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王含泪告知:乱做法事等于害了亡者!你的善意正在地府成罪业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太上感应篇》《地藏经》《金刚经》《阿弥陀经》《北斗经》《度人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丧葬之事,历来隆重。亲人离世,生者悲痛之余,总想为逝者多做些什么。于是请道士做法事,请和尚念经超度,花费巨资,热闹非凡。这本是孝心,本是善意,可谁曾想,这善意之举,竟可能在地府成了罪业?

《太上感应篇》有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生者为亡者所做之事,究竟是福是祸?那些花费重金请来的法师,做的那些法事,真能利益亡者?还是另有玄机?

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何说"乱做法事"?难道法事还有真假之分?做法事本是为了亡者好,怎么反倒成了害人?这其中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传说有修行之人,因功德圆满,得见阎王。阎王含泪诉说,道出了一个惊天真相。这真相,关乎千家万户,关乎生死轮回,更关乎那些真心想要利益亡者的孝子贤孙。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有位老道,法号通玄,在龙虎山修行多年。这日,他正在观中打坐,突然感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他吸走。等他睁开眼,已经身处一座巍峨的大殿之中。

殿堂森严,黑雾弥漫,两旁站立着牛头马面,前方高台上坐着一位身穿王袍的威严之人。通玄道长心中一惊,立刻明白,这是到了阴曹地府,眼前这位便是传说中的阎罗王。

"通玄道长,久仰大名。"阎王开口,声音低沉却不失威严。

通玄道长连忙行礼:"小道见过阎君。不知阎君召小道前来,有何吩咐?"

阎王叹了口气,那叹息中竟带着几分无奈和悲凉:"通玄道长,你在阳间修行多年,道行高深,为人正直,本不该召你来此。可今日,本王实在是有话要说,若不借你之口传达给阳间众生,恐怕错误会越来越深,害的人会越来越多。"

通玄道长听了,心中疑惑:"阎君,您这话是何意?"

阎王挥了挥手,身旁的判官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翻开给通玄道长看。那册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案例,都是关于阳间人为亡者做法事的记录。

"你看这一条。"判官指着其中一页,"江苏苏州,张氏之子去世,其母悲痛欲绝,请了十三位法师,做了七七四十九天法事,花费白银三千两。法事期间,鼓乐喧天,烧纸无数,场面极其盛大。"

通玄道长点点头:"这是孝子贤孙应做之事,有何不妥?"

判官又翻了一页:"你再看这里。那张氏之子,因生前造业,本该在地府服役三年,将功抵过,之后投胎为人。可因为阳间做了这些法事,这些法师念的经文乱七八糟,用的法器不如法,烧的纸钱更是胡乱烧送,结果不但没能利益亡者,反而为亡者增添了罪业。"

"增添罪业?"通玄道长惊道,"这是何故?"

阎王接过话头:"通玄道长,你可知道,阳间做法事,阴间是要验收的。若法事如法,经文正确,法师德行高尚,心念纯正,那么这法事的功德确实能利益亡者,减轻其罪业,甚至能帮助其早日超生。"

"可若是法事不如法呢?"阎王的声音变得严厉,"那些收了钱的法师,本身道行浅薄,甚至有的根本不懂经文,只是照本宣科,念得磕磕巴巴。更有甚者,心中想的不是度化亡者,而是盘算着能赚多少钱,下一场法事在哪里。这样的法事,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是在造业!"

通玄道长听得冷汗直流:"可是,那些家属不懂啊,他们只是想为亡者做些什么。"

"正是因为不懂,所以才要说明白!"阎王站起身来,声音中带着愤怒和悲哀,"你知道那个张氏之子,因为那场法事,罪业增加了多少吗?本来三年服役,现在要延长到十年!因为那些法师胡乱念经,胡乱烧纸,胡乱做法,扰乱了地府秩序,这些罪业最终都要算在亡者头上!"

"为什么要算在亡者头上?"通玄道长不解,"明明是那些法师的过错啊!"

判官解释道:"因果之理,因人而起。法事是为亡者而做,无论做得好坏,都会与亡者产生因果联系。若法事如法,亡者得益;若法事不如法,亡者受损。就像有人送你一份礼物,礼物有毒,你收了,毒还是要你来承受。"

阎王补充道:"那些乱做法事的法师,当然也有罪业,死后来到地府,自有惩罚。可亡者已经在地府了,法事做了,因果就已经产生了,这罪业推不掉,逃不了。"

通玄道长沉默了片刻,问道:"那要怎么做,才算如法?"



