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恶魔"3年跨五省杀害23人,竟是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期货员工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资料改编创作,情节均为虚构故事。
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均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图片仅用叙事呈现。
本文旨在宣扬人间正义、杜绝犯罪发生!

01

1996年,李鸿从监狱里走出来的时候,以为自己的人生终于要重新开始了。

那一年他32岁,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身高只有1米68,但眼神里还有那么一点对未来的期待。

可是回到家,等待他的却是一个冰冷的现实——妻子何音已经自杀了。



「她留下了一张纸条,说等不下去了。」邻居大婶看着李鸿,眼神里带着同情和无奈,

「孩子现在在亲戚家,你去接吧。」

李鸿站在那个破旧的小房子里,看着地上散落的女儿的玩具,整个人如同被雷劈了一般。

妻子死了,留下一个才几岁的女儿,他一个刚出狱的人,拿什么去养活孩子?

他想起了妻子活着的时候,那些美好的日子虽然短暂,但至少有个家的样子。

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需要抚养的女儿和满心的绝望。

为了生存,李鸿开始打零工,搬砖、修暖气、做小工,什么活都干。

但是90年代末的工作并不好找,尤其是对一个有前科的人来说。

每个月那点微薄的收入,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女儿了。

就在这个时候,李鸿听说了期货这个东西。

「老李,你看我这个月就赚了两万!」一个朋友兴奋地跟他说,

「期货这玩意儿来钱快,你有点本钱就能翻好几倍!」

李鸿眼睛亮了。

两万块钱,这是他打工好几年都赚不到的钱。

为了女儿,为了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他决定试一把。

他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东拼西凑弄了几千块钱,全部投进了期货市场。

刚开始的时候,运气还不错,赚了一些钱。这让李鸿更加相信,这就是他翻身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借钱,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从同事那里借,甚至找高利贷借。

所有的钱,全部投入期货市场。他每天守着那些跳动的数字,做着发财的梦。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的期货市场突然暴跌。

李鸿投入的所有钱,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不仅如此,他还欠下了巨额债务。

债主开始上门了。每天都有人来要账,有的客气,有的不客气,有的甚至带着威胁。

「李鸿,你欠我的钱什么时候还?」

「老李,我也是借的钱给你,你总得给个说法吧?」

「再不还钱,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李鸿看着女儿天真的眼睛,心如刀割。

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绝路上。

正常的工作根本还不起这些债务,而债主们也不会给他那么多时间。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可怕的念头在他心里萌生了。

在1997年2月26日晚上,在银川市新华街金凤凰电影院6层平台上,李鸿和一个叫刘艺文的人因为一点小纠纷发生了争执。

争执中,李鸿拿起锥子,一下子捅死了刘艺文。

看着地上的尸体,李鸿并没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种奇怪的解脱感。

他想起了那些追债的人,想起了女儿需要钱上学,想起了自己的绝望处境。

「反正已经杀了人了。」他对自己说,「那就索性走到底吧。」

从那一刻开始,李鸿心中最后一道道德底线彻底崩塌了。

他决定用最直接、最暴力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困境。

既然正常的路走不通,那就走一条不正常的路。

他开始策划自己的第一次入室抢劫。

目标很明确:那些独居的中老年人,他们通常会在家里存放一些现金和首饰,而且反抗能力不强。

李鸿买了一把铁锤,开始琢磨怎么进入别人家里。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做过修暖气的活,对,就装成修暖气的工人!

