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文殊师利般若经》《文殊心咒》《论语》《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文殊师利菩萨,号称"七佛之师",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在佛教经典中,就连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都曾受过文殊菩萨的教化。这样一位智慧圆满的菩萨,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人最为敬仰的护法神。
可你知道吗?在《文殊师利般若经》中,世尊曾经开示过一个诵经的法门,专门针对求取功名、希望开启智慧的修行者。这个法门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修行密意。最关键的是,佛陀特别强调了两个时辰——若是把握好这两个时辰诵经礼拜,功德成就远超寻常。
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学子因虔诚礼敬文殊菩萨而高中的记载。可是这"两个时辰"到底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个时辰?文殊菩萨自己却从未明说。
要说清这件事,还得从一千多年前,五台山下一位叫赵文昌的书生说起。
![]()
唐朝贞观年间,有个书生名叫赵文昌,家住五台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赵家世代务农,到了赵文昌这一辈,家境虽然清贫,但他父亲咬牙供他读书,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赵文昌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可是到了十五六岁,突然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般,读书变得艰涩起来。以前看一遍就能记住的文章,现在要看十遍八遍还是记不全。更奇怪的是,每到考试的时候,平日里背得滚瓜烂熟的内容,一提笔就忘得一干二净。
连着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赵文昌心灰意冷。他父亲倒是看得开,说:"儿啊,咱们住在五台山脚下,这可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你既然读书遇到了瓶颈,不如去山上的寺院拜拜菩萨,求菩萨加持你的智慧。"
赵文昌本不信这些,可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便依父亲所言,带着香烛上了五台山。
那时五台山上有座显通寺,寺里供奉着一尊文殊菩萨像,据说是从天竺运来的,极其灵验。赵文昌上香礼拜之后,正准备下山,却被寺里的一位老僧叫住了。
这位老僧法号慧觉,在显通寺当了三十多年的首座,一生专修文殊法门。他看赵文昌骨相清奇,却印堂发暗,便开口问道:"施主面有愁色,可是为科考发愁?"
赵文昌一听,这老和尚竟然一眼看穿自己的心事,连忙上前施礼:"师父慧眼如炬。学生确实为科考所困,恳请师父开示。"
慧觉法师捋着胡须,笑道:"老衲观施主文昌宫被阴气所笼,并非智慧不足,而是心神不宁、气血不调所致。你可知道,读书人最忌心神不定?"
赵文昌苦笑:"师父说的是。学生也知道要心静,可就是静不下来。一想到家境贫寒,父母盼望,科考在即,心里就像有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的。"
"你这样下去,就是再读十年书,也难有寸进。"慧觉法师说,"老衲这里有个法门,若是你能依法修行,三个月内必见成效。"
赵文昌大喜,连忙叩首:"恳请师父传授。"
慧觉法师将他带到禅房,从经架上取下一部经书,正是《文殊师利般若经》。他翻到其中一页,指给赵文昌看:"《般若经》中记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智慧、欲求辩才、欲求功名,应当至心礼敬文殊师利菩萨,诵念菩萨名号及心咒。但关键在于,要选对时辰。"
"什么时辰?"赵文昌问。
慧觉法师神秘一笑:"这个啊,佛陀虽然在经中暗示了,却没有明说。老衲参研此经三十载,方才悟出其中玄机。你且听好了——"
他压低声音说:"一是卯时,一是酉时。卯时者,日出东方,阳气初生之时;酉时者,日落西山,阴阳交替之际。这两个时辰,正是天地之气最为流转的时候。在这两个时辰诵经礼拜,事半功倍。"
赵文昌似懂非懂:"师父的意思是,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晚上五点到七点,这两个时辰诵经最好?"
"不仅如此。"慧觉法师继续说,"卯时诵经,要面向东方,观想文殊菩萨驾着青狮从东方而来,将智慧之光照耀在你身上。酉时诵经,要面向西方,观想一天所学化作光明,融入心间,不失不散。"
"这么简单?"赵文昌有些不敢相信。
慧觉法师摇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不可间断。你回去后,每日卯时酉时各诵《文殊心咒》一百零八遍,再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遍。切记,诵经时要心无旁骛,不可想着功名利禄,只需至心恳切。"
"那万一有事耽误了怎么办?"
