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汉口的巷子里住了大半辈子,见惯了长江的急流、江汉路的人潮,总觉得城市大抵都是一个模样——快,且闹。前阵子去了趟大冶,不过半小时高铁的路程,却像掉进了另一个节奏里。回来这些天,碗里的热干面都少了点滋味,总想起大冶的那些细碎:铜锈的绿、湖水的软、老街的慢,还有夜市里飘着的香。实在忍不住,想说说对大冶的这五点印象。
![]()
印象1:铜绿山——哪是“景区”?是埋着铜魂的“老时光匣子”
去之前我嘀咕,不就是个采矿的地方?武汉的黄鹤楼、古琴台,哪个没有故事?到了铜绿山才知道,这里的故事不挂在牌楼上,藏在土里头、石头缝里。
进景区没见着高楼,先看见一片矮矮的土坡,坡上长着野草,草叶上沾着点绿锈色,向导说这是铜矿石渗出来的。顺着石阶往下走,老矿坑就露了脸,坑壁上还留着当年采矿的凿痕,一道一道,像老人手上的皱纹。坑底积着点水,映着天,水色是沉在底下的暗绿,不是武汉东湖的清绿,摸一把石头,手上能沾着细粉,蹭在裤脚上,洗了好几遍还留着印。
![]()
旁边的老作坊里,摆着几台生锈的机器,铁皮矿车的轮子磨得发亮,师傅说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物件,当年靠它拉矿石,一天能跑十几趟。我试着推了推,车轱辘“吱呀”响,像在说旧事。作坊角落有个炼铜小炉子,炉壁结着厚厚的铜渣,黑一块绿一块,师傅用小锤敲下一小块,掂在手里:“这都是真东西,不是做样子的,当年咱们大冶的铜,运到全国各地,造过炮弹,也造过铁锅。”
没像在黄鹤楼那样挤着看景,就慢慢走,听师傅说哪块石头是明朝采的,哪个矿道里出过好铜。风从矿坑那边吹过来,带着土腥味,不呛人,反倒踏实。站在老矿车前看远处的山,山不高,却透着硬气,不像武汉的龟山、蛇山被高楼围着,少了本味。那一刻才懂,铜绿山不是景区,是个匣子,打开了,就能看见大冶的根。
![]()
印象2:尹家湖——哪是“湖景”?是本地人揣在怀里的“过日子地儿”
住的酒店离尹家湖不远,每天早上醒得早,就往湖边走。武汉的湖多,东湖、南湖要么人多要么车多,尹家湖不一样,静得很,连风都走得慢。
湖边步道是水泥的,没铺瓷砖,走起来不滑,道边的柳树垂着枝条,风一吹就扫着湖水,溅起小水花。几个老头在湖边钓鱼,不用折叠椅,就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鱼竿是竹竿,不是武汉钓友用的碳纤维竿,鱼线细得几乎看不见。有个老头把帽子盖在脸上眯眼晒太阳,鱼漂动了好几下都没动,过会儿才慢悠悠抬手,钓上条小鲫鱼,放进铁桶里,又把帽子拉下来接着歇。
往前走几步,蓝色棚子的早点摊飘着胡椒味,锅里的糊面咕嘟响。摊主是个中年女人,围着花围裙,见我过来就笑:“过早不?糊面还是炸糍粑?”我要了碗糊面,她用大勺子舀满粗瓷碗,还加了肉末和豆皮:“多吃点,咱们这的糊面管饱。”面糯汤鲜,胡椒味不冲,喝一口身子都暖了。旁边小孩咬着炸糍粑,糖沾得满脸都是,他妈在旁边擦嘴:“慢点儿,没人跟你抢。”
![]()
傍晚再去,湖边人多了些,都是附近居民。老太太带着孙子捏麦芽糖,糖丝在夕阳下亮晶晶的;小情侣并肩走,没说话,就看着湖水;老头推着轮椅,上面坐着老太太,时不时指远处的桥:“你看,那桥亮灯了,好看不?”尹家湖的路灯不多,暖黄色的光映在水面上,晃出几道纹,不像武汉江滩的灯那样亮,却让人心里软乎乎的。原来这湖不是给人看景的,是给人过日子的,揣在怀里,暖。
印象3:北门老街——哪是“商业街”?是摸着有温度的“老日子摊儿”
之前以为它跟武汉的江汉路差不多,都是商铺扎堆,到了才知道,江汉路的老建筑是给人看的,北门老街的老房子是给人住的、用的,有温度。
![]()
老街的石板路被踩得发亮,缝里长着青苔,下雨天准不滑。两边的青砖灰瓦房,有的墙爬着藤蔓开小紫花,有的木框窗户贴着旧窗花,门口挂的“修鞋”“配钥匙”木牌,红漆掉了仍清晰。
老槐树下的修鞋摊,摊主老爷子戴着老花镜,木头箱子分了格子,放着针线、钉子、胶水。有大妈拿来双布鞋,鞋底磨破了,老爷子剪块布,针脚密得很,缝完拽了拽:“结实,再穿两年没问题。”大妈给钱笑着走了,老爷子把钱放进锈锁铁盒里,动作慢,却稳。
