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人人向往的阳光沙滩、椰林树影的海南岛,在一千多年前可是让人一听就腿软的地方。不是度假胜地,而是“送命之地”。古人被贬官,最怕听到两个字:崖州,那地方就在今天的海南三亚一带。
一纸诏书下来,官员哭天抢地,家人抱头痛哭,为啥?因为去那儿等于半只脚进了棺材。瘴气弥漫、毒虫遍地、缺医少药,活下来都难,更别提啥退休养老了。
可现在呢?飞机高铁修到家门口,冬天全国人民往这儿挤。同一个地方,怎么反差这么大?
![]()
其实海南在古代被称为“南荒绝域”,从汉代开始就有零星的行政设置,比如珠崖郡、儋耳郡,但真正大规模成为流放地是从唐朝开始的。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对官员管理也严,一旦犯错,轻则降职,重则发配。
而当时全国最南端能管到的地方就是海南岛,再往南就是茫茫大海,无处可去。于是这里就成了天然的“终点站”。像唐朝名相李德裕,一代文豪韩愈的侄孙韩湘,还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全都踏上了这条通往“天涯”的苦路。
![]()
尤其是苏东坡,60岁高龄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州),一住就是三年。他刚到时写诗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听着挺豁达,可谁都知道,那是咬着牙硬撑的精神胜利法。那时候的海南,根本没有现在的开发条件。
岛上热带雨林密布,河流纵横却无法有效利用,土地虽肥沃但耕作技术落后,水稻一年只能种一季,粮食靠大陆运又极不方便。
再加上高温高湿,蚊虫滋生,疟疾、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频发,中原人水土不服,死亡率极高。史书记载,宋代以前,北方人到海南“十不存五”,意思去十个能活下来一半就算运气好了。
![]()
古代没有飞机和豪华游轮,去海南全靠走陆路加渡海。从长安或开封出发,一路南下经湖南、广西或江西、广东,走到雷州半岛,再等风向合适坐小船横渡琼州海峡。
这一趟少说得三四个月,路上颠簸不说,遇上台风、海盗或者身体垮了,中途就得交代。苏东坡就是从湖北黄州一路走到海南,走了半年多才到。而且当时的船都是木帆船,抗风能力差,翻船事故常有发生。
![]()
《宋史》里就记过几次官员未到任所就溺亡的案例。这种“物理隔离”效果太好了,皇帝既不用杀头显得残暴,又能彻底把政敌踢出权力中心,眼不见心不烦。
所以海南成了事实上的“政治冷冻仓”。再加上语言不通,黎族等原住民族长期自治,汉人移民极少,社会结构封闭,外来者难以融入,孤独感和绝望感加倍袭来。心理上的折磨,有时候比疾病还致命。
![]()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在抱怨,有些人去了之后,反而改变了当地。苏东坡在儋州办起了学堂,教当地人读书识字,传播中原文化,还带头挖井改善饮水卫生。他吃不起肉就研究“东坡羹”,没钱买酒就自己酿。
正是这些文人的到来,一点点撬动了海南的文化启蒙。元代以后,随着航海技术进步,海南的战略地位逐渐上升。明代设琼州府,归广东管辖,开始有组织地移民屯田,推广双季稻种植。
![]()
清初实行海禁,海南一度又被边缘化,但到了晚清,列强觊觎南海,朝廷才意识到这个海岛的重要性。1887年,清政府设立水师巡防,加强海防建设。
真正的大转折发生在20世纪后期,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之一。现代医学控制了传染病,水利工程解决了灌溉问题,公路铁路机场陆续建成。曾经的“瘴疠之地”变成了“康养天堂”。
如今你在三亚晒太阳喝椰子水的时候,可能完全想不到脚下这片土地曾承载过多少悲欢离合。它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美的,是人类的认知和技术一步步把它从“地狱模式”调成了“休闲模式”。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