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
文 /林鸿东
那天,在马巷老街的一间古厝里,屋主向我展示了一组墓志铭照片,墓志铭名称为《清林仁圃夫妻墓志铭》。林仁圃便是“林百万”,仁圃是“林百万”的别号。在略有些阴暗的光线中,从"皇清敕授儒林郎"开始,墓志铭所记载的林百万传奇一生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一段跨越三朝的清代家族记忆,在一个闷热的夏日悄然苏醒。
一
墓志的开篇便是一幅精妙的权力图谱:礼部左侍郎李宗文撰文,水师提督吴必达篆额,御前侍卫林朝绅书丹。三位当朝闽南实权名宦的联袂署名,无疑体现出了这个马巷望族的深厚背景。
撰者李宗文在文中直言"谀墓"之弊,却笔锋一转,称林公"生平嘉懿,郡志厅志邑志并征之矣"。这样的开篇,既遵循了墓志的书写传统,又巧妙地确立了叙述的权威性。
林氏先祖自莆田迁居同安的轨迹,暗合了闽南家族的典型迁徙路线。九传至朴翁公时,因"海氛"徙居新墟。这轻描淡写的"海氛"二字,背后是多少惊涛骇浪?或许是明清之际的海疆动荡,或许是生计所迫的辗转。待局势底定,他们最终在马市聚族而居。一个家族的迁徙史,竟与东南海疆的治乱如此紧密相连。
二
林芳德,字简卿,号仁圃,这个后来被民间记忆为"林百万"的传奇人物,在墓志中呈现出独特的人生选择。
他三十岁入国子监,本可循例出仕。墓志记载了一段插曲:叔祖酣堂公邀他晋京谒选,赠诗鼓励:"与君指日朝班上,共听金钟侍圣明。"这是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前程,但他却以"双亲佳城未获"为由婉拒。
"一人之宣力有限,何如合子姓以黼黻于无穷乎?"这句话道出了他的人生智慧。他将个人的仕途抱负,转化为培养整个家族子弟的教育大业。于是在马巷的宅院里,"礼延名师,严督孙儿"成为日常。这种选择,在看重科举功名的清代社会里,需要相当的定力与远见。
成果是显著的:六子中或列成均,或游泮水,或选明经;孙辈二十四人,皆在学宫扬名。更值得注意的是,"胞亲计二百有余人,食旧德而林立於辟雍、泮水中"。这已不仅是简单的子孙繁衍,而是一个士绅家族通过教育完成的文化传承。
三
墓志中关于林公义举的记载,宛如一幅清代闽南民间社会的全景图。
大轮山的文公祠风雨剥落,他独肩修葺之任;宗族先贤林次崖的"理学名宦"坊倾颓,他鸠工庀材使之焕然一新;马巷通利庙后的文昌楼,工程中途资斧耗尽,他捐金五百促成。如今"巍楼百尺,上祀五文昌,下塑朱子像",成为一方文运所系。
在民生工程上,他同样不遗余力:双溪壅涨,"民其为鱼"时,他协助邑侯筑堤导流;乡间的关夫子庙、玄威池王庙破败,他出资重修;乃至郡县的谯楼、育婴堂、朝元观等,无不留下他捐资出力的痕迹。
这些善举背后,有着夫人陈氏的身影。"至遇有义举之事,则勖公倾囊以与",墓志将这善行的坚持,归功于贤内助的鼓励。陈安人不仅劝善,更重视孝道,曾对林公说:"尊嫜窀穸未安,何以为人子妇?"
四
墓志后半部展现的姻亲网络,或许是整篇墓志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
六个儿子、两个女儿、二十四个孙子、十三个孙女......通过与各地官绅家族的联姻,林家织就了一张覆盖闽南的社会网络。从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家族到靖海将军施琅后人,从各地进士到州县官员,这个家族的根系深深扎进闽南的士绅阶层。
细看这些联姻对象:有的家族以科举显赫,有的以军功起家,有的则是地方望族。这种多元化的联姻策略,显示出林氏家族在地方社会中的灵活定位。他们不仅追求科举功名,也重视实际的地方影响力,通过婚姻构筑起一个既稳固又开放的关系网络。
林公的交游圈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当道提台大人如黄讳正纲公、胡讳贵公、吴讳必达公、魏讳国泰公,缙绅先生如官石溪、富怡亭、王丹崖、苏茂园、陈悠岩、魏夏斋、张北拱诸公,莫不一见倾盖,称莫逆交云。"这些名字,大多可在地方志书中找到记载,他们与林仁圃的交往,反映出清代闽南士绅社会的独特生态。
五
从茶山乡到出米岩,墓志中记载的两次迁葬,透露出这个家族对风水的重视。“孙春曦”在补刻的铭文中写道:"出米名山,白云发祖。朝对香岩,列峰环堵。"这种对风水的讲究,对祖先安息之地的重视,折射出闽南人深厚的乡土观念。
司铎何公吊唁林公的诗句:"海内共嗟龙去远",虽说是墓志常见的溢美之词,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当地士林中的声望。这种声望的建立,不仅依靠财富和地位,更需要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
细读墓志,可以发现林氏家族的生存策略:拒绝虚衔,扎根乡土,通过教育提升家族文化资本,通过公益积累社会声望,通过联姻巩固地方网络。在科举与乡土之间,在仕进与在地之间,他们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六
通过墓志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私密记忆,更是一幅闽南文化的基因图谱。
今天,当我们走进马巷,在巷闾深处,依然还可以听到关于“林百万”的诸多传说,找到关于“林百万”的种种痕迹。尽管,这些传说、迹痕都随着时光渐渐模糊。
这份石刻承载的,不仅是林氏家族的故事,更是所有闽南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清代闽南这个特殊的历史时空里,士绅阶层既是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也是地方社会的实际管理者。他们修桥铺路、兴学助教、赈灾济贫,在官方与民间之间架起桥梁,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
![]()
![]()
![]()
![]()
![]()
![]()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本篇图文均为原创,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撰写论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转载,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申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