旁边的棉花糖摊,年轻人推着老式机器,“嗡嗡”转着就飘出白花花的糖丝。小孩拉着妈妈的手要,他用竹签一卷,递过去:“慢点儿吃,别粘头发。”还有家老五金店,木门“吱呀”响,铁皮柜子的漆掉了,标签上的“钉子”“螺丝”是毛笔写的,老板坐在柜台后看报纸,有人要小钉子,他伸手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小包:“这个型号刚好,够你用。”
![]()
没在老街上买东西,就慢慢走,听修鞋的针线声、棉花糖机的嗡嗡声,还有熟人唠嗑的大冶话。不像在江汉路那样挤着走,这里的人都慢,遇见熟人就停住唠两句,亲切得很。老街不是卖东西的地儿,是摊开的老日子,摸一把,都是暖的。
印象4:龙凤山——哪是“爬山”?是钻进怀里的“乡野趣儿”
在武汉爬惯了磨山,都是修好的台阶加栏杆,人多,走快了还能撞着人。去龙凤山前以为也这样,到了才知道,这山没那么“规矩”,野得有意思。
没走大路,跟着摘茶阿姨走小路,土路踩上去软乎乎的,路边野草里藏着黄白小花。阿姨的竹篓装着嫩绿茶叶,手指沾着茶渍:“这茶得摘芽头,一天摘不了多少,但是香。”我试着摘几片,手指立马沾了清香,不是武汉茶馆的浓香,是带土味的清淡。
![]()
走会儿就见着梯田,水稻苗刚冒绿,田埂上的鸡啄食,见人也不跑。梯田旁的小水塘里,鸭子游得欢,塘边老农锄草,锄头下去,土块翻出湿气。山腰的农家菜馆没招牌,就挂个红灯笼,老板说菜都是自家种的、养的,腊肉是去年冬天腌的,笋是早上刚挖的。
点了盘腊肉炖笋和炒青菜,粗瓷盘子装着,腊肉切得厚,肥的部分亮晶晶的,咬一口不腻,笋脆带甜,青菜鲜得能尝出露水味。吃完饭往山上走,没什么路,就跟着树走,竹林里的竹子高,风一吹竹叶“沙沙”响,像在说话。没像在磨山那样赶时间,累了就坐石头上,看田看树,听鸟叫虫鸣,心里空落落的——不是慌,是舒服的空。武汉的东湖绿道也舒服,但太规整,龙凤山的舒服是野的,像妈妈的怀里,随便躺,不用拘谨。
![]()
印象5:东风路夜市——哪是“夜市”?是裹着香的“热闹家”
武汉的户部巷、吉庆街,人多摊子多,吵得慌。大冶的东风路夜市不一样,摊子不多,热闹得实在,不闹心。
傍晚六点多,小推车就摆出来了,烤苕皮、炸土豆片、冰粉的香飘得远。烤苕皮的小伙子围着炭火转,苕皮烤得冒泡,刷上酱料,夹上酸萝卜和肉末,卷起来递给客人:“小心烫。”我买了一个,咬一口,苕皮软乎乎的,酸萝卜脆,肉末鲜,酱料不咸不淡,刚好裹住舌头,不像武汉的烤苕皮,要么太辣要么太咸。
炸土豆片的油锅里“滋滋”响,土豆片捞出来撒上辣椒粉、孜然粉,装在纸碗里冒热气。卖冰粉的阿姨,玻璃罐里的冰粉亮晶晶的,加了葡萄干、山楂片和红糖水,递过来时说:“解辣,没放添加剂,放心吃。”喝一口冰爽,红糖水不甜腻,葡萄干是本地晒的,有嚼劲。
![]()
夜市上的人不多,都是附近居民。情侣坐在小桌子旁分吃烤苕皮,一家三口里孩子举着炸土豆片,爸爸端着冰粉,妈妈在旁边笑,几个老头坐在路边椅上,就着炸花生米喝啤酒,聊得高兴,笑声不大却实在。
没像在户部巷那样挤着找吃的,就慢慢逛,摊主都客气,不吆喝,没买也不恼。风里裹着食物的香和人的笑声,像家里开饭的味道,热闹却不吵。武汉的夜市也有香,却带着急,大冶的夜市香得慢,裹着你,让你不想走。
![]()
回武汉的高铁上,总想起大冶的那些事儿:铜绿山的老矿车、尹家湖的钓鱼老头、北门老街的修鞋师傅、龙凤山的腊肉笋、东风路夜市的烤苕皮。武汉好,大,闹,有烟火气,但太急,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大冶不一样,慢,实在,像个老熟人,见了你不客套,递杯茶让你坐下,慢慢说。
![]()
有人说大冶是“铜都”,可我觉得它不是“都”,是个“家”。要是你在武汉待累了想喘口气,不妨坐半小时高铁去大冶,不用赶景点,就去铜绿山摸摸老石头,去尹家湖吃碗糊面,去北门老街走走路,你会懂,原来日子可以这么慢,这么实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