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谁是华南理工“最棒的小羊”?原来是2025级新同学!

0
分享至



“蓝蓝天空晴朗

青青草地也芳香

慢慢长大的小羊

一天一天更坚强”


转眼,十月已过半

初入校园时那个懵懂的“鲤”

不知不觉中

已在华园度过了第一个月

第一次成为大学生的你

成为“最棒的小羊”了吗?




曾经的日子简单而熟悉

固定的教室

固定的同桌

还有吃了三年的食堂窗口



直到一个月前

我们拖着行李走进华园

故事悄然翻开了新篇章





这一个月

我们在不同的打卡点之间穿梭

用青春的脚步

解锁了整座校园的地图




这一个月

我们迎接全新的课程

查看手机里的课表

小声问着同伴:

“今天,我们要不要坐第一排?”


这一个月

我们在各个招新活动中

认真写下自己的名字

在班级活动的讲台上

第一次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一个月

我们尝遍了各个食堂的美食

在琳琅满目的窗口前

做出了许多解锁全新味蕾的选择



这一个月

我们从迷路到认路

从陌生到熟悉

在每一次尝试中

慢慢勾勒出大学生活的轮廓


转眼间

一个月就这样匆匆而过

从陌生到熟悉

从忐忑到从容

每一个小小的变化

都是“最棒的小羊”成长的印记

2025级新同学

在华园写下了

怎样属于自己的故事?


王政淋

微电子学院2025级本科生

王政淋用“充实感”和“新鲜感”概括了自己入学这一个月的状态。无论是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课题、和室友外出聚餐,还是在图书馆安静自习,这些日常片段都让他逐渐找到了大学的节奏,慢慢融入了新环境。

学习方面,王政淋认为目前课程的节奏与难度都在可接受范围内。其中,C++编程课尤其让他感到既有趣又有挑战。“编写复杂代码时,哪怕某一行少了一个细节、出现一个小错误,程序就可能持续报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逐项排查。”他坦言,正是这种一步步攻克难题的过程,让他对这门课愈发投入。

课余时间,王政淋也积极拓展大学生活的边界。他不仅主动参加各类讲座,还尝试撰写个人简历、参与社团招新面试。“大学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生活更充实,也接触更多可能性,不断尝试新事物。”性格开朗的他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自己更勇敢一点,多走、多看、多尝试,探索更多新鲜事物,让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


代学章

建筑学院2025级本科生

初入大学,代学章明显感受到与高中时期相比,自己在时间安排上拥有了更多自主权。高中阶段的学习节奏非常紧凑,而大学则更注重自我管理。他表示,从高中到大学,最大的变化是从被动式学习转向自主式学习。在担任班长之后,他进一步体会到,大学生活不仅限于学习,还需要在沟通与协调中承担起更多责任。

在适应大学生活节奏的过程中,课程学习自然成为代学章关注的重点。他认为课程的整体难度与教学节奏并不算棘手,但唯独高等数学让他明显感觉到差异 —— 其定义与思维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此外,作为建筑学院的学生,美术课对他来说是比较大的挑战,“我们这届很多同学都是零基础,” 不过好在建筑学相关课程大多从基础开始教学,这让他有机会逐步建立专业知识。

课外,他也会积极参与各项感兴趣的活动,“我想通过多投入、多体验,进一步探索自己的兴趣与方向。”代学章还希望能加入羽毛球校队,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闫璇雅

公共管理学院2025级本科生

从甘肃初到华工,岭南潮湿氤氲的空气,是闫璇雅最先遭遇也最猝不及防的挑战。气候的剧烈转换,一度让她的身体与心理都经历了一番不适与调试。好在,这片土地上淳朴温暖的民风,如旧识般悄然到来,抚平了她初来乍到的忐忑,也赠予了她似曾相识的慰藉。

对闫璇雅来说,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方式与时间规划。在高中,学习内容涵盖所有基础学科,而在大学则可自由选择课程,学习内容以专业课为主,术业有专攻得到很好体现,课堂也会更加注重小组讨论。同时,大学有大量时间去自主规划,深入探究,发展个人兴趣。

长大或许就在一瞬间。父母离开的那一刻,闫璇雅恍然惊觉,此后的路途,她将学会独自跋涉。初入大学的这一个月,她穿梭于一场又一场面试,“我希望自己既有追求梦想的热情,也有接受失败的勇气。”正是怀揣着这样的信念,闫璇雅由第一场面试的紧张结巴,到最后一场面试的镇定自若,对答如流,在这一段经历中,她也变得愈发坚韧。


