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是近两年工业领域绕不开的关键词。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去国外化依赖”,越来越多企业在选型时,都会优先考虑国产软硬件方案。无论是新闻稿还是行业大会,几乎都在强调“要把核心装备掌握在自己手里”。听起来有点抽象,但落实到我们身边,就是越来越多企业在选设备时,会优先考虑国产方案。
为什么会盯上这台工控机?
作为一个数码测评博主,最近我入手了一台来自苏州阿普奇的国产工控机—阿普奇 AK6115A2 (AK 弹匣系列),它是一台定位在纯工控场景的无风扇嵌入式工控机。乍一看,它和市面上常见的工控机并没有太大区别:方正的机身、丰富的接口,典型的厚实“工业铁盒子”形象。但真正让我好奇的是,这台机器居然成了不少机器人厂商的心头好,被当作机器人“核心大脑”的首选方案。
![]()
✨ 背后的秘密:弹匣式模块化设计
当我追溯原因时,才发现它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设计思路——“弹匣式”模块化架构……。
![]()
AK 系列采用1+1+1 的模块化组合——主机 + 主弹匣 + 辅弹匣。主机位可以选择英伟达、凌动、移动级甚至桌面级平台;主弹匣负责高速扩展,辅弹匣则提供丰富的 IO 接口。这样的设计让它能灵活应对视觉、运动控制、机器人、数字化应用等场景,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用途的“铁盒子”。
正因为应用领域的差异,阿普奇AK6115A2 的设计取舍完全围绕工业现场的可靠性与长期稳定性展开:全金属无风扇外壳,没有花哨外观,也没有性能堆料的噱头,追求的就是“耐用、稳定、能长时间无故障运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会出现在人形机器人的方案推荐里。
为了更好地对比,我把之前测过的浩鑫 DH470拿出来——一台能够兼顾商用与部分工控场景的迷你主机。今天这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阿普奇 AK6115A2,并穿插与浩鑫 DH470的对比,看看它们在设计理念、扩展能力和实际应用上,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外观与结构设计
阿普奇AK6115A2的包装采用纸壳外箱,内部用厚实的泡沫进行固定和缓冲,整体更注重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装箱清单也很务实:主机、适配器、电源线、简易说明书、4Pin 端子、合格证、保修卡、接地线以及出货检测报告。相比消费级产品精致的开箱体验,这更像是“拿来直接上生产线”的实用派。
![]()
机身采用全金属无风扇设计,正面只有简洁的ES- IPC 字样,背板上印着低调的apq Logo。拿在手里时,你会立刻感受到那种厚重感——就像一块扎实的“金属板砖”。散热鳍片分布规整,全部采用金属材质,显然是为了在高负载、长时间运行的工业环境中保持稳定。再加上抗干扰与电磁屏蔽的强化处理,让它一眼就透出“抗造”的气质。
和浩鑫 DH470摆在一起时,差异立刻一目了然。DH470走的是典型的“小黑盒”风格,纯黑外壳、简洁低调,放在桌面或者办公室机柜里毫不突兀,甚至还能融入商用场景。而阿普奇 AK6115A2则完全是另一种气质:银灰色全金属机身,厚重结实,外壳上甚至带有明显的铭牌与工业化标签,看上去就像一件“装备”,而不是一台面向普通用户的电脑。
![]()
阿普奇 AK6115A2 机箱散热也走的是完全工业化的路线,它采用了无风扇被动散热结构,因此整机的散热鳍片更加厚实,面积也更大。配合全金属外壳,整机重量达到了1.7kg,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工业铁盒子”的质感。
![]()
