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来自 系列文章:《国央企有哪些很重要,却常被人忽视的能力?》之《政策解读能力篇》,
同系列其他文章可移步查看。
——以下是正文的分界线——
有一项能力,可能要体制/泛体制工作多年的人才能习得:
政策解读能力。
“政策解读能力”,是指通过公开信息,逆向解读组织内部的真实运行逻辑、权力结构、资源流向和未来动向的能力。
1、从公开的人事信息中,解读背后的Q力博弈。
比如,通过关键领导的履历分析“干部地图”,
如是否来自同一地域、同一毕业院校、是否曾经共同就职于某一家公司或某一位老领导门下、是否来自同一系统,
通过这些标签判断他们的ZZ谱系,进而分析目前这个公司/部门,是哪一派掌握着主导权,
他们的路线是什么、风格是什么、主张是什么,以及这一派领导的背景、偏好是什么。
比如,通过会议座次与出场顺序分析地位升降,
如正式场合和官方报道中,领导的座次、谁主持会议、谁做总结发言,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意味着权力的微妙变迁。
比如,哪位领导分管的领域变得更核心,
比如从分管工会、后勤、宣传,变成分管人事、财务,自然就意味着话语权的提升。
2、从公开场合的发言中,解读出领导的真实意图。
我们知道公开场合的发言一定是高大全、伟光正的,很多信息听来是“正确的废话”。
但如果你仔细去研究每一个措辞,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微妙的分别。
比如说,领导的讲话和文件中,哪些词是高频出现、反复强调的?
譬如这几年一直强调的“底线思维”,就意味着“安全”、“合规”是重中之重。
比如说,哪些只是落在纸面的宣传,哪些是会实实在在落地的,
哪些是喊喊口号忽悠小白的?哪个项目是重中之重?
不要看领导说了什么,要看ta做了什么,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看看钱和人往哪儿投。
哪个项目预算增加、哪个部门在扩编、哪个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由一把手挂帅,哪个就是会实实在在推行的政策。
比如说,领导的“会议语言”中,哪些是“高度重视、坚决落实”?哪些是“积极探索、研究实行”?
读懂了这些,你就知道该怎样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关键的工作上,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解读各个部门/机构的KPI,实现交易与协作。
每个部门/机构都有自己的核心考核指标,
比如,营销部门看销售业绩,招商部门看投资额,投资部门看落地项目,组织部门看D建成果,
你要搞清楚他们最重视的工作是什么。
然后你想推进一件事情,需要另一个部门的配合,你就要去思考,如何能通过妥协让利、资源互换,
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帮助对方完成他们的KPI.
只有这样,才不会把工作玩成零和博弈,才能在系统中成为一个受欢迎、能办成事的合作者,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向他人索取资源和配合的掠夺者。
4、从以上几个方面,解读出背后的利益根源。
谁与谁的路线是冲突的?他们背后的利益纠葛、利益分配格局如何?
比如,两位领导,为什么对同一项工作的表态存在微妙差异,或者强调不同侧面?
是部门本位主义作祟,还是资源(预算、编制)竞争,还是历史遗留问题、理念分歧,抑或是各自背后的大佬在暗中较劲?
通过解读这些信息,你就知道自己工作中要避开哪些雷区,尽量避免成为矛盾的牺牲品,
甚至利用这些矛盾,将博弈的缝隙,变成自己套利的空间。
综上:
对上,你能更准确地理解领导的真实意图和偏好,让自己的工作“搔到痒处”,获得更多的赏识和机会;
对平级,你能看清部门间的合作与博弈逻辑,建立更广泛的利益同盟;
对下,你能更清晰地把握工作的重点、要点,让团队减少做无用功、劳有所获。
如果你能把上面这些东西把握明白,那么你在国央企,就获得了天然的信息提取能力。
这种信息差,一定会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本文来自系列文章:《国央企有哪些很重要,却常被人忽视的能力?》之《政策解读能力篇》,
同系列其他文章可移步查看。
商务、咨询加V:all-for-freedom1202
加,了解更多国央企规则与生存、进阶之道
送深度咨询一次+原价299精华资料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