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3日,一则来自美国海军航母士兵的爆料引发全球军事观察家的关注。据其透露,今年2月,美国海军“林肯号”航母打击群在南海南部纳土纳群岛海域进行横向补给时,中国海军055型万吨驱逐舰以“贴脸”姿态直插其防御圈内侧,双方舰艇距离一度缩短至200米以内。这一场景被美军士兵形容为“中国军舰的近距离围观”,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应对效率被批评为“迟缓”。这场看似偶然的“海上偶遇”,实则折射出中美在西太平洋的战略博弈已进入深度对抗阶段。
![]()
一、从“街溜子”到战略威慑:055大驱的战术突破
美军士兵用“街溜子”形容055大驱的机动,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中国海军已具备在美军航母战斗群核心区域实施战术穿插的能力。根据公开画面,055大驱在林肯号补给期间不仅突破了外围防御圈,更直接进入航母战斗群的内层防御区。这一动作的战术意义远超表面:一方面,200米的距离已进入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的不可逃逸区,但中国海军选择以舰炮“示威”,实则传递了“可控冲突”的信号;另一方面,055大驱搭载的双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综合射频系统,可在如此近距离内对美军舰载电子设备实施深度干扰,形成“技术压制+物理逼近”的双重威慑。
![]()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军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模式。按照传统海战理论,航母战斗群应对近距威胁时,应由外围驱逐舰实施拦截,同时航母本身加速脱离危险区。但此次事件中,林肯号不仅未加速撤离,反而继续补给作业,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拦截动作也显得“迟缓”。这种反常表现,或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055大驱的机动轨迹完全避开美军预设防御轴线,迫使美军临时调整战术;其二,中国海军815A型电子侦察船的伴随,可能对美军通信链路实施了压制,导致指挥链延迟。
![]()
二、从胡塞到中国:美军海战的“降维打击”困境
将此次事件与美军在红海的遭遇对比,更能看清其战略困境。2024年以来,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在红海与也门胡塞武装展开长达8个月的拉锯战,期间23次遭遇反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袭击,甚至被迫承认“导弹差点击中航母”。这种与“非对称武装”缠斗的局面,暴露了美军海战体系的致命弱点:面对高超音速武器和饱和攻击时,传统“宙斯盾”系统的拦截效率大幅下降;而航母的机动空间在狭窄海域被严重压缩,导致“躲不开、打不准”的尴尬。
![]()
反观中国海军,055大驱搭载的鹰击-21导弹射程达1500公里,速度超过6马赫,配合052D驱逐舰的鹰击-18亚超结合导弹,可形成“远中近”三层反舰火力网。更关键的是,中国海军的“体系作战”能力远超游击队:从天基卫星到岸基雷达,从无人机前出侦察到潜艇水下布阵,055大驱的“贴脸”行动背后,是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这种“降维打击”能力,使得美军即使动用F-35C舰载机或LRASM隐身导弹,也难以在第一时间消除威胁。
![]()
三、存量舰队的困境:美军为何不敢“碰船”?
美军士兵嘲讽055大驱为“街溜子”,却无意间点破了美军的心病——作为一支“存量舰队”,美军已丧失与对手进行高强度对抗的底气。目前,美军航母平均舰龄超过25年,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全部超期服役,伯克级驱逐舰的改进型也面临技术瓶颈。反观中国海军,055型大驱已服役8艘,052DL型驱逐舰批量列装,配合福建舰航母形成的新质作战力量,正在改写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
![]()
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直接体现在美军的战术选择上。过去,美军航母战斗群常以“自由航行”为名逼近中国岛礁,如今却改为让菲律宾等盟友冲锋陷阵。2025年8月,菲律宾海军“何塞·黎刹”号护卫舰试图强闯黄岩岛,结果被054A型护卫舰和056型轻护舰“包饺子”,全程无美军舰艇现身。这种“代理人挑衅”模式的背后,是美军对直接冲突的深度顾虑——一旦发生擦枪走火,存量舰队的高价值资产可能遭受不可逆损失。
![]()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