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无端指责,一轮轮临时让步,美国在谈判桌上的“切香肠”策略早已驾轻就熟。近期,在美国宣布对中国船舶征收高额“进港费”后,中国分别出台了对美征收特别港务费、加强稀土管制等系列反制措施,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直接让美国总统特朗普情绪失控。
![]()
中美贸易关系走过四十余年,美方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谈判模式:先无端生事,通过舆论造势将责任强加于中国,随后在谈判中假装让步,实则换取中方长期的结构性妥协。就算签了约,美方都是合则用不合则弃,但如今,中方可不上当!
01 谈判套路:美式“切香肠”艺术
回顾中美谈判历史,美国的操作模式已形成固定模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两国初步接触开始,这套策略便已开始演练。
以八十年代初的纺织品贸易争端为例,当时美国国内纺织业工人失业率攀升,美方便将责任归咎于中国,指控其低价倾销冲击市场。美国国会听证会接连召开,西方媒体跟风炒作,最终给中国出口产品扣上倾销的帽子。谈判启动后,美国商务部推出的多纤维协定,直接对中国棉织品、毛织品等二十余类产品实施进口配额限制。
介于当时国际形势,为了维护整体局势的稳定,中方只能签署谅解备忘录,答应美国监控生产日志等要求。美国的这种做法,短期内让中国的出口受到限制,从长期来看一举锁定了市场准入的规则。
进入90年代之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苏联解体,中国也开始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时期,并已经有能力生产类似录音机、光盘这种在当时算是“高科技”的产品。但刚融入世界贸易的中国懵懵懂懂地被美国打了一闷棍——就是301调查。
在1991年4月,美国指责中国专利法存在缺陷执法不力,第一次对中国发起301调查,要求中国尊重美国的知识产权,并公布了价值28亿美元的预备性报复清单,并以针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成衣、运动鞋、玩具和电子产品等加征100%关税为威胁,迫使中国答应签订备忘录。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贸易中与美国发生摩擦,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底子过于单薄,没有加入WTO也没法取得美国的最惠国待遇,完全还是一个“门外汉”,对这个所谓的301调查也完全不懂,只能选择和气生财,争取海外资本对国内的投资,对美国的制裁妥协。
表面上看是中美签订了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但是301调查在后面一直与中国如影随形。1996年美国等33个国家签署《瓦森纳协定》,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和高科技产品禁售,目的就是为了卡住中国高科技的脖子,让中国人一辈子打螺丝钉,挣辛苦钱,从而无法威胁美国的高端产业。
同年4月,美国又对中国发起301知识产权调查,最终中国签订中美市场准入或知识产权备忘录和协议,先后修订了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设立专用法庭,加强专利审查——这些变化一旦落地,就成了永久性框架。
只不过美国精英低估了中国人的决心和韧性,越是封锁,科技领域越能取得突破。2001年,中国加入WTO,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的战略失误。因为入世不到十年,中国的工业产值便超越了美国。但要知道,印度比中国更早(1995年)拿到世界贸易组织“会员卡”,发展却远不如西方预期。
![]()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场开幕式不只是体育盛事,更像是一次国家级亮相:中国不再是配角。这说明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入WTO只是顺水推舟罢了。
中国的特点就是在制定好的框架里面总能玩出不一样的东西。由于奥巴马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有求于中国,中国开始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于是高铁、5G全面兴起,华为、中兴、OPPO、VIVO异军突起。
等到2011年奥巴马回过味来,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强推TPP,想把中国排除在贸易圈外,美国两党破天荒地达成一致,认定中国是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从此“反华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反华”。
2016年的南海对峙或许是美国最后一个机会。但还是那句话,美国不敢动真格,当三大舰队主力悉数出动,上将坐镇,摆出决战的架势,美军还是退缩了。
02 利益本质:美方获益与临时成本
事实上,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绝不是中国独吞美国利益,而是双赢、互利与共享的。
美国也从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和福利,中国是美国除北美地区以外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其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2008-2017年,美国对华出口年平均增速达到11%,高于同期美国总出口4%的平均增速,这些出口为美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而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更是获得了丰厚回报,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从2009年的1068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911.3亿美元,年均增长18.2%。
近年来,美国的谈判策略又有了新变化,“虚空造牌”成为美方在中美谈判前惯用的手段。尤其在特朗普上台后,他发现好像已经不对劲了,重新发起“301调查”并拉拢盟友发动贸易战。
![]()
当时国内一片投降之声,认为中美贸易战中国必输,尤其是301调查与长臂管辖相配合,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贸易武器。
可这时候全球供应链早已深度绑定,美国即使想硬脱钩也只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根本下不了狠手。所以说美国的大部分对华战略在制定时都是最优解,换做其他任何一个对手,怕是早被打趴在地上了。
2025年美国发起全球关税战,美国一边释放“愿谈”的信号,一边不断加码经济与政治施压,形成“软硬兼施”的双重战略,而中国则始终“以静制动”,在多轮博弈中始终把控节奏,拒绝在威逼利诱下做出无原则让步。
APEC峰会召开在即,在中美新一轮谈判前夕,美方“故技重施”:妄图通过征收“进港费”等开展“极限施压”,为谈判捞取筹码,而中国的谈判诉求美国始终视而不见避而不谈。
![]()
10月9日,就在APEC领导人周前夕,中国商务部一口气公布61号和62号公告,针对“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开始全面实施许可制,连带对稀土相关技术也同步管制。
别小看这两个公告,覆盖范围从采选、冶炼分离到磁材、二次回收,等于把稀土全产业链都装进了“笼子”里,尤其是对境外军事用户和被列入管控名单的主体,原则上不发证,连用在高端芯片、AI等敏感领域的申请,也改成“逐案审批”。
这并非简单的出口限制,而是中国首次将“长臂管辖”写入管制规则,不仅针对稀土资源本身,这更将稀土开采和提炼有关的技术、设备纳入管制清单,把规则外延到了全球供应链,对美国获取稀土相关产品的企图来了个“釜底抽薪”。
03 格局变迁:中美实力对比变化
外媒现在把中国这些行动说成是在“破坏秩序”,强调中国“不再考虑美国利益”。但在国际市场,谁规定必须考虑别人的利益?外媒之所以这么说,只是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设定的规则,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准则了。
![]()
若将中国新规与美欧出口管制对照,便会发现:这不是规则的破坏,而是规则的对等回应。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早已通过“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将任何使用美国技术制造的芯片纳入管辖,哪怕其物理成分中不含一个美国零件。华为被断供,不是因为用了美国芯片,而是因为用了美国EDA软件设计芯片。2025年,美国更警告全球企业:使用华为昇腾芯片,高管或面临20年监禁。
中国此次出手,正是将稀土技术置于同等保护之下。它不针对任何国家,合法商业合作仍可申请许可;它不打破规则,反而援引“防扩散”这一国际通行理由。
真正的差异在于,过去只有美国能挥舞“长臂”,如今中国选择以规则反制规则。当技术成为地缘武器,自保不是挑衅,而是生存必需。
就像《论语》里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面对霸权打压,中国不再被动防守,而是用法治化、精细化、国际化的手段,打出了一张的“王牌”。
这次稀土管制升级,不是简单的反制,而是在告诉世界:今天的中美关系早已不是单向依赖。那个美国随便切香肠、中国只能被动接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里的角色,已经从“资源提供者”变成了“规则制定者”。这一步,走得稳,走得准,走得有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