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81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6个词条
01
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里,网友@小鹿分享了自己的“跟风后悔清单”:
“去年秋天,办公室7个同事都买了某品牌1999元的空气炸锅。看着她们每天在朋友圈晒美食,我咬牙也买了一个。
结果一年过去,我只用了三次——第一次是开箱,第二次是试用,第三次是决定挂咸鱼前给它拍个照。”
这条帖子引发了1600多条共鸣回复。
有人晒出跟着博主买的“落灰神器”:原汁机、酸奶机、面包机三件套;
有人吐槽跟着网红排队两小时买的奶茶,“味道还不如公司免费的速溶咖啡”;
还有人发现自己买的十本书里,有八本是冲着“全网推”下单,连塑封都没拆。
想想看,你是否也常常因为跟风,买了很多不实用的东西?比如:
跟着直播买了30支口红,但常用的还是那支经典色;
看到小红书都在推,买了根本不会用的露营装备;
因为同事都有,分期买了最新款手机。
我们一边痛恨跟风,一边不由自主地加入抢购大军——这背后的真相,就是《让你爱不释手的超实用日常经济学》点破的消费从众——
我们就像羊群,总是不自觉地跟着前面羊的脚步,不管那条路通向的是肥美草地,还是悬崖边缘。
生活中,多少人活成了消费的“跟屁虫”,别人的购物车里装了什么,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往自己车里塞?
02
这本书狠狠撕下了我们“追求个性”的伪装。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我们根本不是自己以为的那种个人主义者,超过87%的人都需要别人告诉自己该喜欢什么。
想想那些年被我们买爆的东西:
前年人手一个的泡泡面膜;
去年满大街的某品牌联名T恤;
今年突然火起来的“多巴胺穿搭”。
商家早就摸透了我们的心理。一位营销总监在知乎匿名透露:
现在的营销,早就不靠“产品好”来说服你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你感觉“全世界都在买”——
找1000个素人发种草笔记,雇水军在评论区刷“已下单”,制造“限量抢购”的假象。等你反应过来,钱已经进了我们口袋。
最可怕的不是跟风,而是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跟风。
小区门口那家奶茶店,开业时雇了20个人排队三天,现在天天真排队。
我问第50个排队的人为什么等这么久,她理直气壮:“这么多人排队,肯定好喝啊!”
看,这就是羊群效应的可怕之处——领头羊往哪走,后面的羊想都不想就跟上去,哪怕前面是屠宰场。
不少商家深谙此道。
书中就提到,汽车厂商推新款时最爱用的套路就是“造势”——
放出“首批500台三天售罄”的消息,让观望的人着急跟进。手机品牌每次发售新品都要强调“首销破纪录”,都是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
03
但跟风真的该死吗?未必。
书中同样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跟着大多数人的选择反而能降低风险。
我妈至今还在用十年前的手机,不是买不起,是她觉得“这么多人都说新款容易发热,我再等等”。
这种“安全牌”逻辑,确实帮她避开了很多华而不实的新概念产品。
这次,羊群效应保护了她。
那么,怎么才能不做“跟屁虫”?我总结了三条原则:
①在付款前,先问自己三个“灵魂拷问”:
“如果没有看到任何人推荐,我还会买吗?”
“买回来真的会用,还是只会积灰?”
“这个钱用来做别的,会不会更快乐?”
去年冬天,我就用这个问题成功劝退了自己跟风买滑雪服的念头——一个连雪都没见过几次的南方人,确实不需要专业雪具。
②设置“冲动消费冷静期”。
看到想买的东西,先放进购物车晾三天。如果三天后还想买,再下单。这个方法帮我省下了至少5000元的冲动消费。
③建立自己的消费标准。
朋友小陈是这么做的:她根据自己肤质建立了护肤品筛选标准,任博主吹得天花乱坠,不符合标准的一律不买。
“现在我的梳妆台上再也没有闲置品了,”她说,“因为每件东西都是为我量身挑选的。”
04
合上书,我拉黑了所有带货博主,退掉了十几个购物群。
三个月后,我发现:
没有最新款口红,也没人注意我的嘴唇;
不喝网红奶茶,体重轻了5斤;
不盲目跟风买书,反而读完了手头积压的经典。
原来,真正的个性不是盲目追逐流行,而是勇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每秒钟都在制造新流行的时代,最大的叛逆不是买得起所有新品,而是敢于对不需要的东西说“不”。
别再让别人的购物车,指挥你的钱包了。
毕竟,羊群才会挤在一起跟风吃草,而雄鹰,永远知道自己该飞向何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