"若实在有事,可在次日补上。但切记,三个月内不可间断超过三天。一旦超过三天,前功尽弃,需要重新开始。"
赵文昌将法师的话牢记在心,回到家中便开始依法修行。
头几天还新鲜,每天早晚按时起来诵经。可是到了第五天,早上实在起不来,一睁眼已经过了卯时。他心里懊恼,想着这诵经的事儿,看来还是难以坚持。
正准备放弃,突然想起慧觉法师说的话:"三个月内不可间断超过三天。"他一咬牙,当天晚上的酉时功课做得格外认真,把早上欠的那一遍也补上了。
就这样磕磕绊绊地坚持了一个月,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早上,赵文昌照例在卯时起来诵经。诵着诵着,突然觉得脑子里一片清明,就好像有人把蒙在眼睛上的纱布揭开了一般。他翻开书,那些以前怎么也记不住的文章,现在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不仅如此,他还发现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升。以前读《论语》,只是死记硬背;现在一读,立刻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甚至能够举一反三,联系到其他的典籍。
![]()
赵文昌大喜过望,诵经更加精进。到了第二个月,他参加了一次县里的小考,竟然考了第一名。县令看了他的文章,都赞不绝口,说:"此子文章清通透彻,见解独到,日后必成大器。"
第三个月,正是秋闱的日子。赵文昌满怀信心地进了考场。
头场考试,题目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赵文昌提笔就写,文思如泉涌,短短两个时辰就完成了洋洋洒洒三千字的文章。他自己读了一遍,都觉得这是自己有生以来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
第二场第三场也都发挥得极好。出了考场,赵文昌心里有底,这次肯定能中。
放榜那天,赵文昌果然高中。他父亲喜极而泣,逢人便说:"菩萨显灵啊!文殊菩萨真灵啊!"
赵文昌却知道,这不是菩萨显什么神通,而是这个修行法门,确实能够帮助人静心凝神,开启智慧。
中举之后,赵文昌并没有停止诵经。他继续每日早晚功课,又用了三年时间,高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
进京述职的路上,他特意绕道五台山,要去感谢慧觉法师。
谁知到了显通寺,寺里的僧人告诉他,慧觉法师已经在三个月前圆寂了。临终前,老法师留下一个锦囊,说是赵文昌若来,就把锦囊交给他。
赵文昌接过锦囊,手都在颤抖。他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封信,信上写道:
"文昌贤弟:老衲知你必能金榜题名,故提前写下此信。你既然已经功成名就,想必也明白了诵经的道理。但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恐怕你还未参透。
卯时酉时诵经,表面上看,是借天地阴阳之气来调和自身气血、宁静心神。但更深一层,则是在修行一个'恒'字。
世间之事,贵在恒久。无论是读书、修行,还是做人处世,都需要持之以恒。你能够坚持三个月每日诵经,便是在修这个'恒'字。有了这份恒心,做什么事情都能成。
至于为什么是卯时酉时,其实任何时辰都可以。关键在于,你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就要遵守。早晚两个时辰,一个代表开始,一个代表总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日之功在于夕。早上发愿,晚上回向,如此循环往复,便是在训练自己的心性。
文殊菩萨是智慧之象征,但智慧从何而来?不是凭空而降,而是从持之以恒的修行中来。你每日诵经,表面上是在念菩萨的名号,实际上是在训练自己的心。心能静,则智能开;心能恒,则事能成。
老衲这一生,参研了无数经典,到头来发现,最高深的佛法,往往就藏在最简单的道理里。持戒、修定、得慧,三者缺一不可。而持之以恒,便是最根本的戒律。
你既已明白此理,日后无论身居何位,都不要忘记每日的功课。不是说非要诵经,而是要保持这份恒心。如此,则无往而不利矣。"
赵文昌读完信,泪流满面。他这才明白,慧觉法师传给他的,不仅仅是一个诵经的法门,更是一个修心的诀窍。
可是,他心中还有一个疑问:法师说"最高深的佛法,往往就藏在最简单的道理里",那么,这卯时酉时诵经,除了训练恒心和静心之外,还有没有更深的密意?
![]()
他想起当初法师说过,佛陀在《般若经》中虽然暗示了,却没有明说。那么,佛陀到底暗示了什么?这两个时辰,究竟还有什么玄机?
赵文昌决定,要在五台山住下来,好好参研这部《文殊师利般若经》,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
他在显通寺挂单修行,白天研读经典,晚上坐禅静思。就这样过了半年,终于在一个卯时诵经的时候,突然开悟了。
那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