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七号宋
车圈大V陈震同学昨天发文称,之前自己上了热搜的交通事故,是因为对劳斯莱斯的辅助驾驶系统不了解,而且强调“虽然都叫辅助驾驶,但不同品牌辅助驾驶之间,区别可大了去了”。
![]()
这个表达的影响力可大可小,看起来是要责备现行L2辅助驾驶能力不够清晰,所以让驾驶者存在误导。另外,他还提到“在现行法规下,驾驶人不论什么情况下都是第一责任人!比如我这次”,看来是希望L3能尽早到来,这样遇到事故也能说清,影响也不会这么大。
说起来,最近几个月在辅助驾驶这事上,工信部的动态让很多人有点迷惑,一边说要管控L2辅助驾驶的发展,一边又要推进L3的试点。工信部到底在想啥呢?
工信部暂时不会“炒热”L3
其实在昨天发文之前,陈震还发过一条称工信部已经公布了L3试点名单的微博。不过事实上,工信部只在2024年5月公布过一次试点名单,当时仅包含9个企业联合体(如长安汽车、比亚迪工业、上汽集团等),并未涉及任何具体车型。
因此,这次所谓“名单公布”应该纯属乌龙。只要了解工信部的工作逻辑,就会知道这次的误会挺大。看似左右横跳的工信部,其实工作思路早已定型。
这件事有个大背景。最近工信部发布了一套超级严格的自动驾驶强制性国标——《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
![]()
标准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工信部也担心车企产生误解——“要求这么高,是不是政策要收紧,不鼓励我们搞自动驾驶了?”
于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工信部又释放了“鼓励L3”的信号。在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并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
这套组合拳看似左右横跳,实则很巧妙。
他们一边是要稳住军心,通过这个信号让大家别担心——我们推严格的国标,不是为了打压你们。我们对自动驾驶的发展还是非常支持的,大家放心大胆地创新。
同时呢,这也是在广撒英雄帖,希望更多车企能积极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谁参与了规则的制定,谁就能在未来L3准入时占得先机。
所以说到底,现在就去猜测哪家车企能第一批拿到L3资格,有点早了。对工信部来说,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先把L2强制性国标落地。
工信部很可能在明年开始力推L3
L3要不要推?箭在弦上,必然要发。我判断,工信部大概率会在明年正式发力L3。判断依据有三。
一是,先L2后L3,是必然路径。
L2级辅助驾驶与L3级最大的区别,在于驾驶责任主体的部分转移。在L2阶段,责任主要由驾驶员承担;进入L3后,系统正常运行时,部分责任将转移给车企。
![]()
这种“人机共驾”的复杂模式,对企业的技术、安全测试、法规合规都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也迫使车企必须投入更多资源确保系统可靠性。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预计年底将正式发布。这套标准明显是针对L2制定的。待标准落地后,工信部就能逐步将重心转向L3试点。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工信部需要车企参与测试试点。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借L2标准实施的过程,顺便筛选出有实力的企业,再将其纳入L3试点名单。
![]()
二是L3和《工作方案》节奏关系很大。
工信部是在《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中提出的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工作方案》在2025年更关注销量增长,2026年更关注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那么显然,智能网联技术的产业化应用被列为重点方向,是为了提“质”而不是保“量”。
《工作方案》里面的内容其实很丰富,大家不妨详读下。我挑几个信息和大家说说。
深入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网联基础设施和云控平台建设,鼓励汽车前装V2X、5G等高性能通信模块,加快推进北斗系统规模化应用。促进物流、环卫、出行服务等多场景应用,鼓励重点地区逐步拓展跨区域协同应用。
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保险等法律法规完善。
![]()
从语气上看,“车路云”应用主要集中在可控性高的服务业领域,而“L3车型生产准入”则更针对乘用车市场。按照工信部一贯“安全优先、稳中求进”的逻辑,前者的推进速度会更快,后者则循序渐进。
还有就是,各国节奏都不快,咱也没必要太着急。
不仅是中国,各国政府和行业组织正在探索L3级自动驾驶的安全标准和法规,以确保其安全可靠。
欧盟UN-R157法规是全球首个L3准入法规,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21-2024)正是参照其制定。
欧盟UN-R157法规要求车企承担L3系统运行期间的全部责任,但德国法院近期判决显示,若驾驶员未及时接管仍需担责。另外,美国也有类似情况,虽然加州、亚利桑那州等允许L3级车辆测试,但联邦层面进展缓慢。
![]()
日本本田Legend车型搭载的Traffic Jam Pilot系统已通过认证,但2025年法规重点转向L4级自动驾驶,L3商业化进程滞后。
中国方面,也保持着谨慎态度。《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明确,系统激活状态下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但驾驶员需证明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北京试点要求车企投保每车不低于500万元的责任险,并建立EDR数据锁存机制。
所以结合这些看,现在各国其实在L3上还没有非常急迫,中国这块的压力并不大。相比于尽快推动L3,尽早把责任划分清楚,反而是现在各方的关注重心。
![]()
总结
表面上看,工信部一边推国标、一边又谈L3,看起来像在左右横跳。但实际上,这正是典型的中式推进逻辑——稳中有进、以控促放。看明白了这些,真正想跑在前面的车企,不要只会喊口号,要积极参与工信部的工作,证明自己有资格参与那场考试。
最后一点题外话,在这个AI时代,媒体人可以更快地整理信息,内容生产门槛也在降低。就像开头提到的,“L3试点名单”闹乌龙的起因,就是有人用AI软件搜到信息后,未经核实便发布。但如果只是罗列信息、没有分析判断,那我们还需要大V干什么?那AI自己就能写了,量大管饱。
我相信,真正的读者不想看到这样的结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