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
![]()
![]()
![]()
![]()
![]()
![]()
器乐合奏《茉莉花随想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武汉琴台大剧院的观众席陷入短暂的静默。这静默里没有空白,只有旋律余韵在空气中流转,片刻后,如潮的掌声轰然响起……
“这次汇演时间非常紧,短短3天,150多个节目轮番上演,连评委老师都肉眼可见地透着疲惫。但是随着《茉莉花随想曲》的表演渐入高潮,现场氛围也开始变化,尤其当蔡成清脆的快板声响起,好几位原本靠在椅背上的评委‘噌’地坐直了身子,眼神一下子就亮了。当时我就想这个节目成了!”天津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张玮回忆起8月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场景,声音里仍带着激动。
2025年8月,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湖北武汉落下帷幕。在这个四年一届的全国残疾人艺术盛会上,天津代表团选送的5个节目从全国32个代表团的15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两个特等类、三个一等类荣誉,创下历史最佳战绩。这不仅是天津残疾人艺术的一次集中亮相,更折射出这座城市在残疾人艺术事业(又称特殊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的厚积薄发。特殊艺术正成为一把钥匙,打开残疾人通往更广阔人生舞台的大门,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残疾人,都能一步步走向舞台的中央。
破茧成蝶 艺术突围
记者采访时,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张玮开口第一句话,并非夸赞获奖团队的亮眼成绩,而是带着几分感慨与珍视:“最终站上全国舞台的虽只有5 个节目,但我们最初报送的15个作品,个个都经得起细品。”她指尖划过桌上的节目清单,语气里满是对每支队伍的认可,“从去年年底启动筹备,舞蹈、声乐、器乐、戏曲四大类,每类都打磨了至少4个作品,既有融入地域特色的原创新作,也有注入新魂的经典改编。”
张玮特意提到,本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更首次实现东西赛区合并角逐:“这是‘优中选优’的硬仗。每个节目能走到最后,都是演员们把‘难啃的骨头嚼碎了咽下去’才呈现出来的,因此这些作品才能经得住回味。”
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以下简称“小海豚”)的《我们是天津娃娃》,便是这场“优中选优”里最动人的一抹亮色。“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出,对孩子们来说,更像‘回家’的旅程。”市残疾人文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市残疾人文体中心)老师王艺陶、肖玲,既是合唱团的创始人,也是陪伴孩子们最久的指导老师。提及此次汇演,两人眼中满是感慨:“‘小海豚’自2014年成立至今已有11年,一直以公益志愿服务的形式陪伴听障儿童。这次,是孩子们第一次代表天津听障群体站上全国性的艺术舞台。”在多数人认知里,听障孩子能开口唱歌已属不易,但王艺陶和肖玲却有着更高的追求:“我们就是想让大家看到,他们不仅能唱,还能唱得准、唱得美,唱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为了这份“证明”,《我们是天津娃娃》的创作与排练难度被直接拉满。团队特邀青年笛子演奏家毛镝为孩子们量身打造曲目,巧妙融入太平歌词的婉转唱腔与一段讲述合唱团成长的天津快板。在参与排练和指导后不久,毛镝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歌曲开篇加入清唱。“这非常冒险,听障孩子的音准本就极难控制,清唱一旦出错,整个节目就垮了。”但毛镝却被孩子们的声音打动,“那声音干净得像雨后的阳光,不应该被伴奏掩盖,一定要让更多人听见。”为了练习高难度的乐句,孩子们每天加练,家长也一句句地跟学、录音、对比,再加上志愿者老师竭尽全力地全方位辅导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好。演出当天,四句清唱清脆落地,王艺陶在后台攥紧双手:“那声音清亮、准确,没有一丝含糊,那一刻我为孩子们感到骄傲。”