在机身设计上,阿普奇也充分考虑了实际的部署需求。整机尺寸为204 × 147 × 53mm,与浩鑫 DH470相差不大,它在背面配备了壁挂支架,并同时支持桌面放置、壁挂固定以及导轨式嵌入,这样无论是摆在办公室桌角,还是直接装进控制柜、机器人底座或产线设备里,都能轻松找到合适的位置。
![]()
![]()
接口与拓展
拿到阿普奇 AK6115A2,我第一反应是:这小家伙看着像块冷冰冰的金属砖,但翻过身才发现,它的接口排布简直让我有点小兴奋。正面一眼望去:双网口、6 个 USB、VGA + DP + HDMI 三显齐全,再加上两个标准 COM 串口——几乎满足了我心里对一台工控机“接口配置”的所有幻想。
再往细里看,我还发现了SIM 卡槽,它能通过 4G/5G 模块实现无线联网——完全贴合机器人、无人设备等场景需求。另外它还支持宽幅 DC 电源供电(12–28V),相比固定 19V 的消费级迷你机,这台机器能轻松适应工厂、车间的复杂供电环境。
![]()
顺着机身转到侧面,我注意到左手边藏了一个内置 USB 接口:“原来这是留给加密狗的。”
在很多工控场景里,软件授权或者安全认证都要靠硬件加密狗,如果插在外部 USB 口,不仅容易被误拔,还显得不够安全。放在机身内部就聪明多了——既隐蔽,又能长期稳定地待在那里。再往右看,是四个天线孔。
可以联想到无线通信的扩展:Wi-Fi、4G、5G 甚至 LoRa。之前看到正面预留的 SIM 卡槽,现在再结合这四个孔,可以看出这台机器在无线通信方面做了冗余设计,这也符合工控机“随时联网、随地作业”的特性。
![]()
机身另一侧更有意思:是一个RST 硬件复位按钮和一个REC 按钮,这让我有点好奇。RST 很好理解,万一系统死机,硬件级别的一键复位能救急;而 REC……大概率是“Recovery”的缩写,用于恢复出厂或者进入系统救援模式,这对无人值守的设备来说相当关键。
![]()
右边,我还看到一个AT/ATX 切换按钮。起初我愣了一下:这是干啥的?后来想了想,AT 模式可能对应那种“通电即开机”的逻辑,而 ATX 模式则更贴近普通 PC 的开关机方式。对于部署在无人环境里的工控机,通电即启的意义非常大——不用人去按开机键,电一来就能干活,这在机器人、基站或边缘计算场景里都很实用。
最后还有一根接地点。说实话,我一开始也不太确定它的作用,但推测大概是为了接地防护,避免静电或浪涌干扰。工厂环境里各种设备交叉,电磁干扰、地线不稳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个小小的接地点,也许就是阿普奇给机器加上的“护身符”。
这一圈看下来,我的感觉是:这台机器的接口其实并不是遵循“能多就多”,而是背后都有它的逻辑。工控机和消费级迷你机的差别就在于此——后者考虑的是“我能不能用”,而前者考虑的是“我在复杂环境下怎么保证一直能用”。
从纸面到实测:它的真实表现如何?
前面聊了外观和接口,可能有人会觉得:嗯,看上去挺“能打”的,但工控机嘛,真正关键的还是性能和稳定性。说到底,这玩意儿能不能当好一台“工业大脑”,就得看它实际跑起来是什么状态。
我个人在拿到这台机器的时候,最想搞清楚的就是三件事:
- 性能到底够不够用?——毕竟它用的是 11 代 i3,纸面参数不差,但和消费级小主机比,到底能跑到什么水平?
- 散热能不能压住?——无风扇设计听起来很硬核,可全靠铝壳散热,一旦满载会不会热得吓人?
- 功耗表现如何?——在工控场景下,7×24 小时开机是常态,能耗水平直接决定长期使用成本。
所以接下来,我就准备从这三个维度来实际测试,看看它是不是名副其实。
1、硬件配置与性能表现
阿普奇 AK6115A2 用的是Intel 第 11 代酷睿 i3-1115G4,双核四线程,TDP功耗28W,睿频最高4.1GHz,内置 UHD 显卡。光看纸面数据,它就是一颗定位入门的低功耗处理器,说不上惊艳,但在工控机里,这颗 CPU 却是常见且实用的选择:够稳、够省电,兼容性也没问题。
![]()
![]()
![]()
![]()
从我实测的体验来看,它的性能大体符合预期:日常办公场景,跑 Office、浏览器、播放高清视频没压力,但是跑重度任务,比如大型 3D 渲染、视频剪辑,就显得力不从心。毕竟工控机的重点从来不是“极致性能”,而是稳定运行。
2、散热与功耗
性能看完,接下来也就是大家普遍担心的散热问题:无风扇设计到底能不能扛得住?
