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是一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师及家长,系统阐述“创造力可教、可练、必练”的通俗教育读物。
全书以“万众创新”时代亟需大批原创人才为背景,用华为研发、日本诺奖井喷等案例佐证“创造力=国家核心竞争力”;随后依次拆解大自然、兴趣、阅读、信息素养、宽容与闲暇等九大“创造力能源”,示范如何把课堂变成研究场、把作业变成微课题;继而给出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等一整套“科研方法工具箱”,并推介创客教育、翻转课堂、小微学校等全球最新教学形态,呼应乔布斯之问——“IT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为何独独对学校教育影响甚微?”。
在【重新认识“教育”“学习”】这一章节中,作者梳理了当下中式课堂“标准答案—高密度训练—唯分数评价”的流水线逻辑,指出其本质是一台高效“复印机”:学生越努力复印,自主性、想象力与创造力便被抹杀得越彻底;借此呼吁把“学习”重新定义为“研究”,把“考生”还原成“探究者”,真正实现从“复印时代”到“创想时代”的范式跃迁。
作者是深圳第二高级中学教师刘伟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睿。
![]()
《青少年创造力培育法》第二篇
第六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垃圾信息的骚扰
身处当今的信息时代,每个人都会感到:越来越多的信息正向你呼啸涌来……
某大学的李教授刚从外地讲学回来,朋友问他此行的感受,他说印象最深的不是讲学过程,而是回来后受到的信息骚扰。
原来他在讲学期间认识了几个听讲的年轻人。回家后,手机上就陆续收到他们发来的微信:
其一:“昨晚我托一只蚊子去找你,让它告诉你我很想你,并请它替我亲亲你,因为现在我无法接近你。希望你不要烧蚊香把它吓跑了!它会告诉你我有多么想念你!”
其二:“收到这只被天使祝福的猪,你的财运就会暴涨,你这个月一定会有好运的。”
其三:“寂寞的时候想想我,想我的时候来看看我。看我的时候拎水果:橘子、香蕉和苹果。橘子代表你疼我,香蕉代表你想我,苹果代表你爱我。”
李教授说,他现在每天要花不少时间来清除这种 “信息”,不胜其烦。
显然,这种调侃的信息,除了年轻人互相逗乐或相恋示情之外,基本上没有多少价值。然而,随着微信的普及,这类信息在微信和短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许多信息传递情色笑话、政治笑话、赌博信息、诈骗信息。也有些生意人,不管你是谁,就往你的手机上发送商品广告信息。许多人就收到过推销马桶、发电机之类的信息。有些交友网站还用短信推荐美女和帅哥。某地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短信和微信诈骗,而且相互合作形成了 “产业链”。许多农民竟靠这样的诈骗发了财,盖起了楼房,政府可能没想到,有一些 “新农村” 竟是靠这样的 “电信诈骗合作化” 建起来的!
垃圾信息清洁工
几乎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所谓 “信息爆炸”,并不是有用的、好的信息多,而主要是垃圾信息的 “爆炸”。如果每个人统计一下自己一天当中处理信息的时间,可能有很多时间是在清除垃圾信息,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地加大。我们每天扮演着垃圾信息清洁工的角色,多少年轻人每天大部分时间沉浸在垃圾信息中,宝贵的青春时光就这样轻易被信息垃圾夺走了。
其实,在一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早已面临这类问题。据统计,包括电子邮件、语音邮件、脸书在内,如今美国职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的信息数量已超过 190 条,英国人超过 169 条。
以英国员工为例,无论是发送还是接收的信息,平均每人每天要处理 48 个电话、23 封电子邮件、11 封语音邮件、20 封普通信件、15 则备忘录、11 个传真、13 条短信及 8 个移动电话,随着微信、微博的迅速普及,中国人处理信息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几乎成了每天最主要的活动之一。
如今,全世界每年出版新书 60 多万种,新增期刊近万种,发表科技文献 500 多万篇。现代知识信息传递之快,升级之勤,令人目不暇接,让人眼花缭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世界正以每年 1000 GB~2000 GB(1000 GB 约是 100 万亿字节)的速度制造信息。换句话说,整个地球上每人每年的人均信息负担大约为 2.5 亿字节,或说 1 亿多个汉字,平均每个人阅读的信息量相当于每年要读完《二十四史》和《大英百科全书》,这是多么恐怖!
电子邮件正以每年 610 亿封的速度在人们之间传送。很多人每天都在写博客、发微信、写微博,并与数百万人共享,但谁有时间把它们全部读完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们估算:如今一年内,全世界由印刷、胶片、磁盘、光盘或光学形式所储存的信息、数据和知识量相当于 50 多万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馆藏,这相当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人说过的每一句话。
全世界每个人都在飞速增加信息重负!
