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州漫行:在文脉与山水间读懂东坡故里
![]()
眉山于我,是一场浸在诗词里的邂逅。这片被岷江滋养、被东坡文脉浸润的土地,既有 “一门三父子” 的千年书香,又有 “云端坐山” 的雄奇壮阔,更有古镇老街的烟火温情。七日的漫游中,我避开了喧闹的旅游团,循着晨雾与墨香的轨迹走进景点深处,那些砖瓦的纹路、枝叶的光影、溪水的叮咚,都成了刻在记忆里的鲜活片段。
三苏祠:墨香深处的千年文脉
![]()
清晨的纱縠行街还未完全苏醒,三苏祠的朱漆大门已透着古朴的威严。没有导游的扩音讲解,只有几位晨练后驻足的老人,指尖轻抚着门廊上的雕花,低声说着 “这可是咱眉山的根”。这座北宋年间的苏家老宅,藏着 “唐宋八大家” 中的三席记忆,更藏着中国人对文脉传承的虔诚期许。
![]()
跨进大门,荷塘边的 “抱月亭” 率先撞入眼帘。青瓦飞檐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几株睡莲浮在水面,花瓣上还沾着未干的露珠。池边的石碑上刻着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的字迹苍劲有力,墨迹在岁月打磨下虽有些模糊,却仍能感受到词人当年的怅惘与豁达。我坐在亭下的石凳上,看晨雾慢慢掠过荷塘,仿佛能看见少年苏轼在此读书休憩的身影。
![]()
穿过 “瑞莲亭”,便到了苏家的正屋。堂屋中央的八仙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墙上挂着苏洵、苏轼、苏辙的画像,三人神态各异却都透着书卷气。讲解员李阿姨正给几位学生介绍,她指着屋角的青瓷瓶说:“这瓶子可有讲究,当年苏家招待客人,总爱往瓶里插满荷花,苏轼的‘接天莲叶无穷碧’,说不定就有这儿的影子。” 说话间,阳光穿过雕花窗棂,在八仙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墨香与荷香在空气里交织,让人恍惚间穿越了千年。
![]()
后院的 “披风榭” 藏着另一份惊喜。这里陈列着苏轼的书法拓本,《寒食帖》的复制品挂在正中央,字迹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墨色浓淡相间,将词人被贬黄州的抑郁与不甘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位白发老人正对着拓本临摹,笔尖在宣纸上缓缓游走,他说自己每天都来,“写着东坡的字,心里就踏实”。我凑近细看,拓本的褶皱里还留着岁月的痕迹,仿佛能触摸到苏轼当年挥毫时的温度。
![]()
祠内的古井 “苏老泉井” 边,几位游客正俯身取水。井水清澈甘冽,据说当年苏家便靠这口井生活。井台的青石板被磨得光滑,边缘刻着细小的纹路,那是千万次取水留下的印记。管理员说,这口井从未干涸过,就像三苏的文脉,在眉山代代相传。夕阳西下时,我坐在井边的银杏树下,看落叶飘落在井台上,听远处传来的鸟鸣,这一刻,墨香与岁月的味道,都融进了这方天地里。
瓦屋山:云端桌山上的自然奇观
![]()
从眉山城区驱车两小时,瓦屋山的轮廓便在晨雾中渐渐清晰。这座被誉为 “亚洲最大桌山” 的山峰,山顶平台面积达 11 平方公里,远远望去,像一张巨大的方桌搁置在云端,难怪古人会称其为 “蜀山之王”。没有选择全程索道,我想亲手触摸这座山的肌理 —— 石阶被雨水冲刷得光滑,却仍留着青苔的倔强,每向上一步,空气中的水汽便浓一分。
![]()
行至古佛坪时,天刚蒙蒙亮,雾突然像被施了魔法般散开,一片云海猝不及防地铺在眼前。不是课本里 “波涛汹涌” 的形容,而是像揉碎的棉花糖,软软地裹着山尖,远处的珙桐树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像水墨画里未干的笔触。我趴在观景台的栏杆上,看云海慢慢流动,阳光穿过云层洒下金色的光带,落在远处的石缝里,惊醒了几只栖息的飞鸟。
![]()
往鸳鸯池的路上,遇见了护林员老张。他正拿着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猴群,身上的雨衣还带着露水的湿气。“这山上的珙桐树是活化石,春天开花时像满树白鸽,可好看了。” 老张的声音带着眉山方言的软糯,他指着路边的一棵古树说,这树有上千年了,苏轼当年游历瓦屋山,说不定还在这儿歇过脚。我伸手轻触树干,树皮的纹路深如沟壑,仿佛藏着千年的故事。
![]()
午后的鸳溪瀑布藏着另一种惊喜。沿着栈道往下走,一侧是陡峭的岩壁,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泉水从崖壁上倾泻而下,在谷底砸出清冽的水花。走到拐角处,一阵风突然吹过,水雾扑面而来,带着草木的清香。老张说,运气好的时候能看见佛光,“一圈彩虹绕着人影,像被佛光罩着,可灵验了”。我站在瀑布旁,看阳光透过水雾形成的小彩虹,心里满是欢喜。
