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高教领域什么热度高,四新建设当之无愧,但是比起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的热度稍有逊色。
可这份“冷”恰恰藏着更厚重的发展逻辑——农业从不是“过时的传统”,而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新农科正是连接高校科研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桥梁”。
![]()
当很多人追逐“热门”专业时,农业农村部早已印发《新农科建设实施方案》,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写入战略;当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兴领域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越来越多高校开始向新农科倾斜资源。就在西北的黄土地上,有一所扎根农业70余年的高校,正用自己的实践让“新农科”从“冷话题”变成“热行动”,它就是甘肃农业大学。
从1946年的国立兽医学院,到如今农业农村部与甘肃共建的高水平大学,校名四改、校址三迁。2378亩的校园里,不仅有ESI全球前1%的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更有全国独一份的“田间课堂”:21个科技小院嵌入乡村,37个专家院扎根产业,连实验室都透着“泥土味”——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常带着学生在河西走廊的试验田记录数据,培育出的“甘农薯”系列马铃薯,亩产突破万斤。
![]()
2024年,该校成为甘肃省唯一的省级高水平新农科建设高校,新增的4个新农科专业(草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精准对准西北农业的痛点。以草业科学为例,专业团队不仅在民勤的防沙林里研究植被演替,更把实验室搬到甘南草原,为退化草场设计修复方案。
新农科的魅力,在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在。在静宁苹果科技小院,植物保护学院的师生每年蹲点三个月,用绿色防控技术解决苹果锈病,当地果农至今记得学生手绘的“病虫害图谱”;在景泰寒旱农业科技小院,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滴灌系统,让戈壁西瓜的耗水量降低30%。这些实践不是点缀,而是融入课程的“必修课”。
![]()
而且,该校还构建“1+2+2”培养模式,要求每个学生在大三前完成至少100小时的田间实践,毕业时人均参与1个科研项目。2024年新增的草坪科学与工程专业,全国首创的课程表上,既有草种选育的实验室操作,也有足球场草皮养护的现场教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新农科+”的融合思维。新工科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学生不仅学灌溉技术,还要懂无人机测绘;新文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课堂常搬到武威的生态移民新村,分析搬迁后的土地流转模式。2025年暑期,管理学院师生在河西走廊调研生态搬迁政策,用专业知识梳理出“土地整治+产业导入”的振兴方案,这样的“行走课堂”,让知识直接转化为社会价值。
![]()
当其他高校的农学生还在课本上认识“旱作农业”,这里的学生早已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种下第1000棵梭梭;当“新农科”成为热门词汇,他们早已用七年时间,把科技小院办到了牧民的蒙古包旁。对于想学真本事、想在西北大地扎根的年轻人来说,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或许就是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