和日常运动能力恢复评分比未手术对照组低16.7%”。
手术虽有医治作用,但并非快捷“万能钥匙”,不分青红皂白更易让身体和心理陷于双重困扰。
面对“可能要手术”的病,千万别自作主张、更别轻信小诊所或网络谣言。科学做法如下:
重视正规医院复诊与多学科会诊。不因一次B超、小结石而马上决定手术;
良性结节/息肉/结石/轻度突出,大多需要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体积和变化情况。动态管理远好于“一劳永逸”的幻想;
保守治疗优先。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规律运动、配合口服药物或理疗,可大大降低手术几率;
果断识别必须手术信号。如持续高热伴腹痛、神经症状明显、吞咽障碍等,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医,不要拖延。
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家属,要共同抗拒“求快”“一刀治百病”的诱惑。科学随访、合理饮食和良好心态,比盲目入院手术更利于长期健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