这个身份既能让人放下戒备,又能解释为什么要进屋检查。

1997年10月8日,一切准备就绪。

李鸿穿上工作服,戴上绿色袖套,肩挎帆布包,手里拿着笔记本和圆珠笔,看起来就像个专业的暖气维修工。

他选择了银川市解放路23号院,目标是一个叫高圆的独居女性。

「同志,我是来检查暖气的,需要进屋看看。」李鸿站在门口,语气诚恳。

高圆没有多想就开了门。

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普通的修暖工,手里的帆布包里装着一把要命的铁锤。



02

高圆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李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

不是快感,而是一种扭曲的成就感——原来杀人竟然这么简单。

他翻箱倒柜,找到了高圆藏的金项链、手镯和一些现金。

虽然不多,但对于走投无路的李鸿来说,这些东西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

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让他发现了一个"完美"的犯罪模式。

首先,"修暖工"这个身份简直就是为入室犯罪量身定做的。

90年代末正是北方城市大规模改造暖气系统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可能遇到检修人员上门。

穿着工作服、戴着袖套、拿着工具箱的人,几乎没有人会怀疑。

其次,他发现自己对暖气系统确实有一些了解,能说出一些专业术语,这让伪装更加逼真。

「您家这个暖气片需要检查一下排气阀」、「水管连接处可能有问题」

这些话说出来,没有人会怀疑。

最关键的是,铁锤这个工具既是他的作案凶器,也是他身份伪装的一部分。

一个修暖工带着铁锤,再正常不过了。

李鸿开始研究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他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作案,那样太容易被发现。他要跨省流窜,让警方无法发现规律。

1997年10月23日,太原。68岁的杨彦贵老人成为了第二个受害者。

李鸿敲开门的时候,杨彦贵正在看电视。

「老师傅,我是暖气公司的,需要检查一下您家的暖气系统,马上就要供暖了。」

杨彦贵是个热心的老人,不仅让他进了屋,还给他倒了杯热水。

「小伙子辛苦了,这大冷天的还要挨家挨户检查。」

李鸿接过水杯,心里没有一丝波澜。

他已经完全麻木了。趁着老人转身的时候,铁锤无情地落在了杨彦贵的头上。

这一次,李鸿的收获更大。

老人家里有不少现金,还有一些值钱的古玩。

他仔细地把现场伪造成普通入室抢劫的样子,然后从容离开。

接下来的几个月,李鸿完善着自己的犯罪技巧。

他发现,作案时间最好选择在上班时间,这样邻居都不在家,不会有人注意到异常。

他还学会了观察目标的生活规律,确保屋里只有一个人。

1997年11月18日,保定。何素珍。

1997年11月24日,郑州。吴小红。

1997年12月24日,晋州。杜温温。

每一次作案,李鸿都变得更加熟练。

他知道怎么快速判断屋里有几个人,知道从哪个角度下手最致命,也知道怎么快速搜寻财物。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鸿发现自己的心态在发生变化。

最初杀人只是为了钱,为了还债。但渐渐地,杀人本身成为了一种发泄。

债务的压力、对妻子的愧疚、对前途的绝望,所有这些负面情绪都在他举起铁锤的那一刻得到了释放。

每一次看到受害者倒下,他都觉得自己的痛苦减轻了一些。

1998年,李鸿的作案频率开始加快。

1998年10月14日,石家庄。57岁的李玉荷。

1998年10月23日,太原。幼儿园退休女工杨会青。

1998年10月27日,石家庄。27岁的刘少邦。

同一天下午,石家庄。59岁的陈大娘。这一次,陈大娘侥幸活了下来,但头部重伤。

1998年11月2日,石家庄。54岁的侯大娘,重伤。

李鸿的胆子越来越大,有时候一天内在同一个城市连续作案。

他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游戏的规则,警察根本抓不到他。

确实,跨省流窜让警方的侦查工作变得异常困难。

那个年代信息交流不像现在这么便利,各地的案件信息很难及时共享。

李鸿利用这个信息差,在几个省份之间游走,就像一个幽灵。

为了更好地伪装身份,李鸿甚至在太原找了个临时工作——在一家期货公司做业务员。

这样他既有了固定的落脚点,也有了合理的身份掩护。

白天他是个普通的上班族,晚上和周末,他就变成了恐怖的"敲门恶魔"。

1998年12月4日,辛集。51岁的张经册。

1998年12月28日,太原。64岁的冯老太。

进入1999年,李鸿的作案手法已经炉火纯青。

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频繁的作案正在给警方提供越来越多的线索。

特别是在太原,连续发生的案件已经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

1999年8月30日至10月24日,李鸿在太原疯狂作案5起。

这一次,他的贪婪和疯狂达到了顶点。

他不再满足于偶尔作案,而是几乎把杀人当成了一种日常工作。

然后他又去了榆次,在那里重伤1人,杀死3人。

11月8日、9日、10日,李鸿回到石家庄,连续三天疯狂作案7起,6个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03

