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
《——【·前言·】——》
1972年1月10日,北京八宝山,一位身患重病的老人,坚持要去参加一场追悼会。
工作人员劝他别去了,身体要紧。老人摇摇头,执意要去。这个老人是毛泽东,追悼会是为陈毅举行的。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参加的唯一一次党内同志追悼会。
一个领袖对一个部下,能做到这个份上,说明陈毅在毛泽东心里的分量,真的不一般。那么,陈毅到底做了什么,能让毛主席如此器重?
![]()
主动认错
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
会上,毛泽东和朱德因为建军路线问题产生了激烈分歧。投票结果出来,陈毅当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落选了。
这个结果连陈毅自己都没想到。他知道毛泽东在红四军的地位有多重要,也知道毛泽东提出的党指挥枪的原则有多么正确。当选之后,陈毅心里其实很不安。
8月,陈毅奉命到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情况。在上海期间,他有充足的时间冷静思考七大的决定。
![]()
中央领导同志在听取汇报后,也明确指出七大的做法是不妥当的。陈毅这才完全想明白:自己在七大的表现,实际上是犯了严重错误。
想明白了,陈毅就不犹豫。他主动向中央提出,必须恢复毛泽东在红四军的领导地位。
他说得很直白:红四军离不开毛泽东的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要知道,承认错误就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前委书记位置坐得不稳当,意味着要把刚到手的权力再交出去。
![]()
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会强调客观原因。陈毅没有。他认定了一件事:党的事业比个人面子重要,团结比个人地位重要!
10月,陈毅带着中央的九月来信回到红四军。这封信明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1月26日,在长汀,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个人见面了。
气氛有些微妙,毕竟几个月前还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陈毅先开口,直截了当地向毛泽东承认自己当时的认识有问题,表示完全拥护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看着陈毅,看了好一会儿。他能感觉到,陈毅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
![]()
一个能在关键时刻放下面子、承认错误的人,是真正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的人。这样的同志,值得信任。
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通过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
会后,毛泽东继续担任前委书记。陈毅在会上的发言很真诚,他说自己通过这段时间的思考和学习,深刻认识到之前的错误,今后一定坚决拥护毛泽东的领导。
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来,一个人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还不承认,还要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
陈毅能够主动认错,能够为了党的事业放下个人得失,这种品质太难得了。从那以后,毛泽东对陈毅就有了一种特殊的信任。
![]()
让权给能干的人
1947年,华东野战军成立。按理说,陈毅作为司令员兼政委,应该统管军政大权。
当时的华野,可是全军最能打的部队之一,谁不想指挥这样一支铁军?陈毅想得很明白:打仗这事,得让最懂的人来干。
粟裕,这个从士兵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指挥员,对战场的感觉就像猎人对山林的感觉,准得吓人。
陈毅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粟裕指挥作战有一套独特的本事,脑子转得快,胆子也大,关键时刻敢下狠手。
于是陈毅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想不通的决定:把军事指挥权交给粟裕,自己专心搞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
![]()
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不小的争议。有人私下议论,说陈毅这是不会打仗,怕担责任。
陈毅听到了,笑笑也不辩解。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本事不是什么都抓在手里,而是知道什么该放手。一个好的领导,就是要让合适的人干合适的事。
淮海战役打响后,陈毅的这个决定显出了巨大价值。粟裕全身心投入战场指挥,陈毅则在后方调动各方资源,协调地方政府,保证前线的粮食弹药供应。
两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损失55万多人,华野打出了威风,也打出了名气。
![]()
毛泽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敢于让权的人,才是真正有胸怀的人。
陈毅不是没能力指挥,而是知道怎样才能让队伍发挥最大战斗力。这种大局观,这种不计个人名利的态度,正是毛泽东最欣赏的品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中央决定让陈毅出任上海市长。
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经济繁荣但社会复杂,黑帮横行,投机商人遍地,治理难度可想而知。陈毅到任后,立刻展现出他在政治和行政方面的过人才能。
![]()
6月初,上海爆发银元投机风潮。一些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想给新政权一个下马威。
陈毅沉着应对,一方面组织力量打击投机分子,一方面稳定市场供应。不到一个月,风潮平息。
紧接着又是粮食和棉花市场的波动,陈毅用同样的办法,打一批,稳一批,扶一批,很快就把上海的经济秩序稳定下来。
这些成绩,毛泽东都看得清清楚楚。陈毅在华野时期的让权,证明了他有政治智慧;在上海的治理,证明了他有执政能力。
一个既懂得放手、又能独当一面的干部,毛泽东怎么会不器重?
![]()
性情相投,才是真朋友
陈毅喜欢写诗,这个爱好让他和毛泽东之间多了一层精神上的联系。
1936年,陈毅在梅岭遇险,以为自己活不成了,写下了《梅岭三章》。
诗里写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种气势,这种豪情,和毛泽东的诗风简直如出一辙。
1958年,毛泽东读到陈毅的诗集,看完之后感叹了一句:豪放如我!四个字,道尽了两个人在性格和气质上的相似。
![]()
陈毅这个人,性格豪爽,说话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他是四川人,但这种直率的性格,和毛泽东这个湖南人的脾气特别对路。
毛泽东也是个性情中人,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掩饰。两个人在一起,说话不用绕圈子,办事不用猜心思,相处起来特别舒服。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陈毅主动请缨,要求到朝鲜战场去。当时他已经是高级领导干部,完全可以留在后方。
陈毅不这么想,他觉得国家有难,军人就该上战场。这种血性,让毛泽东很感动。
![]()
在外交场合,陈毅也经常展现出这种豪迈的性格。
日内瓦会议上,面对西方记者的刁难,陈毅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回应,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显示了文化底蕴。
毛泽东听说后,很是欣慰。他知道,陈毅不仅理解他的思想,还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
两个人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上,也建立在相似的性格气质上。
毛泽东欣赏陈毅的才华,陈毅敬重毛泽东的领导。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们之间的感情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
![]()
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病去世。消息传来,毛泽东沉默了很久。工作人员问他要不要参加追悼会,他毫不犹豫地说:去,一定要去!
1月10日,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医生强烈建议他不要外出。可他还是去了。
在追悼会上,毛泽东亲自删掉了悼词中关于陈毅"有功有过"的表述。他对陈毅的夫人张茜说:陈毅是位好同志!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参加的唯一一次党内同志的追悼会。这个举动,说明了一切。
在毛泽东心里,陈毅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革命者,更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战友,一个性情相投的朋友。
![]()
《——【·结语·】——》
陈毅为什么能得到毛泽东的器重?三次关键选择给出了答案。
主动认错需要勇气,说明他有党性;让权给能干的人需要胸怀,说明他有大局观;文学才华和豪爽性格则让两人成为精神上的知己。
这些品质放在今天依然值得学习。陈毅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这个道理,也因此赢得了一代伟人的信任和尊重!
信息来源:
1. 《古田会议决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
2. 《陈毅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当代中国出版社
3. 《毛泽东年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4. 《淮海战役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解放军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