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全科大会的会场内座无虚席,三百多道目光聚焦在台前。
庞主任直指我的姓名:"贺晓安医生固守贺旧观念,其行为已严重阻碍了医院的现代化进程!"
霎时间,所有视线如探照灯般射来。
当"即日起降为普通门诊医生"的宣判落下时,这场变故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引发连锁反应。
曾经跟在我身边学习的年轻医生,转而投向海归派门下;老患者们听闻风声,眼神里多了几分疏离与猜疑;就连枕边人也忍不住抱怨:"人家都往高处走,你怎么越活越回去了?"
在众人眼中,我这个没有海外镀金经历、坚持传统诊疗方式的"老古董",注定要被时代的浪潮拍在沙滩上。
我自嘲地扯了扯嘴角,索性彻底躺平。
每日只完成分内的基础诊疗,遇到跨科室会诊便推说"能力有限",面对疑难杂症更是直接摆手:"这超出我的诊疗范围了,不是还有那些海归精英吗?"
然而命运总爱开玩笑。
三个月后的某个清晨,医院突然陷入混乱——六个科室因协调不畅接连瘫痪......
![]()
01
2022年6月12日,市三甲医院年中总结大会于学术报告厅召开,100多名医护人员到场,座无虚席。
贺晓安坐在第三排,身为全科主治医师,按惯例需汇报上半年疑难病例处理情况。
他兢兢业业15年,从住院医生逐步升至主治医师,从未想过会在这种场合出问题。
医务科主任庞建华站在台上,手持厚厚报告,目光扫视台下。
此人42岁,哈佛医学院MBA毕业,去年空降医院任医务科主任。
平日总西装笔挺,说话带着咄咄逼人的腔调。
“今年上半年,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尚可,但也暴露一些问题。”
庞主任清清嗓子,目光直接投向贺晓安,“有些老医生因循守旧,严重阻碍医院现代化进程。”
贺晓安不自觉握紧椅子扶手。
台下开始有窃窃私语声,他感觉周围同事目光都投了过来。
他努力镇定,但后背已冒汗,白大褂下衬衫被浸湿。
“具体来说,全科的贺晓安医生。”
庞主任声音在话筒里格外刺耳,“诊疗理念贺旧,不愿学习国际先进医疗方案,多次在科室会议上质疑改革措施。”
贺晓安心想庞主任说的改革措施,不就是让多开检查单、多用进口药吗?
他一个从医15年的医生,最看重对症下药,能用便宜药治好的病,为何让患者花冤枉钱?
“经医院研究决定,即日起,贺晓安同志调整为普通门诊医生,全科主治医师职位由孙雨芳同志接任。”
孙雨芳?那不是院长外甥女吗?
去年刚从协和医院进修回来,在医院待几个月,连基本全科诊疗流程都搞不清。
上个月还误诊,把急性阑尾炎当成肠胃炎,差点出医疗事故。
台下一片哗然。
贺晓安慢慢站起身,强迫自己挺直脊背。
15年从医生涯,难道就因一句“因循守旧”被抹杀?
会场安静得可怕,所有人都在看他反应。
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同情,有人害怕,更多人麻木。
毕竟在医疗体系里,每个人都在担心自己饭碗。
贺晓安没发飙,没争辩,只是点头,重新坐下。
他知道这种场合争辩无意义,只会让自己更难堪。
庞主任似乎对贺晓安反应意外,他大概以为贺晓安会当场发作。
但他很快恢复得意表情,继续报告。
散会后护士长张姐悄悄走到贺晓安身边。
她50多岁,在医院干二十几年,是老员工。
“老贺,别往心里去。”
张姐压低声音说,“医院意思是,若你能在新岗位改变工作态度,积极配合年轻医生,1个月后可能重新评估职位。”
贺晓安表面点头答应,心里冷笑。
改变工作态度?积极配合?不就是让他给毛头丫头当下手吗?
