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4日,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按下了一个重要按键——这既是对抗不公正标签的法律反击,更是一家中国科技企业维护全球商业信誉的生死之战。
这场始于三年前的"中国军工企业"清单风波,如今正上演着最具戏剧性的法律对决。
故事要从2022年那个没有说明书的"黑箱判决"说起。美国国防部突然将大疆列入涉军清单,就像给一个卖菜刀的商户贴上"潜在杀人犯"标签,既不解释菜刀如何变成凶器,也不给商户自证清白的机会。
这种"莫须有"的操作模式让人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麦卡锡主义"——当年美国政治家约瑟夫·麦卡锡就是用类似手段,不加证据地指控他人与共产党有关联。
大疆全球沟通总监李泽湘当时就困惑地表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用哪款产品、在什么战场被发现,因为对方根本拒绝沟通。"这种单方面"定罪"的做法,在现代法治社会显得格外刺眼。
2024年1月的清单更新像记闷棍,彻底打碎了大疆的等待幻想。美国国防部在毫无新证据的情况下,坚持将大疆留在名单。这种"我说你是你就是"的霸道逻辑,终于逼得这家以技术见长的企业拿起法律武器。
同年10月18日,大疆的律师团队在哥伦比亚特区法院提交的诉状堪称教科书式的商业维权样本——他们不仅要求法院审查国防部的决定,更罕见地将时任国防部长奥斯汀等三名高官列为共同被告。这种"擒贼先擒王"的诉讼策略,显示出大疆这次是要捅破天花板讨说法。
![]()
2025年9月的判决书就像杯半糖咖啡——既尝到些甜头又满嘴苦涩。主审法官虽然承认国防部"大疆军用无人机威胁美国安全"的核心指控站不住脚,却抓住国家发改委"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块招牌不放。
这种判决逻辑的荒谬性在于:好比因为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就直接认定卖菜刀的商铺是军火商。更吊诡的是,法官完全无视大疆多年来建立的防军用体系——包括地理围栏技术屏蔽敏感区域、经销商合规培训体系、终端用户实名认证等七重防护网。这些投入数亿元的安全措施,在法庭上竟不如一纸资质认定来得有分量。
大疆选择在2025年10月14日这个时间节点上诉颇有深意。此时正值美国大选季前夕,政治气候敏感度拉满。
上诉状直指初审判决的三处"法律血栓":首先是"资质定罪论"违背美国行政程序法,把企业技术潜力等同于实际用途;其次是违反"证据开示"原则,被告方始终未能提供具体指控证据;最致命的是程序违法——国防部未按自己制定的《国防授权法案》规定,提前30天告知企业并允许申辩。
这些法律漏洞组合拳,正在动摇CMC清单的合法性根基。
翻开大疆的全球合规记录簿,能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2019年他们主动切断伊朗某经销商的供货,因发现其客户疑似革命卫队;2023年拒绝乌克兰军方批量采购请求,转而捐赠1000台定制版农业无人机——这些机型的喷洒系统与侦察设备完全不兼容。
这些案例在法庭文件中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企业自缚双手的克制,另一边是政府部门张口就来的指控。美国乔治城大学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麦奎尔在听证会上作证称:"大疆的防滥用体系比多数美国军工企业更严密,所谓军事用途纯属想象共同体。"
![]()
这场诉讼的蝴蝶效应正在全球科技界扩散。英国《经济学人》算过账:如果大疆最终败诉,意味着任何拥有高端技术的非美企业都可能被随意贴上军事标签。这背后的潜台词令人不寒而栗——今天可以用"两用技术"为由制裁无人机,明天就能用同样理由封杀5G基站或人工智能算法。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内部分裂态度:农业部至今仍在采购大疆设备监测农作物,国土安全部2024年报告明确表示"未发现大疆存在数据泄露风险"。这种政府机构间的"左右互搏",暴露出所谓安全威胁论的政治操盘本质。
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点回望,大疆案早已超越企业个体范畴。它既是检验美国司法独立性的试金石,也是全球科技供应链信任危机的缩影。正如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莱斯利在《科技与法治》期刊所言:"当国家安全成为万能免责牌时,法律的天平就失去了校准的砝码。"
大疆上诉书的最后一段值得每个商业人士品味:"我们要求的不过是基本的程序正义——要么拿出证据,要么摘下标签。"
这场诉讼无论结果如何,都已为跨国企业维权树立了新坐标——在逆全球化暗流中,法律武器或许比技术参数更能守护商业文明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