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也只是你以为的,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太多滤镜。
![]()
一个母亲曾认为儿子是 “天才”,因孩子一年级时能轻松考满分、受老师称赞,还分享过 “一年级天才儿子” 的照片;但几年后,孩子学习积极性下降、成绩下滑甚至开始说谎,她不解孩子 “为何不再优秀”。
![]()
有网友直言,这样的天才一个班就有20个。
![]()
母亲常对孩子说 学习是为了你自己,我不指望你,网友直言这是正确的废话,小学生听不懂为自己学习的大道理,只会觉得妈妈放弃我,反而会用说谎、不写作业来反抗压力。
别拿低年级成绩当 “天才证明”,接受孩子的普通,比幻想他的非凡更重要。
一个班 30 个一年级双百,最少得有 22-25 个,一年级考满分,就像夸会走路的孩子是田径天才。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年级知识浅,很多孩子提前学过幼小衔接,或是足够仔细、听话,就能拿到高分。三年级之前成绩好的多,五六年级相对少很多,低年级的领先,可能只是 “起步早”,不是 “智商高”。
等到知识难度增加,那些靠提前学、靠细心的优势会慢慢消失,成绩自然会回归正常水平,这不是 “陨落”,是孩子回到了本该有的成长节奏里。
低年级成绩代表不了什么,孩子的成长有太多变数。
![]()
有的小孩一年级基本没有及格过,40分都是常态,也有的孩子小学中上,初中倒数,中考前突然发力考上高中。
这种孩子他们的经历说明,有些孩子开窍晚,或是低年级没找到学习节奏,不代表以后没潜力;还有家长尝试 “放养”,孩子写完作业玩 iPad,考试前一晚还玩,成绩反而能保持中上,偶尔有惊喜,不给过度压力,孩子反而能保持学习兴趣。
![]()
有网友说亲哥 “从小看漫画、玩游戏,一年级到深圳大学都是班长,一看就会”;也有人回忆同学 “初中考前还去网吧,却保送最好的高中,高考去了清华”。这些 “看起来没努力却很优秀” 的孩子,确实存在,但他们的 “天才” 不是靠低年级满分定义的,而是到了初高中,面对更难的数学、物理时,才显露出学习能力的优势 —— 就像网友总结的 “是不是天才,初中是第一个分界线,高中是第二个分界线”,低年级的知识太浅,根本考不出真正的智商差距。
这类 天才”终究是少数。大多数孩子就像评论里说的 “卷到最后一个月 6000 工资” 的普通人,与其执着于 “孩子是不是天才”,不如接受 “孩子大概率是普通人” 的现实。
那些 放养却有惊喜的家长,他们的做法其实很简单:不把孩子当实现天才梦的工具,而是把他当 需要尊重的人。比如有家长管了一段时间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还有人不逼孩子考高分,只问他要不要帮忙。
他们的心态是孩子的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所以能接受孩子的起伏,也能看到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盯着满分和天才的标签。
小学全靠家长抓的孩子,到初中基本打回原形,靠家长逼出来的低年级成绩,不仅不牢固,还会透支孩子的学习兴趣。
真正对孩子有用的,是家长放下 天才滤镜,接受他的普通:成绩好时不盲目吹捧,成绩差时不指责陨落。
教育是陪着一个普通孩子,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快乐地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