当天晚上,贺晓安独自坐在书房,翻看这些年病历记录。
每一份疑难病例,每一个康复患者,每一次通宵达旦抢救,都历历在目。
他想起刚进医院青涩模样,想起第一次成功诊断疑难杂症激动心情,想起无数深夜在病房陪伴危重患者日子。
他把15年最好青春年华都给了这家医院。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他关上病历本,决定:既然他们觉得自己是老古董,就让他们看看,没这个“老古董”,他们的现代化医疗能怎样。
从明天起,他要严格按门诊医生职责工作。
工作时间8小时,一分钟不多干。
跨科会诊?不在职责范围。
疑难杂症?找主治医师。
他要让这些自以为是年轻医生知道,有些东西不是靠学历和理论就能搞定。
他拿起手机,给几个重要患者发信息,告知职务调整,以后复杂病情直接联系新主治医师孙雨芳。
发完最后一条信息,他关机。
02
降职第三天,诊室里贺医生正收拾着东西,准备把主治医师办公室的物件搬到普通门诊科。
这时小方来了。他是贺医生带了四年的研究生,29岁,天赋不错。
贺医生原以为他是来安慰自己的。
小方站在贺医生桌前,手里攥着份患者清单,表情有些怪。
贺医生抬头,见他眼神闪烁,不敢对视。
“老师,有件事,我得跟您说。”
小方把清单放桌上,“我刚才和孙主任聊了,她说医院得让年轻医生多担点责任。”
贺医生停下动作,看着这个曾喊自己“老师”喊得最亲的年轻人。
四年前小方刚进医院,连最基本的望闻问切都不会,是贺医生手把手教他,从问诊到诊断,再到和患者沟通,15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她想让我接手您的几个重症患者。”小方说完,立刻低头看清单,“心内科的张大爷、肿瘤科的方奶奶,还有神经内科的庞叔叔,都是疑难病例。孙主任说,这些患者需要新治疗思路,我年轻,接受新理念快。”
贺医生右手慢慢握成拳,青筋暴起。这几个患者,他跟踪治疗了好几年,特别是张大爷,两人从医患处成了忘年交,不知一起熬过多少危险夜晚,解决多少病情反复。
“小方,这是你的意思,还是孙主任的意思?”贺医生声音平静,但手在微微颤抖。
小方抬头,眼神闪过一丝得意:“老师,我觉得这样也好。您年纪大了,该轻松点。而且,您的治疗方式确实有点保守,患者需要更先进的医疗方案。”
贺医生站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小方。窗外,急诊科繁忙,救护车来来往往,就像这医院,总有人生病,总有人康复。
第二天上午,年轻医生小庞急匆匆跑到贺医生诊室前。他是去年刚毕业的医学生,负责常规检查。
“贺医生,您能帮我看看这个病例吗?患者症状,我有点搞不懂。”小庞递上病历,满脸焦急。
贺医生接过病历,扫了一眼,是复杂综合症状,可能涉及多个系统疾病。这种病例,他见过很多,经验丰富。
“这个患者可能多系统病变,你得这样分析……”贺医生花了两个小时,详细讲解诊断思路,还帮小庞制定好了治疗方案。
小庞连连点头,不停道谢:“贺医生,您太厉害了,我学到了很多。”
第二天晨会上,孙主任让各科汇报疑难病例进展。小庞站起来,神采奕奕:“昨天我独立诊断了一例罕见多系统疾病,患者症状复杂,经过仔细分析,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患者反应良好。”
贺医生坐在后排,看着这个昨天还在自己面前点头哈腰的年轻人,现在台上邀功领赏。人心隔肚皮,这话真不假。
小庞继续说:“其实这类病例难度不大,就是有些老医生总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我们年轻人思路清晰,诊断更准确。”
下午休息时间,贺医生去医生休息室倒水,听到一群年轻医生在聊天。他们围成一圈,盯着手机屏幕,讨论激烈。
“咱们群里的新医疗技术讨论得咋样了?”
