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楼子
![]()
“八音会”清光绪年间由山西帮客商引入周家口(现在的周口市)。19世纪20年代后期(即民国十年前后),形成班社进行演出,最早的班会应推周口祖神庙(现北岸仁义街)八音楼子班会。八音楼子的演出分两种,一是应邀为民间喜庆典仪助兴,二是每年清明节和灯节期间,随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一起活跃群众节日生活,演出场地主要是古庙会、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八音楼子的队列由“鼓楼子”领先,“鼓楼子”由五彩锦缎或彩纸装裹,上部形如彩坊,下部和谐,婉转动听,加上“肘阁会”配合,相映成趣。八音楼子的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中阮等,打击类的大战鼓、小堂鼓、板鼓、手板、锣、钗、梆子、木鱼、碰铃等。八音楼子的音乐由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小调构成。
![]()
2011年,八音楼子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