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正和岛)
作 者:笔记侠
开会,可以说是企业中令人又爱又恨的一件事。
一到开会,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人托着腮帮子发呆,有人跷着二郎腿神游;
有人频繁打哈欠掩饰倦意,有人假装在笔记本上记录实则心不在焉;
还有人死死盯着手机屏幕,在心里艰难地倒数,期盼会议结束的那一刻。
走出会议室时,人们感受到的不是干事的冲劲,而是如“刑满释放”般的解脱。
然而,会议本身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几乎所有重要决策都诞生于此。
可当公司里最具智慧的人齐聚一堂,却常常像“集体失智”般无所事事,白白耗掉两小时。
长此以往,这种冷漠与沉闷的氛围会扩散到整个公司——每次例行会议结束后,员工的精力与干劲已被消耗殆尽,陷入“会议没完没了→没时间推进实际工作→不得不开更多无效会议”的恶性循环。
组织健康专家刘向东老师认为:“若想了解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判断它是否有未来,只需观察10分钟的会议即可。”
团队怎么开会,团队就会怎么做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开会这件事。
![]()
会议泛滥:组织不健全的信号
1. 会议的本质:组织缺陷的“补救措施”
现代管理系之父德鲁克认为:“会议”是通过“集会”实现“商议”,本质上是组织存在缺陷时的补救手段。
但开会时无法开展日常工作,工作时也无法兼顾会议,没有人能同时身处两个场景。理论上,一个结构完善、运作理想的组织,本应无需依赖会议。
在理想状态下,每个成员都能清晰掌握工作所需的信息,随时获取必要资源。
只有当某项任务需要多人协作完成,或单一成员无法覆盖任务所需的全部知识与经验时,会议才有存在的必要——即通过集思广益弥补个体能力的局限。
2. 会议过多:组织问题的“显性症状”
现实中,会议泛滥往往意味着组织存在深层问题:若一个组织频繁依赖会议推进工作,那么企业的各类机制便会失去意义;若管理者将超过1/4的时间投入会议,就说明组织架构、职责划分或信息传递存在漏洞。
并且,因为会议具有“衍生性”——一次会议可能引发更多正式或非正式会议,且每次会议都需消耗数小时。
因此,会议必须经过周密规划,否则不仅令人反感,还会严重拖累组织效率。
德鲁克也谈道:会议应是“不得已的例外”,而非“日常常规”;一个人人随时都在开会的组织,必然是人人都无法专注做事的组织。若通过时间记录发现会议占比过高,那大概率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不健全组织。
![]()
高效会议:以“贡献”为核心
虽然我们意识到会议的管理者难免要参与讨论会、汇报会、简报会等各类会议,会议是管理者日常工作的核心工具,也占据了大量时间——即便最擅长时间管理的管理者,也需要在会议与报告上投入精力。
但高效的管理者与普通管理者的差距,在于能否让会议产生“实际贡献”。
1. 会前:明确会议的“目标与价值”
高效管理者会在会前清晰思考三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开会?是为了制定决策、宣布重要事项,还是明确执行方案?
问题2:需要什么输入?例如需要哪些报告支撑讨论,简报需涵盖哪些核心信息?
问题3:要达成什么结果?会议结束后需形成哪些共识、明确哪些行动?
他们会坚决杜绝“无目的会议”,确保会议围绕“事先约定的目标”展开,避免将会议变成“闲聊场”。
若会议目的是激发创意,他们会鼓励全员发言,避免某个人“垄断话语权”;若会议目的是明确决策,他们会提前收集关键信息,为讨论划定聚焦方向。
2. 会中:聚焦“主题与结论”
高效管理者在会议开场时,会明确告知参会者“会议目标”与“预期贡献”,并全程引导讨论紧扣主题。
例如,他们会避免“漫无边际的发散”,在讨论偏离方向时及时拉回;在会议结束前,会再次回归开场提出的目标,确保结论与目标一致。
一个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原则是:“主持人不能既主导会议,又滔滔不绝”。主持人的核心职责是“引导讨论、把控节奏、整合观点”,而非成为“发言主角”。
无论会议形式如何,核心始终是“以贡献为导向”——所有讨论都应服务于“解决问题、产生价值”。
3. 会后:让“贡献”转化为组织成果
“重视贡献”是高效会议的核心逻辑,它能帮助管理者解决三大关键问题:
问题1:为什么开会?是为了制定决策、宣布重要事项,还是明确执行方案?
问题2:需要什么输入?例如需要哪些报告支撑讨论,简报需涵盖哪些核心信息?
问题3:要达成什么结果?会议结束后需形成哪些共识、明确哪些行动?