“我觉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试试。”
“对啊,现在都是大数据时代,传统经验诊断早就过时了。”
贺医生端着水杯走过去,想加入谈话。他也想了解下年轻人的想法,说不定能学到新东西。
小庞看到贺医生,立刻收起手机:“贺叔,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您也不懂,就别勉强了。我们这是医学精英群,讨论的都是前沿医疗理念。”
其他年轻医生也看向贺医生,眼神复杂。有同情,有尴尬,更多的是“你已被时代淘汰”的怜悯。
贺医生端着水杯转身离开,背后传来他们压低声音的窃窃私语。
从那天起,贺医生严格按照门诊医生的工作时间上下班。早上8点半到医院,下午5点半准时走。
不再主动参与疑难病例讨论,不再跨科会诊,更不会主动帮同事解决医疗难题。
同事们开始用异样眼光看他。
他听到有人说他“破罐子破摔”,有人说他“老了就是老了,心态都变了”。
贺医生装作没听见,继续做着本分工作。
看感冒发烧,开常规药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03
降职后的第七天,周五下午,贺晓安的手机在诊室里震动起来。
屏幕显示“张大爷”,他停顿几秒才按下接听键。
张大爷是心内科的老病号,贺晓安给他治冠心病三年,从医患处成了忘年交。
“小贺医生,救命!我胸口疼得厉害,比以前还凶,你快来看看!”张大爷声音发颤,背景里隐约有哭声。
贺晓安拿着手机往诊室角落走,瞥见新主任孙雨芳正对着电脑。
她盯着医学网站,笔在纸上沙沙记着,没注意到这边的动静。
“张大爷,心内科现在不是我负责了,您直接联系孙主任吧。”贺晓安声音很轻,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电话那头静了几秒。
“小贺,咱们处了三年,你怎么突然不管了?嫌我们麻烦?”张大爷声音里带着疑惑和不满。
贺晓安攥紧手机,指节发白。
三年前张大爷确诊时,病情危重,很多医生不愿接手。
是他顶着压力,定了保守治疗方案。
这些年他陪张大爷熬过无数次病情反复,现在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提高不少。
“张大爷,不是嫌麻烦,是医院调整了人员。”贺晓安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
“那行,你把新医生电话给我。”张大爷语气冷了下来。
贺晓安报了号码,挂断电话后坐在椅子上发呆。
窗外夕阳西下,医院里大部分人都准备下班,只有急诊科还亮着灯。
晚上回家,妻子正在厨房做饭。
见他回来,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你又准点下班?”妻子把锅铲往灶台上一放,声音里带着埋怨,“隔壁老孙刚升副主任,奖金涨了一倍。你呢?越混越差!”
贺晓安坐在沙发上,拿起遥控器准备看电视。
妻子走过来,直接把电视关了。
“你还有心情看电视?女儿马上考研,补习费、资料费一年十几万,钱从哪儿来?”妻子声音越来越高,“别人家老公都是骨干,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贺晓安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怎么解释?说自己被降职?说医院嫌他老古董?说年轻医生排挤他?这些话说了,只会让妻子更担心、更失望。
二十多年的夫妻,连最基本的理解都没有了。
“我知道了,我会想办法。”贺晓安站起身,走向书房。
第二天上午,护士长张姐来到贺晓安的诊室。
她看了看周围,确认没人,压低声音说:“老贺,我得提醒你,最近你状态不太好。”
贺晓安抬头看她。
这个曾经和他一起值夜班、聊天的老同事,现在正用公事公办的语气和他说话。
“年轻医生都在学新技术,你倒好,每天准点下班,影响科室氛围。”张姐皱着眉。
“张姐,我在这医院干了十五年,通宵值班不计其数,现在按时下班有错?”贺晓安看着她。
张姐摆摆手:“老贺,时代变了。现在医院要创新,要学习能力。你这种老思想得改改。”
下午孙雨芳慌慌张张地跑进贺晓安的诊室,手里拿着份检查报告。
“贺医生,张大爷的情况我搞不定,心电图异常,我看不出问题。”孙雨芳把报告放在桌上,脸上满是焦虑。
贺晓安瞥了一眼报告,是典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立即调整用药。
以前这种情况,他闭着眼都能处理。但现在……
“孙主任,这种复杂问题超出我的诊疗范围了。”贺晓安把报告推回去,“我现在只是门诊医生,疑难病例该由主治医师处理。”
孙雨芳愣住了,大概没想到他会拒绝。
她咬了咬嘴唇,想说些什么,最终还是拿着报告走了。
下午五点半,贺晓安准时收拾东西下班。
走到电梯口时,听见两个年轻医生在议论。
“贺晓安这是彻底摆烂了。”
“年纪大了就是不行,心态崩了。”
贺晓安按下电梯按钮,盯着跳动的数字。
电梯门开的瞬间,他做了个决定:既然他们觉得他是包袱,那他就当个包袱。
感冒发烧,开点药。头疼脑热,建议去专科。
复杂病情?不好意思,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04
一个月时间流逝,全科表面维持着正常运转。
孙雨芳作为新主任,虽经验欠缺,却年轻且充满干劲。
她每日早早抵达医院,夜晚也常加班至很晚。
年轻医生们围绕在她身旁,探讨各类新潮医疗技术,整个科室洋溢着朝气。
我坐在门诊科诊室,延续着“佛系”工作模式。
每日准时上下班,仅处理分配的常规门诊事务。
不主动参与疑难病例讨论,也不提供跨科建议。
偶尔同事有问题询问,我会礼貌回应:“此问题超出我的诊疗范围,你们找主治医师吧。”
上周院务会议上,庞主任心情颇佳。
他在所有领导面前表扬全科:“全科运转正常,年轻化改革成效初显。团队活力显著提升,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医疗。”
我接水时听到这话,手中杯子差点掉落。
现代化医疗?一群缺乏基本临床经验的毛头小子,也配谈?