1999年11月9日,石家庄、榆次、太原三地的警方坐在了一张桌子前,开始了一场改变一切的"会诊"。

石家庄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老刘首先发言:

「各位,我们梳理了一下最近发生的入室杀人案,发现了一些共同点。凶手都是以检修暖气为由进入受害者家中,使用铁锤作为凶器,主要针对独居的中老年人。」

太原警方的小王接着说:「我们这边也是同样的情况。而且根据目击者描述,嫌疑人的外貌特征高度相似——身高1米68左右,常穿洋蓝色西服或夹克,戴绿色袖套,肩挎帆布包。」

榆次的办案人员补充道:「最关键的是,这个人对暖气设备很熟悉,能说出专业术语,让受害者完全不起疑心。」

经过详细分析,三地警方一致认定:这是同一个人作的案!

他们决定将这个案件命名为"11·9"案,进行联合侦查。

消息很快传到了公安部。

一个连环杀手,三年时间,跨越五个省份,杀害20多人——这在建国以来都是极其罕见的恶性案件。公安部立即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抓获凶手。

为了尽快破案,警方请来了著名的模拟画像专家张晓欣。

张晓欣根据各地目击者的描述,画出了嫌疑人的模拟画像:

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中年男子,单眼皮,国字脸,表情木讷。

画像一出来,立刻在太原、石家庄等地大面积张贴。

石家庄警方甚至悬赏十万元征集线索。

那个年代十万元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人十几年的工资。

与此同时,警方开始了地毯式的摸排。

他们重新勘察了每一个案发现场,寻找遗留的蛛丝马迹。

技术人员发现,虽然凶手很谨慎,但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指纹片段、毛发、脚印。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作案规律的分析,警方判断凶手应该在太原有固定的落脚点。

因为太原的案件最多,而且时间间隔相对规律,说明这里可能是凶手的"大本营"。

太原警方调集了大量警力,对全市的暖气维修工进行摸排。

凡是符合年龄和外貌特征的,都要详细调查。

同时,他们还重点关注那些有前科、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员。

但是李鸿太狡猾了。

他虽然在太原有固定住所,但从不在住所附近作案。

而且他的"正当职业"是期货公司业务员,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暖气维修工。

11月的太原已经很冷了,警察们冒着寒风走街串巷,挨家挨户询问。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要找的那个"恶魔",每天都在和他们擦肩而过。

李鸿这时候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成功"中。

看到满街的通缉令,他不仅不害怕,反而有种奇怪的自豪感。

他觉得自己比警察聪明,比所有人都聪明。

「哼,就这点本事还想抓我?」他看着自己的模拟画像,心里冷笑。

画像确实有几分相似,但并不完全准确。

再加上他平时刻意改变外貌,戴帽子、换衣服,警察根本认不出他。

11月28日,李鸿又一次准备作案。

这一次,他选择了太原市开化寺附近的一个住宅区。

但是当他在附近踩点的时候,发现警察明显增多了,巡逻的频率也比以前高。

「看来条子们急了。」李鸿想,「不过没关系,我有的是时间和他们慢慢玩。」

他决定暂时收手几天,等风头过去再说。

于是第二天,11月29日,他照常去期货公司上班。

就在这一天,太原警方的摸排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一个细心的民警注意到,开化寺商场附近的几起案件,时间上都和某些特定日期有关联。

经过仔细分析,他们发现这些日期有一个共同点——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