过量的信息真那么有用吗?我们追踪、搜索、接收、阅读信息,却发现难以找到真正需要的、经过科学归纳的、具有针对性的有效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曾被推崇的电子邮件现在也面临着信誉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每次当他们满怀希望地打开信箱时,看到的绝大部分却是商业性的垃圾邮件,要花大量的时间清除,如此下去,势必让人感到厌倦乃至愤怒。中国人普遍使用的微信,也占用了大量时间,在各种微信群中发言,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照片和视频,成了许多人每天主要的工作。
信息越多,世界越难理解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包围中,人们的信息吸收利用率反而在不断下降。
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美国、日本近年来的信息吸收率仅为 10% 左右。我们发现,就理解和领会能力而言,头脑中塞满东西和头脑中空空如也同样糟糕。信息过量,就会挤占人们的空闲时间,阻塞了必需的系统深入的思考。人们的谈话、写作,甚至娱乐都被信息过量糟蹋了。信息过量,容易导致人们杜绝任何怀疑,把人们变成了天真的消费者和小市民,甚至把人们的精神世界压榨干了!
更奇怪的是,信息过量并没有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容易理解,而是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人们的精神世界反而越来越空虚。
过去,信息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减少不确定性。而现在,人们拥有的信息越多,理解得却越少。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甚至相互矛盾,人们要花更多的时间确定这些信息的可靠性。信息本身的飞速变化,也使得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变得更加困难。大学教授普遍抱怨无法跟上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步伐,哪怕是很窄的专业领域。在学术会议上,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听不懂同事的讲座。专业知识步入极端,已经没有共同的知识主体,没有通用的知识语言,更难取得共识。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说过:“互联网会缩短人们注意力耐久集中的时间。它用胡乱创造词汇的聊天室破坏了英语语言的基础。互联网严重倾向于最近的信息和最新的资料,比较老的资料很少。一个人可能在互联网上冲浪好几个小时而碰不到任何几年前写的东西。它对记忆具有破坏性,你觉得自己正得到更多的信息,直到发现自己与魔鬼做了交易。你渐渐发生了变化,成为机器的延伸。”
不光英语如此,汉语被互联网破坏得更加面目全非。许多汉语研究专家和作家读不懂网上聊天的话语,网上正在形成一种网络简化汉语,它非中非西,非驴非马,最适合娱乐和搞笑,简洁优美和意蕴深刻是根本谈不上了。
信息污染综合征
一旦单位时间内信息大量涌入,而且所传递内容是完全陌生的,甚至是垃圾信息,你就有可能陷入信息超载状态。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谈到:“我经常有信息超载的感觉。现在我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厉害,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网上的新闻要吸引眼球,标题都做得很唬人,让你忍不住看完一条新闻时,再看相关的新闻,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其实很多东西对我来说没什么用处,知道不知道并不影响你的生活和事业。”
信息超载已成为当今最严峻的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都患上了一种新的疾病 —— 信息污染综合征。
一位叫余湘晚的 23 岁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我为了写文章搜索‘张爱玲’,为了买东西搜索‘化妆品’,网页总是多得让我眼花缭乱看不完。虽然发现不少重复,还是担心会遗漏了重要信息,每个链接都不敢放过,最后头晕目眩地倒伏在键盘上。”
一位叫戴荣的 25 岁网站客服助理在博客中写道:“对于我来说,最新消息永远都在下一秒诞生,获取新鲜资讯的方法永远只有‘刷新!刷新!!再刷新!!!’仅仅是在网上登一条广告这么简单的事情,早中晚很可能得到的就是三种迥然不同的价格。因此,在接待每一个客户时,我们原先已掌握的信息也许都是无效的,对于同一信息的重复搜索是我们每天工作的必经步骤。记得,在我最忙的那天光是对网络广告的报价就刷新了几百遍,单单不同位置和时间广告的不同报价就记了足足三张纸,更别提根据报价而改变的公司的网页制作费以及相关的网络服务。也许是白天被迫浏览、记忆了过多的资讯,结果那几天晚上我回到家总感觉头昏脑涨、恶心,连做梦都在不停刷新网页。有两天实在撑不住了,冲到卫生间狂吐一通才缓过劲来。”
据媒体报道,北京和南京几家医院曾经发现多例患者,主诉失眠,莫名其妙地头昏脑涨、胸闷压抑、烦躁不安、性情孤僻、精神萎靡、喜怒无常,甚至紧张性休克。患者多为知识阶层,网络和媒体从业者多发。
据报载,在日本闻名世界的科学城筑波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常出现寂寞、心情压抑、沮丧、疲倦、紧张、性情孤僻等症状,医学家称之为 “筑波病”。此病的发生就是由于一些人对超负荷的信息缺乏适应和承受能力,导致大脑皮质信息输入与输出平衡失调,是典型的 “信息污染综合征”。
国外一位现代病研究专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让一组愿意接受试验的人每天看几万张不同的照片,没过几天,这些受试者都患上了偏头痛。而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接受信息的能力是异常惊人的,在 1/10 秒的时间里,大脑可接受 1000 个信息单元。由于有些人不善于分析处理信息,以致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后,大脑受繁杂的信息干扰产生生理病理改变,出现头昏脑涨、心悸恍惚、胸闷气短、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等临床表现,严重的可导致紧张性休克。这些由信息污染引起的征候,便是 “信息污染综合征”。
病因
为什么全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得 “信息污染综合征” 呢?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德灿指出:“那是因为你还是觉得要看,要了解,担心自己因信息缺乏而落伍,跟不上时代。也就是说,压力还是自己造成的,而这直接与你自己的承受能力有关。如此复杂多变的信息洪流很快就会冲垮我们感知世界的能力极限。”
一位叫 “轶人” 的网友在博客中写道:“进公司后,我被同事们封为‘百晓通’。我每天要在各大网络媒体、BBS 聊天室、电视访谈、报纸专栏,甚至上班途中的广播中接受各种消息的轮番轰炸。尽管如此还是担心自己漏掉了什么信息,忐忑不安地在第二天重新开始收集信息。上周参加了一个家在郊区的同学的婚礼。两天后,回到办公室发觉同事们谈论的最新话题竟然是我不知道的。总以为走在信息最前端的我,忽然感到内心迷茫、烦躁不安。看来变成‘百晓通’,也不是什么好事,是时候给自己的大脑放个大假了。”
看来,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给自己的大脑放大假,否则,信息污染综合征可能成为新的精神癌症。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呼啸而来的信息海啸,在海啸中学到真正的创造性本领,而不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被信息海啸吞没……
智慧的两极分化
台湾学者李敖曾到北大演讲。北大一位学生问他:对互联网怎么看。李敖回答说:“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我担心你们的小脑瓜能否有足够的判断力来分辨这些信息的价值。” 李敖说出了许多人的困惑:面对互联网中海啸一般涌来的信息,自己该怎样判断其中哪些是有价值的?该怎样取舍?又该怎样整理分析整合?怎样综合运用?