这日下午两点半,我正整理一份普通感冒处方。
全科办公室突然响起急促电话铃声。
孙雨芳接起电话,脸色瞬间煞白。
“什么?患者出现急性心衰?”
她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格外刺耳,所有人都停下手中工作,看向她。
我抬头透过诊室玻璃门,看到孙雨芳手持电话,另一只手不断翻找桌上病历。
她的声音愈发急切:“张大爷,您别着急,我们马上安排抢救。”
挂断电话,孙雨芳立刻召集全科医生开紧急会议。
我虽名义上是科室一员,也被叫去。
“张大爷突发急性心衰,现在在急诊科抢救室。”孙雨芳焦急万分,“心内科医生说病情危险,需我们提供详细病史资料和治疗方案。”
会议室里,年轻医生们面面相觑,无人发言。
张大爷是全科重点患者,冠心病病史复杂,需深入了解病情才能制定抢救方案。
小方举手询问:“他的病历在哪?有无详细治疗记录?”
孙雨芳翻着文件夹:“病历有,但都是基础检查记录,找不到详细治疗思路和用药调整记录。”
我坐在会议室后排,静静看着这群年轻人慌乱。
张大爷病情变化我比谁都清楚,从最初的稳定型心绞痛到如今的心功能不全,每次调药、病情波动,我都铭记于心。
但按医院新规定,我无权参与这种“复杂病例”讨论。
小庞匆忙说道:“要不联系心内科专家?”
“心内科说,这种多年慢性病例,需全科提供详细病情分析和用药历史,否则不敢贸然调整治疗方案。”孙雨芳额头冒汗。
这时会议室门被推开,庞主任大步走进来。
他脸色阴沉,进门便发火:“怎么回事?张大爷家属直接打电话到院长那里投诉了!”
孙雨芳起身:“庞主任,我们正在想办法……”
“想什么办法?”庞主任声音越来越大,“你知道张大爷在我们医院治疗多少年了吗?若出医疗事故,不仅是科室问题,整个医院都可能被问责!”
关键时刻,所有人目光都投向我。
我继续坐着,面无表情,仿佛此事与我无关。
毕竟,我现在只是门诊医生,这种复杂急救问题确实超出我的诊疗范围。
会议室气氛愈发紧张,庞主任在前面来回踱步,不时看手表。
时间流逝,张大爷在急诊科的病情不断恶化。
终于庞主任停下脚步,转身看向我。
他脸上满是纠结,似在进行激烈思想斗争。
几秒后他深吸一口气,朝我走来。
“贺晓安,张大爷病情你最了解。”庞主任声音勉强,仍保持着主任架子,“老贺,你看这事儿闹的,现在真离不开你啊。”
我缓缓起身,整理白大褂,平静地看着这个一个月前还在台上羞辱我的主任。
“庞主任,您说得对,这是紧急情况。”我声音平静,字字清晰,“但这种复杂重症病例,已超出我一个门诊医生的诊疗范围。您不是说要现代化医疗吗?您不是说年轻医生更有干劲,更适合处理这些问题吗?”
庞主任脸色瞬间铁青,拳头紧握在身侧。
会议室里安静得可怕,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接下来会发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