黄韵涵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25级本科生

初入大学,对黄韵涵而言,最先感知到的不适应来自广州湿热的气候。来自西南边陲的她,第一次领略到如此“热烈”的初秋。好在,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新鲜感也在同一时刻涌入她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这种新鲜感转移了我的注意力,冲淡了初来的不适。”她坦言。

然而,挑战远不止于气候。学习方式的快速转变,专业课程的学习都颇具挑战。与此同时,大学强调自主学习,失去老师时刻督促的她,在时间安排上屡屡碰壁。外教的全英授课既新奇又充满挑战,而强调互动交流的课堂模式,也无形中考验着她的表达与社交能力。至于高等数学,她仍在懵懂中摸索前行。

从高中到大学,从依赖到独立,种种困难接踵而至。但黄韵涵骨子里蕴藏着一种冒险精神。对她而言,这些挑战,反而为生活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她也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她相信,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自己终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一切。


晏馨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本科生

对大学新鲜人晏馨来说,偌大的校园是个不小的挑战,她总在为找地方而晕头转向。不过,她很快学会了看导航、向路过的学长学姐问路,渐渐熟悉了校园的布局。而真正让她感觉“终于有点适应大学生活”的时刻,发生在一个没课的下午——她走进图书馆,沉浸于安静的书海,第一次体会到属于这里的归属感。

独自开启大学生活,她坦言:“手忙脚乱的事,主要来自独立生活方面。我之前没有住宿经历,现在自理能力还在慢慢锻炼。”回顾这一个月,她认为最大的挑战并非课程本身,而是“对未来的规划”。“我之前对绩点、综测、竞赛等都不太了解,难以制定清晰的计划。”为此,她主动请教同专业的学长学姐,也上网查阅资料,希望一步步把时间安排好,把方向理清楚。

一天放学,突然下起大雨,晏馨没带伞,下意识想打电话向家人求助,却忽然意识到:这些生活里的小事,今后都要靠自己解决。那个从“想要依赖”到“独自面对”的转身,安静却清晰地,成了她成长路上第一枚真实的印记。


李霁恒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2025级本科生

李霁恒用“ENTP”,偶尔是“ESTP”来形容自己的性格。开学一个月后,他坦言高数是意料之外的挑战。“没想过高数会这么难。”为此,他选择在课后前往图书馆,通过观看宋浩老师的教学视频,一点点弥补知识上的差距。

学业之外,李霁恒也在生活中逐渐找到节奏。他与同学相处融洽,习惯了“赶早九”的作息,也开始学着更好地照顾自己。此外,他还加入了学生社团,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回顾这一个月,他坦言仍有困惑,特别是大学的学习方法以及拓展社交圈的方式。尽管尚未找到明确的解决方法,他仍在积极尝试。

谈及成长,有一个变化让他深有感触:“我学会了自我督促,不会因为没人管就放任自己,能够坚持学习和运动。”展望未来,他也为自己定下两个清晰的目标:把高数成绩提上去,并锻炼出一个好身体。


谢伯锴

未来技术学院2025级本科生

谢伯锴刚一开学,就感受到了十足的“意外感”与“新鲜感”。由于华工冬季军训的特殊安排,开学节奏与其他学校不同——班委选举尚未进行,取而代之的是“临时班干”的报名。起初,他完全不清楚“临时班干”的职责所在,更没想到后续还要组织策划各类活动。尽管这些挑战出乎他的意料,但他都一一适应、逐步克服,顺利融入了新的学习阶段。

初入大学,他明显感觉到生活节奏与高中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大学最鲜明的特点是“自由而分散”——没有固定的教室,每堂课都要穿梭于不同教学楼之间,没有统一的日程,只有依据个人规划的节奏。这份自由,将生活的主动权交还到自己手中。

面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谢伯锴给自己定下了清晰而踏实的目标:短期内,他希望先扎实完成课业,争取获得较高的绩点;从长远看,他计划持续学习新知识,一步步充实自我,逐渐摸索出更明确的成长方向。

褪去青涩 茁壮生长

华园有幸见证

新同学的每一次进步 每一次破土

开学第一月只是起点

愿往后华园岁月

大家都能始终向前 自在成长

做一只“勇敢的小羊”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策划:李一粲

图:朱子圆 蔡海斌 章梓涵 苗芮

文:杨嘉茹 陈嘉汶 刘嘉琪 刘燕飞

彭思思 赵政玺 闫璇雅 黄韵涵

视频制作:黄明华

微信编辑:黄焕棠

初审:鲍恩

复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华南理工大学 incentive-icons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官方平台。
2796文章数 34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