简言之,“重视贡献”就是让会议从“消耗时间的流程”,转变为“创造价值的环节”。
而所有高效会议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两点:
第一,形成共识。确保全员对目标、方案的认知一致。
第二,制定决策。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与责任。
![]()
有效会议的三大案例
刚才谈到很多理论,但每家公司都有每家公司的特点,很难用同一套理论来改善会议问题。
相较于抽象的技术原则,那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企业案例,更能提供可落地的优化思路。
宁向东老师讲过的三个企业案例尤为典型,它们从不同维度破解了会议低效的难题,或许能为你提供新的启发。
1. 亚马逊:以“组织优化”减少会议,以“6页纸规则”提升效率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有一个独特的认知:“若顾客主动联系公司,说明产品或服务存在问题”——最好的客户关系是“交易完成后无需再沟通”,若客户联系公司,要么是复购(少数情况),要么是产品出问题(多数情况)。
将这一逻辑延伸到会议管理,贝佐斯认为:“公司会议多、时间长,本质是组织与流程有漏洞”——需要频繁沟通,说明信息传递不畅、职责划分不清;需要长时间讨论,说明会前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
因此,亚马逊的核心思路是“通过优化组织功能,将会议保持在最低限度”,而非“在‘如何开好会’上过度用力”。
贝佐斯将“会议效率”视为“管理水平的试金石”:通过固定“短会模式”,倒逼组织调整运作方式,适应“高效沟通”的需求。亚马逊的会议规范简单却高效:
1.禁用PPT,改用“6页纸陈述”:会议发起者不能用PPT,而需以“陈述文”形式,清晰描述待讨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附上数据、图表等支撑材料,最终浓缩为“符合公司标准的6页纸”;
2.会前分发材料,会初留10分钟阅读:6页纸需提前发给所有参会者,会议前10分钟,全员专注阅读材料,确保每个人都充分了解背景信息;
3.阅读后再讨论,聚焦“解决问题”:10分钟阅读结束后,围绕材料展开讨论,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低效沟通”。
贝佐斯的逻辑本质是:“会议是群体沟通,涉及权力、信息、认知、情感、利益的复杂交互,若能通过组织优化减少沟通需求,远比‘优化会议流程’更有效”——6页纸规则的核心,是“会前明确信息、会中聚焦讨论”,从源头避免“无准备的发散”。
2. 台湾联强:“七三开”时间分配,平衡“务实决策”与“务虚启发”
对于亚马逊的高效会议做法,台湾联强总裁杜书伍并不是很认同。
他认为:这不适合于竞争局面比较复杂、信息非常分散,或者公司运营呈现危机的时期。因为在那个时候,信息是比较乱的,如果决策不能有效地搜集各路信息,就有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决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每一个提出问题的下属,都能立刻提出有价值的回答,就会抑制员工讲话的积极性。
为了防止自己回答不出问题,就不愿意提出新的问题的情况,杜书伍主张:应该允许一部分会议没有“效率”,并不是立刻得出结论。所以每个会议都要预留“务虚”时间。
基于此,杜书伍提出“会议时间七三开”原则:
1)七成时间“务实”:解决紧急问题,明确决策与行动:用于处理“紧要事务”,如敲定执行方案、布置任务、跟进进度,且所有讨论必须形成结论,并明确“后续检查机制”;
2)三成时间“务虚”:启发思考,为未来决策打基础:用于讨论“非紧急但重要的话题”,如行业趋势、潜在风险、创新方向,不要求当场得出结论,但“本次务虚的内容,必须成为下次会议的决策议题”——确保“务虚不空谈”,为后续工作铺垫。
联强的实践解决了许多国内公司的常见问题:要么“过度追求效率,完全无务虚环节”,导致决策缺乏长远视角;要么“陷入无目的务虚,领导一言堂瞎扯淡”,浪费时间却无价值。
3. 以“3小时纪要”与“跟进机制”,确保会议落地
有一家公司的核心痛点是“群体决策的后续执行不足”——许多会议结束后,参会者“散会即忘”,领导以为“全员达成共识”,实则“大家各有理解”,最终“问题没解决,行动没落地”。
为此,公司制定了严格的“会后跟进规则”,核心是“3小时内出纪要”:无论会议大小,结束后3小时内,必须形成会议纪要。
公司老板强调:“与会上讨论相比,会后行动更重要”——会议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后续进展”上,因此会议组织者或领导者必须“紧盯执行”,而“及时出纪要”是“明确行动、落实责任”的关键环节。
此外,公司还制定了“未决会议的跟进规则”:
1.若会议未达成结论,需明确“下次会议的日期”与“会前准备任务”,让参会者有清晰预期;
2.即便只是电话会议,会后也需出具“跟进备忘录”,确保“无遗漏、可追溯”。
该公司的办公室主任曾总结“会议低效的五大标志”,这些标志已成为全员共识,用于自我检查:
1.主持人开场问“谁先说一说”——说明会前无计划,未明确发言顺序与讨论逻辑;
2.主持人提醒“再给你五分钟”——说明发言者会前未准备,内容冗长、缺乏重点;
3.主持人频繁解释“我刚才说的其实是……”——说明会前准备不足,表达模糊,导致参会者误解;
4.有人说“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说明之前的会议未形成结论,或结论未落地,陷入重复讨论;
5.散会后有人说“总算结束了”——说明会议毫无价值,参会者全程处于“煎熬状态”,是“灾难性的低效信号”。
作为管理者,我们不妨对照这“五大标志”复盘自己团队的会议,重新优化会议管理逻辑。
高效会议的本质
是“管理能力的外化”
从德鲁克的理论到企业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核心结论:“会议效率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会议低效是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现,而高效会议则是“组织健康、管理到位”的自然结果。
改善会议效率,无需追求复杂的技巧,只需回归三个核心:
1. 会前明确“为什么开、开什么、要什么”,避免无目的会议;
2. 会中聚焦“贡献与结论”,避免无价值讨论;
3. 会后跟进“行动与反馈”,避免无落地决策。
最后,观察会议,就能判断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与未来——当会议从“煎熬”变成“创造价值的环节”,当员工从“盼着散会”变成“期待贡献”,组织的健康与活力便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
[2].《宁向东的管理学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