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这是我们从中学课本里学到的知识。
![]()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足球场,原子核就像场中央的一颗玻璃球,电子则像绕着球场奔跑的几粒尘埃,剩下的绝大部分空间似乎都是 “空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原子内部除了原子核和电子,并非 “空无一物”,那些看似空白的区域,其实藏着量子世界的特殊存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要理解原子内部的 “非空” 本质,首先得打破 “空间 = 真空” 的日常认知。
![]()
从尺度上看,原子的直径约 10⁻¹⁰米,而原子核的直径仅 10⁻¹⁵米左右,电子的体积更是小到可以忽略 —— 若按这个比例,原子内部确实有 99.99% 以上的空间没有被 “实体粒子” 占据。但在量子力学中,“没有实体粒子” 不等于 “空无一物”,这些空白区域充满了看不见的 “场” 和不断变化的 “量子涨落”,它们虽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 “实体”,却真实影响着原子的性质。
第一种关键存在是 “电磁场”。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两者之间通过电磁场相互作用 —— 正是电磁场的引力,让电子围绕原子核稳定运动,而非飞离原子。
![]()
电磁场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它弥漫在原子内部的每一处空间,传递着电荷间的作用力,就像一张无形的 “网”,将原子核和电子牢牢 “束缚” 在原子内。我们日常感受到的摩擦力、弹力,本质上都是原子间电磁场相互作用的宏观体现,若原子内部真的 “空无一物”,这些力便无从谈起。
第二种特殊存在是 “量子涨落”。在量子力学中,“真空” 并非绝对的 “空”,而是充满了不断产生和消失的 “虚粒子对”—— 比如一个虚电子和一个虚正电子,它们会在极短时间内成对出现,又快速湮灭,释放出能量。
![]()
这种量子涨落现象,在原子内部的空白区域中时刻发生:虚粒子对的产生和湮灭,会形成微弱的能量波动,甚至能影响电子的运动轨迹。
![]()
1948 年,物理学家卡西米尔通过实验证实了量子涨落的存在 —— 他发现两块靠得极近的金属板,会因板间虚粒子数量少于外部,受到一种 “卡西米尔力” 的挤压,这一现象直接证明了 “真空不空”,原子内部的空白区域自然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电子在原子内部的存在形式,也让 “空白区域” 充满了 “存在感”。电子并非像行星绕太阳那样在固定轨道上运动,而是以 “概率云” 的形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 —— 我们无法确定电子在某一时刻的具体位置,只能知道它在原子内某区域出现的概率。
![]()
这些 “概率云” 会占据原子内部的大部分空间,不同能级的电子,概率云的形状和分布范围也不同(如球形、哑铃形)。虽然概率云不是 “实体”,但它代表了电子的运动状态,是原子内部 “非空” 的重要证明:就像空气中的水汽虽看不见,却能形成云雾,电子的概率云也让原子内部的空白区域有了 “物质属性”。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存在是 “核力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本应因静电斥力相互排斥,而核力场传递的 “强核力”,能克服静电斥力将质子和中子紧紧结合在一起,维持原子核的稳定。强核力的作用范围极小(仅 10⁻¹⁵米左右),主要存在于原子核内部,但它的影响会延伸到原子内部的近核区域,成为原子结构稳定的重要支撑 —— 若没有核力场,原子核会瞬间瓦解,原子也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原子内部除了原子核和电子,不仅不是 “空无一物”,反而充满了电磁场、量子涨落、概率云、核力场等多种特殊存在。这些看不见的 “物质”,虽不具备宏观物体的形态,却在微观层面支撑着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是构成我们所知世界的重要基础。
这个结论也颠覆了我们对 “物质” 的传统认知:在微观世界里,“存在” 不只有 “实体粒子” 一种形式,场、概率、能量波动等也是物质的重要形态。原子内部的 “空白区域”,其实是量子世界多种物质形态的 “舞台”,它让我们明白:看似简单的原子,实则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微观宇宙,而人类对它的探索,仍在不断揭开新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