毕竟阿普奇 AK6115A2 整个机身就是一块沉甸甸的金属块,散热靠的是厚实的鳍片和大面积外壳,这种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安静、稳定,没有风扇积灰的问题,听起来硬核,但实际表现如何,还得上手验证。
我在室温 26℃ 下跑了一次长时间压力测试。刚开始 CPU 温度迅速升高,但很快就稳定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没有出现过热降频的情况。外壳摸上去烫手,但CPU温度相较于有风扇式的机箱毫不逊色,说明它确实有效的“把热量往外扩散”。这一点让我挺放心的:至少在高负载下,它的温控逻辑是可控的。
![]()
至于功耗,表现同样符合预期。待机功耗只有5-10瓦,轻度办公或播放视频大概 15 多瓦,满载拷机也没超过 28W,此时CPU温度会在85℃左右,并没有像家用迷你主机迅速飙升到90-100℃。这个能耗水平,对一台工控机来说可以用“稳健”来形容:不仅节省电费,长期开机对散热和硬件寿命的压力都会小很多。
![]()
![]()
应用案例
一台工控机的价值,只有在实际的工控环境中才能体现。毕竟跑分只能告诉你“它有多少力气”,但在实际工控环境里,更关键的问题是:它能不能把任务稳定、长久地扛起来。
这里我挑了两个典型的方向:相机视觉和机械臂控制。前者考验的是数据处理和图像识别的实时性,后者更关注运动控制的稳定性和精度,这两个场景基本覆盖了工控机在实际生产中最常见的两类需求。
场景一:机器视觉硬件选型的优势
机器视觉对硬件的要求一直挺复杂,不只是要性能好,还要接口够全面、传输稳定、系统整体架构不要臃肿。
官网中 AK 系列在机器视觉方面的核心优势包括:
- 覆盖多种主流相机接口:USB 3.0、GigE Vision、Camera Link、CoaXPress、10GigE Vision 等等。不同的像素、不同传输距离、不同精度需求——从基础到高端场景都有对应的接口。
![]()
- 模块化 / 弹匣式架构 + 全场景接口覆盖。也就是说,你不需要把多个设备叠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AK 系列通过“弹匣扩展(modular)方式,能适配不同配置需求 ——能插 GigE 相机 /CoaXPress /10GigE 的弹匣,也能用 USB 相机的弹匣。这样就简化部署,也降低维护复杂度。
![]()
![]()
- 在官网里提到对于高速/高精度检测任务(比如半导体、汽车零部件检测),“Camera Link”或“CoaXPress”“万兆网络口”等接口能解决带宽 /精度瓶颈问题。
在常见的应用里,比如用 USB 或 GigE Vision 相机进行图像采集,这台机器完全能从容应对。至于更高带宽的接口需求(Camera Link / CoaXPress / 10GigE),AK 系列的弹匣式接口设计也保证了后续升级和替换的灵活性——不需要整个换机,只需替换或扩展模块即可。
这种接口的多样性和扩展性,特别适合实际工厂里的“混搭式”需求。比如,在螺丝光学筛选机的应用中,需要进行尺寸检测、外观检测、缺陷检测,对螺丝的尺寸、形状、表面质量等进行自动检测和分类......,一条产线可能同时要接3-6个标签相机、GigE 检测相机,还要控制光源,加入运动控制,自动剔除不合格产品。如果放在传统方案里,往往要上一整台 4U 工控机来容纳这些接口;而 AK 的模块化设计,则可以把这些功能集中在一个小巧的弹匣控制器里,既节省空间,又方便维护。
![]()
场景二:机械臂控制柜场景
如果说相机接口和扩展能力是 AK 系列的一张“王牌”,那么放到机械臂控制柜里,它的价值就更直观了。传统控制柜往往塞满了 PLC、运动控制卡、工控机,布线复杂、扩展麻烦。
阿普奇的工控机在这个场景下有几个明显优势:
- 小体积,高集成度:把原本需要分散在不同模块里的计算、控制、通讯功能,集中到一台机器里,柜体空间一下子就腾出来了。
- 丰富接口,灵活组合:比如 EtherCAT、CAN 总线、串口、数字 I/O,都能直接挂上机械臂或者外围传感器,不用额外再加一堆转接板。
- 稳定性与实时性:机械臂对“快、准、稳”极度敏感,工控机不仅要算得动,还要能稳定跑 7×24 小时。阿普奇在这块显然是做过优化的,实际案例里已经跑在产线控制柜中,动作响应干脆利落。
- 扩展/维护成本低:柜子里一台 AK 控制器,相当于给后续升级留了余地。要换接口或者提高算力,不用拆掉整个柜子,直接替换弹匣模块或者上更高算力 CPU 即可。
![]()
这种方案最大的好处是让控制柜从“复杂的堆积组合”,变成“简洁的一体化平台”。这不仅让产线集成更轻松,还让后期维护和扩展更从容。
![]()
![]()
![]()
硬核拆解
聊完应用场景,我终于忍不住把这台 AK6115A2 拆开了。对我来说,拆机永远是最过瘾的环节,因为只有掀开外壳,才能看清楚一台工控机真正的“底子”:它的扩展性、用料,还有是不是货真价实的工业设计。
