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稻盛和夫我发现:领导最喜欢的,才不是能力强、工作努力的人

分享至

你身边是不是总有这种 “职场迷惑行为”:王姐做报表比 AI 还精准,加班时长稳居部门第一,可三次晋升机会都绕着她走;小李写代码速度慢半拍,偶尔还得请教同事,却成了领导口中 “最放心的得力助手”。

我们从小被灌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能力走遍天下都不怕”,但职场这潭水,远比教科书里的公式复杂。

稻盛和夫在创办京瓷和 KDDI 两家世界 500 强企业后,曾在演讲里直言:“我录用员工时,从不先看能力强弱;我提拔干部时,也绝不只看他是否拼命工作。”

这话听着像反常识的 “职场叛逆”,但细品他一辈子的经营智慧,才发现这正是戳破职场真相的 “清醒剂”。



一、能力强的 “独行侠”,是领导心中的 “定时炸弹”

职场里从不缺 “单兵作战能力拉满” 的狠人,但这类人往往有个致命缺陷:把 “个人英雄主义” 当勋章,把 “团队协作” 当负担。

稻盛和夫刚创办京瓷时,曾招过一位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这人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极强,入职第一个月就解决了困扰团队半个月的技术难题。

可没过三个月,团队里的老员工就集体找稻盛和夫抱怨:“我们实在没法和他一起干活,他总说我们方法笨,要么自己把所有活儿都揽了,要么就对我们的工作指手画脚,搞得大家都没干劲。”

稻盛和夫找这位高材生谈话,对方却理直气壮:“我效率比他们高,与其浪费时间磨合,不如我自己来,还能保证质量。”

结果呢?这位 “天才” 在一次重要项目中突发阑尾炎住院,因为所有核心环节都由他一人把控,项目直接停滞了两周,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这件事让稻盛和夫彻底明白:“企业不是靠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能活下去的,就像一个人不可能靠一只胳膊走路。” 他后来提出的 “阿米巴经营模式”,核心不是选拔最能干的 “领头狼”,而是培养能让 “每个细胞都活跃” 的 “组织者”。

现实中很多领导不提拔能力强的人,不是嫉妒他们的才华,而是怕他们变成 “团队黑洞”,他们就像职场里的 “ solo 歌手”,唱功再厉害,也撑不起一场需要合唱、伴舞、乐队配合的演唱会。

我前公司的技术总监老周,就吃过这个亏。

他当年力排众议提拔了技术部的 “大神” 小赵,理由是 “小赵写的代码没人能比”。

可小赵上任后,把原本分工明确的团队改成了 “自己主导、别人辅助” 的模式,但凡同事写的代码不符合他的标准,要么当场推翻重写,要么就冷嘲热讽 “这种水平也配做开发”。

不到半年,技术部有三位老员工辞职,剩下的人也变得消极怠工,老周后来在复盘会上叹气:“我以前总觉得‘能力强就能带好队’,现在才知道,一个不会体谅别人、不会借力的人,能力越强,对团队的破坏力越大。”



稻盛和夫在《活法》里写过一句很扎心的话:“没有团队意识的人,再强的能力也只是‘孤舟’,风一吹就翻;有团队精神的人,哪怕能力普通,也能和伙伴们拼成‘航空母舰’。”

领导看的从来不是 “你一个人能做多少事”,而是 “你能让整个团队做成多少事”。那些把 “我厉害” 挂在嘴边的人,终究不如把 “我们厉害” 记在心里的人靠谱。

二、努力用错方向,越拼越像 “职场工具人”

“我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离开,为什么升职的不是我?” 这是很多职场人挂在嘴边的委屈,但稻盛和夫会反问:“你熬夜加班做的事,是公司真正需要的吗?你拼尽全力的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为了帮团队解决问题?”

他在创办 KDDI 时,曾有个员工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扫卫生,帮同事泡咖啡,晚上还主动帮领导整理文件,大家都夸他 “勤奋肯干”,可稻盛和夫却始终没给他重要的工作。

有人问起原因,他说:“他的努力都用在了‘表面功夫’上,却从没主动思考过‘如何帮公司降低运营成本’‘如何优化客户服务流程’。这种没有目标的努力,就像在原地跑步,看起来很拼,却没往前挪一步。”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