我们发现,世界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平,但在知识领域里,世界不是平的,智慧的两极分化变得越来越严重。会选择、判断、利用信息的人如鱼得水,本领越来越大。但许多人却被信息海啸冲得晕头转向,垃圾信息充斥头脑,真正有益的知识反而越来越少,甚至会产生知识饥饿症。
电脑网络的始作俑者美国人率先提出了 “信息素养” 的概念。他们认为,每个人要想在信息的大海上潇洒地冲浪,就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相当于冲浪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你迟早会被信息海啸吞没,即使不被吞没,也会染上 “信息污染综合征”。
那么,什么叫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的概念是从图书馆的图书检索技能逐渐演变而来的。由于图书检索技能包含了许多实用的文献资料查找方法,而计算机则是高效、快速的现代化信息处理工具,所以美国人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信息处理能力,称之为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含义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初期
198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 “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 在其年终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即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当时电脑刚开始在美国家庭普及,网络还处在萌芽状态,所以对信息素养内涵的认识还比较简单,主要强调检索、评价、使用信息的能力。
发展期
1992 年,美国一位学者在 “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终结报告” 中提出了信息素养更丰富的涵义:
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
- 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
- 确认一个对信息的需求。
- 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
- 确认潜在的信息源。
- 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
- 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
- 评价信息。
- 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应用。
- 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
- 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这个表述就要比前一个丰富多了。因为这时美国电脑的应用已经很普及,网络已开始在军事和科研范围内使用,所以信息素养的内涵就比较丰富了,突出了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问题导向式的信息查询、将新获得的信息与原有知识体系融合、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使用信息等内容。人驾驭和使用信息的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性得到重视,核心是强调人要做驾驭信息的主人,而不能被浩如烟海的信息淹没,失去人的主体性,被信息异化。这时信息素养强调的是人驾驭信息的思维能力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成熟期
1998 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订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分成信息能力、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更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
这九大信息素养的标准是:
信息能力
- 标准一: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
- 标准二: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 标准三: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独立学习
- 标准四: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 标准五:能欣赏信息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 标准六: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最好。
社会责任
- 标准七: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 标准八:能施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
- 标准九: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当时电脑网络在美国已经非常普及,社会各行各业广泛使用电脑网络,信息文明的雏形已经出现。所以信息素养的涵义中又增加了围绕个人兴趣探求信息、欣赏信息作品、独立学习、社会责任、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小组合作探求和创新信息、信息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内容,信息素养范围越来越广,几乎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了。
信息素养的意义
从信息素养内涵的不断深化中,可以看出:信息素养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包括信息能力、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个层次的内容。可以这么说,在信息社会,个人发展的重点就是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素养,或说在增强信息素养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善于运用信息来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感。信息素养是一条红线,将其他知识和技能贯穿起来了。
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单独谈任何一个层面都毫无意义。独立学习必然牵扯信息能力,信息能力也影响到独立学习,社会责任更以独立学习和信息能力为基础。所以,信息社会最需要的本领之一,就是要培养人的这三方面的能力,而且这三种能力不能分开单独地培养,必须综合性地进行。
在信息海啸呼啸而来、信息污染综合征越来越流行的今天,信息素养已经是每个人迫切急需的救生圈。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拥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跃升到信息波涛之上,善于判断信息、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才能成为在信息时代有持续创造能力的人。
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最为紧迫的是:怎样尽快地增强信息素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