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建筑表皮的重要形式,凭借通透轻盈的视觉效果与多元的结构设计,成为城市天际线的标志性元素。其结构样式的划分主要基于支撑体系与玻璃固定方式的差异,目前主流类型可分为以下五类,各类样式在力学性能、施工难度与适用场景上各具特点。
一、框支承玻璃幕墙
这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类型,核心特征是通过金属框架(铝合金或钢材)承载玻璃重量并传递荷载。按框架显露程度可细分为明框与隐框两种。明框幕墙的铝型材框架直接暴露在外,玻璃通过压条固定在框架凹槽内,结构稳定性强,后期维护便捷,常见于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建筑的低中楼层。隐框幕墙则将框架隐藏在玻璃背后,通过结构胶将玻璃与铝附框粘结固定,视觉上形成无遮挡的整体玻璃面,美观性突出,但对结构胶的质量与施工工艺要求极高,多用于建筑立面的重点展示区域。
![]()
玻璃幕墙装饰
二、点支承玻璃幕墙
该类型以 “点” 状连接实现玻璃固定,打破传统框架的线性束缚,呈现出轻盈通透的悬浮感。其支撑结构分为爪件与承载体系两部分:不锈钢爪件(常见四爪、双爪)通过螺栓与玻璃上的驳接孔连接,再由钢结构(如钢桁架、钢立柱)或玻璃肋作为承载主体传递荷载。点支承幕墙适合大跨度、大高度的空间,如机场航站楼、会展中心的中庭,既能满足采光需求,又能通过结构力学与美学的结合展现建筑张力。不过,其玻璃加工精度(如驳接孔位置偏差需控制在 ±1mm 内)与安装难度显著高于框支承类型。
三、全玻璃幕墙
全玻璃幕墙以玻璃为核心承重构件,完全摒弃金属框架,通过玻璃肋与面玻璃的组合实现结构自立。面玻璃采用超白钢化玻璃或夹胶玻璃,玻璃肋则通过螺栓与面玻璃连接,形成 “肋 - 面” 协同受力体系。这种样式常见于建筑入口、观光电梯井道或室内隔断,如酒店大堂的玻璃幕墙,能营造开阔、通透的空间氛围。但受玻璃力学性能限制,全玻璃幕墙的单跨高度通常不超过 6 米,且需在底部设置减震支座以应对温度变形。
![]()
玻璃幕墙
四、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
作为绿色建筑的代表技术,双层幕墙由外层玻璃幕墙、内层玻璃幕墙及中间的空气腔组成,空气腔高度通常与建筑层高一致,并设有可开启的进风口与排风口。夏季时,开启进排风口,空气在腔体内受热上升形成自然通风,带走热量;冬季时,关闭风口,空气腔形成保温层,减少热量流失。同时,中间空气腔可容纳遮阳系统、检修通道,兼顾节能与维护需求。此类幕墙适用于温带及寒带地区的高层办公建筑,但建造成本比传统幕墙高 30%~50%,且需定期清洁空气腔内的灰尘。
五、光伏玻璃幕墙
将光伏发电技术与幕墙系统结合,光伏幕墙的玻璃采用碲化镉或晶硅薄膜光伏组件,既能满足建筑围护功能,又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光伏幕墙的支撑结构与框支承幕墙类似,但需额外考虑光伏组件的安装角度(通常与建筑立面呈 15°~30° 夹角以提升发电效率)、接线系统的隐蔽性及散热需求。目前,光伏幕墙已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如深圳国际能源大厦,其幕墙年发电量可达建筑总耗电量的 15%~20%,但受光照条件影响,发电量存在季节性波动,且光伏组件的衰减率需纳入长期维护考量。
不同结构样式的玻璃幕墙,是材料技术、结构力学与建筑美学的融合产物。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建筑功能、地域气候、节能要求及成本预算综合选择,才能实现幕墙系统的性能优化与价值最大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