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烽烟席卷天下,刘邦先破咸阳却受制于项羽,被封为汉王,远赴巴蜀之地。彼时巴蜀虽号称 “天府”,却地处偏远,群山阻隔,似是困锁英雄的牢笼。可刘邦胸有天下之志,不愿困守西南,带着麾下将士一路西南行,最终目光落在了开县(开州)境内的狗儿坪。
这狗儿坪得名颇为有趣,坪上有块形似卧犬的巨石,每到清晨雾起时,巨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真有灵犬守护此地。更难得的是,坪地四周环山,中间开阔平坦,西侧有条清澈的溪流淌过,既能解决饮水之需,又可作为天然屏障,正是扎营驻军的绝佳去处。刘邦当即下令,让将士们就地搭建马扎营 —— 所谓马扎营,便是以轻便的马扎为基础,搭配木栅、帐篷搭建的临时营地,既便于快速驻扎,又能随时调整布局。
可初到之时,难题却接踵而至。将士多是中原人,不习惯巴蜀潮湿的气候,不少人染上了风寒;加之远离故土,思乡之情蔓延,军营里终日死气沉沉,连操练时都少了往日的劲头。刘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日除了巡查营地,便带着樊哙、周勃等心腹在坪上徘徊,思索提振士气的法子。
一日午后,刘邦正坐在 “狗形石” 旁发愁,忽闻不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他循声走去,只见几个当地孩童在溪边追逐嬉戏,旁边还有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锄地,地里种着的粟米长势喜人。刘邦走上前拱手行礼,老者见他身着王者服饰却毫无架子,便热情地邀他坐下闲聊。老者自称李翁,是世代居住在狗儿坪的农户,他指着地里的庄稼说:“大王莫看这坪地偏,却是块宝地!溪水滋养,土地肥沃,粟米一年能收两季,若是肯用心耕种,不愁没有粮食。将士们思乡,无非是没把这儿当成‘家’,若能让他们在营外开垦荒地,种上庄稼,再把家眷接来,有了牵挂,自然就安心了。”
这番话点醒了刘邦。他当即下令,划分出营地东侧的一片空地,让将士们轮流开垦,还派人回中原接将士家眷。消息传开,军营里顿时有了生气。将士们扛起锄头,在空地上翻土、播种,溪边常常能看到将士与家眷一同洗衣、谈笑的场景。到了秋收时节,金黄的粟米堆满了粮仓,将士们捧着自己种出的粮食,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练兵的劲头也足了起来。
解决了粮草和士气问题,刘邦又开始琢磨练兵之事。他知道,要北上中原,必须有一支精锐之师。恰逢此时,韩信因在项羽麾下不得重用,前来投奔刘邦。刘邦与韩信在马扎营的大帐中彻夜长谈,听韩信分析天下局势、讲解兵法战术,当即拜韩信为大将军,让他负责在兵营坝练兵 —— 这兵营坝,便是狗儿坪中央最开阔的地带,也是韩信选定的练兵场。
韩信练兵极有章法,他根据兵营坝的地形,制定了独特的训练方案:坝子东侧的缓坡适合训练弓箭手,将士们趴在坡上,以溪边的芦苇为靶,练习精准射击;西侧平坦处则用来训练骑兵,韩信让人在地上插上不同颜色的旗帜,指挥骑兵根据旗帜变化调整阵型,演练冲锋、包抄之术;至于步兵,则在坝子北侧的山林中训练,模拟山地作战,练习突袭、防御的技巧。
为了让训练更贴近实战,韩信还想出了 “红蓝对战” 的法子:将将士分为两队,一队扮作 “楚军”,一队扮作 “汉军”,在兵营坝上模拟对战。有一次对战时,“楚军” 借着晨雾在坝子南侧设下埋伏,“汉军” 前锋刚进入埋伏圈,便被 “楚军” 弓箭袭击。可 “汉军” 将士早有准备,按照韩信传授的战术,迅速结成防御阵型,弓箭手反击,步兵掩护,骑兵则绕到 “楚军” 后方突袭。一番激战下来,“汉军” 大获全胜,连刘邦都忍不住在一旁拍手叫好。
日子一天天过去,汉军在狗儿坪日益壮大。马扎营从最初的临时营地,逐渐变成了设施完备的常驻营垒;兵营坝上,将士们的操练声震天动地,一支精锐之师渐渐成型。公元前 206 年,刘邦觉得时机成熟,在兵营坝上召开誓师大会。他站在高台上,望着麾下精神抖擞的将士,高声说道:“吾等困守巴蜀,非为苟安,乃为今日!今当挥师北上,出陈仓,定关中,扫灭项羽,还天下太平!” 将士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山间回声阵阵。
誓师之后,刘邦率领汉军,以韩信为先锋,从狗儿坪出发,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突破了项羽设下的封锁。而狗儿坪的马扎营、兵营坝,也成了汉军崛起的见证。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 “狗形石” 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 “汉王扎营处” 五个大字;兵营坝上,至今还能看到当年练兵时留下的旗帜桩痕。每逢清明、秋收时节,都有人来此祭拜,讲述汉王刘邦在狗儿坪扎营练兵、东山再起的传说。
(刘登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