![]()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象尔山庄的露台上等待日落。云海被染成橘红色,山顶的平台在云海里像一块巨大的金桌,远处的天空从浅粉渐变成深紫,最后一缕阳光落在逍遥桥的栏杆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边。风里带着松针的清香,偶尔有几声鸟鸣从山谷传来,这一刻,瓦屋山的雄奇与温柔,都融进了这方天地里。
柳江古镇:烟雨深处的千年烟火
![]()
从瓦屋山下来,驱车半小时便到了柳江古镇。刚进镇口,青石板路的湿气便扑面而来,临河的吊脚楼屋基由卵石垒砌而成,因地依势而建,远远望去,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喧嚣,只有老茶铺的吆喝声与河水的流淌声,交织成最鲜活的市井乐章。
![]()
走进古镇,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侧的木结构老屋鳞次栉比,墙面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与灰黑色的瓦片相映,透着川西的温婉。我跟着溪水的流向往镇里走,水流穿过家家户户的门前,村民们在溪边洗衣、洗菜,木槌捶打衣物的声响,与远处的鸡鸣犬吠交织,成了最动人的生活场景。
![]()
曾家园是古镇的灵魂所在。这座始建于上世纪初的宅院,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西式窗棂与中式窗花巧妙融合,透着中西合璧的独特韵味。刚进院门,戏曲声咿咿呀呀传来,古戏台上,川剧演员水袖翩翩,耍花枪、挥马鞭的动作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一位白发老人正看得入神,他说自己从小就在这儿看戏,“只要有表演,我必来捧场”。我坐在院中的石凳上,看阳光穿过古树的枝叶落在戏台上,恍惚间仿佛穿越了百年。
![]()
沿街的老茶铺里藏着古镇的慢时光。我走进一家挂着 “百年茶坊” 牌匾的铺子,点了一杯茉莉花茶,坐在临窗的位置。窗外是潺潺的溪水,远处是错落的吊脚楼,茶老板正用粗陶茶壶给客人续水,动作娴熟而轻柔。他说,古镇的日子过得慢,“春天看烟雨绕楼,夏天听蝉鸣阵阵,秋天赏银杏金黄,冬天看白雪覆瓦,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说话间,一位老奶奶端来刚烤好的叶儿粑,糯米的清香混着茶叶的香气,在舌尖散开。
黑龙滩:碧波深处的湖光山色
![]()
清晨的黑龙滩还笼罩在薄雾中,乘上渔船往湖中心去,船桨划破平静的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这座被誉为 “川西第一海” 的水库,有着 230 多个岛屿,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碧波之上,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湖面,波光粼粼,煞是好看。
![]()
行至青龙岛时,雾突然散开,岛上的古寺露出了轮廓。寺庙的红墙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门口的香炉里香烟袅袅,空气中满是檀香的味道。一位僧人正坐在殿前的石凳上念经,声音低沉而悠扬,与湖水的流淌声交织在一起。我走进寺庙,看阳光从雕花窗棂里洒进来,落在佛像前的蒲团上,心里格外平静。
![]()
往报恩寺岛的路上,船娘李姐给我讲起了黑龙滩的故事。“这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的,当年好多人都来帮忙,才有了现在的‘川西第一海’。” 她说着,指向远处的一座小岛,“那是蓬莱岛,岛上的桃花开的时候,像一片粉色的云,可好看了。”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小岛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仙境一般。
![]()
登上报恩寺岛,寺庙的钟声正好响起,浑厚的声响在湖面回荡。寺后的观景台视野开阔,脚下的湖水清澈见底,能看见鱼儿在水里自在游弋,远处的岛屿像一颗颗绿宝石镶嵌在碧波中。几位摄影爱好者正架着相机等待光影,他们说清晨的薄雾未散时,这里美得像水墨画。我坐在观景台的石凳上,看阳光慢慢驱散薄雾,湖面的颜色从深绿变成浅蓝,心里满是惬意。
![]()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码头,看落日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湖水像撒了一层碎金。远处的渔船渐渐靠岸,渔民们带着收获的喜悦回家,笑声在湖面回荡。这一刻,黑龙滩的静谧与温柔,都融进了这方天地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