说实话,把这台阿普奇 AK6115A2 拆开的过程,还挺让我意外的。外观看上去就是一个厚重的金属块,但拧下螺丝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它内部的设计思路和消费级迷你主机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
第一眼看上去能明显看到两个预留的mSATA 扩展位,这里可以插无线模块,包括 Wi-Fi,甚至 4G/5G通信卡。结合机壳上的 SIM 卡槽和天线孔,可以看出它的潜在工作场景——无人化设备、AGV 小车、远程运维。消费级小主机不会去考虑这种需求,但工控机在设计阶段就把它放进去了。
在第一层主板的右上角,还能看到一个特殊的PCIe 排针。这就是阿普奇的“弹匣”扩展接口,用来连接下层的 I/O 板或运动控制卡。根据官方资料,这套架构最多能叠加三层、支持 10+ 模块,组合方式上千种。也就是说,你手里这台机器,只是“基础框架”,它还能随着需求不断“长高”。
![]()
我把第一层板完全取下后,内部结构就更清晰了。可以看到这一层其实是一块I/O 板,主要负责把 CPU和南桥主板的接口通过定制的 PCIe 排针引出,再分配到外部接口上。
![]()
在它的侧面,就是熟悉的一排外部接口:VGA、双网口、6 个 USB、HDMI、DP,还有两个标准 COM串口。也就是说,你平时在机身外部看到的接口,背后其实是通过这块 I/O 板和核心主板连接的。
![]()
接下来继续往下拆,就能看到它的核心主板和散热设计。这里可以说是整台阿普奇 AK6115A2 最核心的地方,所有的算力和扩展都集中在这一层。其中最显眼的就是这两排特殊的PCIe 接口,它与上层I/O 板紧密连接,所有外部接口都是通过这组高速通道转接出来的。这样的设计好处很明显:主板不需要塞满各种外设接口,可以专心做好核心计算和扩展,而 I/O 板则根据需求灵活替换。
在这块核心主板上背面,能清晰看到第 11 代 Intel i3-1115G4 处理器,它被一块大面积散热底座牢牢压住,通过导热片把热量传递到整块金属外壳。这个散热思路很“工业”:没有风扇,没有花哨的热管,而是最大化利用机壳作为散热器。虽然外壳摸起来会烫手,但优点是可靠、免维护,不会有风扇积灰、轴承损坏的问题。
在 CPU 旁边是一条DDR4 SO-DIMM 插槽,目前插着一条 8GB 内存,后续可以扩容。再往下看是电源区域,用料比较扎实,电容、电感和电源管理芯片分布得很规整,关键部位使用热熔胶固定,可以看得出更强调稳定性和抗干扰,而不是消费级迷你主机那种极限压缩体积的取向。
![]()
拆到最下层:与芯片直接相连的就是本体的一整块厚实的散热鳍片,直接覆盖在核心区域。你能感觉到这台机器的设计逻辑:既然要无风扇,就必须让金属外壳和鳍片承担起更多的导热的任务。相比很多消费级小主机里那种“迷你风扇 + 小热管”的方案,这种做法看上去更笨重,但绝对更可靠。
![]()
![]()
整体拆解到这一步,我的感觉是:AK6115A2 的核心主板更像一个“平台”,它所采用的三层堆叠结构:I/O 层 + 核心层 + 散热层,把算力、存储和扩展接口组织得很清晰,然后通过 PCIe 把 I/O 和模块化扩展交给上层来完成。这种分层架构,才是它能灵活应对不同场景的底层逻辑。
选型建议 & 总结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阿普奇 AK6115A2 会被不少机器人厂商选中?在我看来,答案很简单——它没有追求花哨的性能,而是把“耐用、稳定、灵活扩展”放在了第一位。
如果你是做机器人、机器视觉、嵌入式项目的研发人员,那么 AK6115A2 这种全金属无风扇设计 + 模块化弹匣扩展架构,绝对会比普通的迷你主机更靠谱。它能适应更恶劣的环境,接口扩展更丰富,还能随着项目需求不断升级。
如果你只是想要一台兼顾日常办公和轻工业场景的小主机,那可能像浩鑫 DH470 这样的机器会更平衡一些:外观更“PC 化”,价格也更亲民,同时基本能满足大部分轻量场景的需求。
总的来说,AK6115A2 并不是一台为“桌面玩家”准备的机器,它的价值在于——在无人值守、7×24 稳定运行的环境下,依旧能扛住任务,不掉链子。对工业项目来说,这比任何跑分成绩都更重要。
另外阿普奇已推出全线产品矩阵:
- AI 加速方案高能效处理器
- 性价比机型高性能平台
不管你是机器人的应用、自动控制应用、机器视觉、物联网等各类需求。无论你是要一台低功耗的控制终端,还是需要一台能承担 AI 推理和多任务处理的“大脑”,在 AK 系列里都能找到对口的选择。这正是国产工控机的优势所在:不仅是单台产品,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方案生态。
![]()
在“国产替代”不断加速的今天, 如果是你,你会更愿意选择一台稳定可靠的国产工控机,还是一台功能全面、外观更友好的消费级迷你主机?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