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早已不是课堂理论的“附属品”,而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引擎。尤其在艺术领域,脱离了亲手创作的技法传授如同纸上谈兵,缺少了国际视野的审美培育难以突破瓶颈。当下,高校能否搭建高质量实践平台,能否引入顶尖行业资源,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打通“知识学习”与“职业创作”的壁垒,能否在毕业后快速适应艺术行业的多元需求。
而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实践教学上的做法,恰好为艺术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优质土壤。近期,该校美术学院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大师,围绕“材料实验、形体语言、文化对话”开展为期两周的雕塑与陶艺课程教学,这样的教学安排对学生而言好处多多。
![]()
从国际视野拓展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名誉主席托比恩・卡瓦斯博教授,通过多媒体展示东西方现当代陶艺佳作并解读创作理念,让学生跳出以往单一的创作视角,明白现代陶艺不仅有传统技法的传承,更有无限创新的可能。
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阿列克谢教授和柳洁修助理教授带来的课程与讲座,又让学生深入了解俄罗斯现实主义雕塑的发展脉络,以及苏联解体后雕塑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变化,这些国际前沿的艺术观点,是学生在常规课堂上很难接触到的,能帮他们建立更立体的艺术认知。
![]()
从专业技能提升来说,大师们的“言传身教”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实效。托比恩教授在课堂上现场演示大型陶艺手工成型的准备工作、技法和工具使用,还和学生一起创作,遇到学生提问耐心解答,鼓励大家大胆尝试。
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大师处理细节的技巧,比如如何根据材料特性调整成型方法,如何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实操经验能快速弥补学生在技能上的短板。
![]()
中央美术学院王少军教授开设的玉雕课程也一样,不仅教给学生玉雕技法,更通过《艺术与成长》讲座传递“自觉、自洽与自由”的创作理念,让学生明白艺术创作不只是技法的堆砌,更是内心世界的表达,帮助学生在提升技能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
此外,这样的课程还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平台,助力专业素养全面提升。课程期间,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领导与俄罗斯专家深入交流,强调要通过这类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这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为他们创造的优质学习资源。
![]()
从不同艺术家的创作案例出发,探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构建等话题,景德镇陶瓷大学学子在时间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更多艺术理论,还能和专家、同学交流想法,拓宽思路。这种互动式学习能让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更全面的提升,为今后的艺术创作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注“一千零一个志愿”,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最新最全的大学招生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