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性别平等”从理念迈向实践,如何精准锚定发力点?《榆林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给出了答案。
该报告以系统化分性别统计体系(即按男女维度拆分关键民生数据的统计机制)为“量尺”,用覆盖就业、婚姻、健康等十大领域的细分数据,为性别平等事业绘制出可落地的“施工图”。如今,这份沉淀半年的实践成果,正成为榆林破解性别发展差异、优化民生决策的关键抓手。
精筛千项指标

构建核心模型
2024年4月,《榆林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历经8个多月的精心打磨,于今年3月正式发布,同步启动线上线下试点运行。
![]()
其间,市委、市政府聚焦高标准构建统计体系工作目标,多次召开专题部署会,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专家支撑”的工作机制。为确保统计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市妇联牵头赴深圳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并结合本地实际优化指标设计;市统计局主导研发数据采集平台,建立标准化统计报表;榆林学院专家团队深度参与,从千余项跨领域指标中反复筛选论证,最终构建起涵盖人口特征、家庭建设、教育就业等领域的核心统计模型,指标细致覆盖出生性别比、分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行业性别分布、管理层比例、社保参保差异等多个维度,真正将抽象的“性别平等”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施策的精准“数据动能”,在为政府精准施策提供可靠依据的同时,助力榆林成为西北五省(自治区)首个系统化建立分性别统计机制的城市。
“体系的构建过程充满挑战,最大的难关是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据市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中心主任张润梅介绍,因各部门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方式存在差异,《榆林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编撰前期,调研组先后走进16个市直部门开展靶向调研,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定期联席会议机制,推动37家市直单位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为构建精准、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洞察性别差异

赋能科学决策
当下,分性别数据正成为驱动全市政策优化和服务升级的引擎。
“职业健康风险高度集中于男性”“女性预期寿命优势明显”……市卫健委副主任王莉君表示,《榆林市社会性别统计报告》就像一份精准而又全面的“社会体检报告单”,不仅清晰反映了全市性别发展的差异问题,还正有力推动全市卫健部门科学调整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的侧重点,如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的职业健康防护监管和宣教,科学开展特定年龄段女性高发慢性病管理和“两癌”防治等。
![]()
报告数据还显示,全市传统行业性别失衡加剧,采矿、制造等重工业及文化传承领域男性优势明显;新兴休闲农业、旅游业性别结构相对均衡,部分民间艺术领域女性参与度较高;基础教育阶段性别比例趋于均衡,但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男性占比较高。
针对数据反映的问题,市妇联建议相关部门从优化生育与人口政策、打破经济与就业性别壁垒、促进教育领域性别均衡、完善社会保障与健康服务、提升女性决策参与度等方面发力,切实推动全市性别平等与妇女全面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相关部门也表示将依据统计结果进行政策倾斜与优化。
下一步,榆林将建立社会性别年度统计报告常态化机制,持续开展专项培训,推动分性别统计数据深度融入民生决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新篇章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为推动性别平等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榆林力量”。
记者 周海月 王阳 通讯员 高凤
编辑 拓智慧 校对 刘雅娇 责编 李治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