阎王重新坐下,脸上的表情变得柔和了些:"首先,要找真正有道行的法师。什么叫有道行?不是看他名气多大,不是看他收费多少,而是看他德行如何,心念是否纯正,经文是否精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为亡者做法事,心中只有慈悲,只有度化之念,没有分毫私心。"

"其次,法事要如法。"判官接着说,"每一部经文,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仪轨。超度亡灵,要念《地藏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道家要做《北斗经》《度人经》等相应法事。不能胡乱念,更不能为了省事,把各种经文混在一起念。"

阎王点头:"还有,烧纸钱也有讲究。不是烧得越多越好,也不是烧得越花哨越好。要烧得如法,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方式烧送,并且心中要念咒语,要观想亡者接收。否则,那些纸钱根本到不了亡者手中,反而会引来其他孤魂野鬼争抢,造成混乱。"

通玄道长听得仔细,又问:"那现在阳间那些法事,大多都不如法吗?"

阎王苦笑:"何止不如法,简直是一团糟。你可知道,有些地方的丧葬法事,已经完全变了味。请来一群人,也不管是不是真的会念经,穿上法衣就开始做。念经的时候,有人在旁边聊天,有人在打电话,有人心不在焉。这样的法事,能有什么功德?"

他又举了个例子:"有个富商,父亲去世,请了五十位法师,搭了三层高的法台,做了一百天法事,花费十万两白银。他以为这样就能让父亲直接升天。可结果呢?那些法师中,只有三五位是真心念经的,其他人都是滥竽充数。五十个人念的经,乱七八糟,有的念这部经,有的念那部经,根本没有章法。最后,这场法事不但没能超度亡者,反而让亡者背了一身罪业。"

"为何会背罪业?"通玄道长追问。

判官解释:"因为这场法事扰乱了地府秩序。五十个人念经,声音嘈杂,混乱不堪,传到地府,就像五十个人同时在你耳边乱喊,吵得阴差无法工作,吵得其他亡魂无法安宁。这种干扰,就是罪业。而且,这场法事耗费巨大,那十万两白银本可以用来济贫、修路、建学堂,造福百姓,积累真正的功德。可现在,却被浪费在这些虚假的法事上,这也是罪业。"

通玄道长越听越心惊:"那照这么说,阳间很多孝子贤孙,本想为亲人做些好事,反倒害了亲人?"

"正是如此!"阎王重重地拍了下桌子,声音中充满了痛心,"本王在地府多年,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有多少亡者,本来罪业不重,本该很快就能超生,可因为阳间亲属乱做法事,罪业加重,受苦延长。每次见到这种情况,本王心中都难过得很,可地府有地府的规矩,因果之理,不可违背。"

通玄道长想起一个问题:"阎君,既然法事做不好会害人,那是不是干脆不做法事,反而更好?"

阎王摇头:"也不能这么说。法事若做得如法,确实能利益亡者。关键是要找对人,用对法。"

他顿了顿,接着说:"其实,真正能利益亡者的,不一定是那些轰轰烈烈的法事。有时候,一个真心的念头,一句真诚的祈祷,一个小小的善行,反而比那些花费巨资的法事更有用。"

判官也说:"对。我们见过一个案例,一个穷苦的女子,母亲去世,她没钱做法事,只能每天在母亲灵前念一遍《心经》,念得磕磕巴巴,可心是真诚的。就这样,她念了七七四十九天,母亲的罪业因此减轻了大半,顺利超生。"

"反观那些花大钱做法事的,若心不诚,若方法不对,花再多钱也没用。"阎王说。

通玄道长若有所思:"那依阎君之见,阳间人为亲人做法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阎王认真地说:"心诚。只要心诚,哪怕只是在家里念一句佛号,念一句经文,都能利益亡者。但若心不诚,搞那些铺张浪费的形式,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还有就是要如法。"判官补充,"找真正懂法的人,按照正确的仪轨去做。不要贪图便宜,也不要盲目追求场面。记住,地府看的是功德,不是排场。"



通玄道长听到这里,心中已经明白了大半。可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想问,这个问题关系到阳间千万家庭,关系到那些真心想为亲人做点什么的孝子贤孙。

他正要开口,阎王却制止了他:"你想问的,本王知道。你想问,如何分辨法师是真是假,如何知道法事做得对不对,更重要的是,若已经做错了,还有没有补救的办法。"

通玄道长点头。

阎王站起身,走到殿堂中央,望着那些记录着人间善恶的簿册,缓缓说道:"这些问题,本王都会告诉你。但在那之前,本王要先告诉你一个更重要的真相。这个真相,才是整件事情的核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