《茉莉花随想曲》则是一支迎难而上的“临时乐队”。为了展现残疾人也能玩转多样乐器,天津市残疾人文体中心文艺科科长王静、馆员王建东与助理馆员接靓组成指导团队,寻访了特殊教育学校、社区艺术团体乃至民间高手,广泛搜寻各类器乐演奏者,起初联系了二三十人,经过反复筛选与协调,才确定了如今的10名参演者。这10位演员,分别演奏7种中外乐器,年龄上至66岁、下至17岁,其中9人为一二级重度残疾,8人视力残疾,1人肢体残疾,且赛前从未合作过。文体中心三位指导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次次沟通、一遍遍统筹,才让这支特殊的队伍得以凝聚。
“选人”不易,“磨合”与“照料”更难。视障乐手读不了谱,接靓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逐音逐节念音符,让他们用录音笔录下来,走路、吃饭时反复听;合奏时节奏总对不上,就先练独奏,再两两组合找默契。更费心的是生活照料,9个重度残疾队员需要专人陪护,但是队员们也尽力克服身体上的不便,没有人因此耽误任何一次排练。“队员许跃老师66岁了,有次排练时血压高,我们让他休息,他却说‘再练一遍,我能行’。”接靓说,演出当天,盲人演员蔡成的快板一响,台下的掌声瞬间炸响:“谁能想到,这支临时组建的乐队,不仅奏出了《茉莉花》的韵味,更奏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舞蹈团则以“生瓜蛋子的逆袭”诠释了什么是坚持与信念。舞蹈团成员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几乎零基础,因为在校生的身份,舞蹈团更是“年年换血”。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硬是闯进了全国汇演。“学生们真的很不容易。”市残疾人文体中心指导老师韩菲的语气里交织着心疼与骄傲。从正月初七起,韩菲和文体中心的另外两名手语指挥老师王堃、赵芝彤带着舞蹈团便投入高强度集训,每天从早9点练到晚6点。一个简单的转身动作,健全人也许十遍就能掌握,他们却要反复练上几十甚至上百遍。“常常是一个人出错,全队一起陪练到底。孩子们的凝聚力和意志力,让我特别感动。”
最惊险的挑战发生在彩排当天,因舞台条件限制,原定推上台的大鼓被卡在场外。“离正式演出只剩12小时,我们只能紧急调整队形、改变上场方式。”韩菲回忆,“对于依靠肌肉记忆完成节奏和走位的听障舞者来说,临时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他们做到了。”正式演出时,大鼓顺利登场,鼓点与舞步精准契合,台下无人看出这竟是最后一刻的改编。他们用实力证明:零基础不是借口,听不见也不是障碍,只要坚持就能站上舞台中央。
三天汇演结束,当天津代表团满载而归,看着身边欢呼雀跃的演员们,张玮自豪而笃定地说:“我们从没想过靠‘同情’赢掌声,这些荣誉,是大家倾注了无数心血换来的。他们站在这里,不是因为‘特殊’,是因为他们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靠实力赢得了尊重,这份尊重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向光而行 自信绽放
对残障群体而言,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远不止于获奖本身。它是一场关于自我认同的修行,一次融入社会的尝试,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重塑。在武汉汇演的舞台上,每个演员的故事都在印证着特殊艺术的多重意义。
“有不少听障儿童的家长觉得,孩子能说话就够了,唱歌太遥远。”王艺陶表示,“小海豚”建立的初衷不只是教唱歌,更是用音乐做精准康复。“有的孩子发音问题在口腔位置,有的在气息控制,找准根源半年就能改善,但如果找不准,康复之路可能一卡就是几年、十几年。”而音乐不仅能提升语言清晰度,更是打开心扉的钥匙。“小海豚”丰富的活动,甚至让不少健全孩子羡慕不已。肖玲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团有个孩子是双胞胎中的姐姐,自从加入合唱团之后经常随团演出。她的妹妹听力健全,非常羡慕姐姐有各种登台的机会,天天缠着妈妈,也要戴人工耳蜗,这样就能跟姐姐一起唱歌了。”有的孩子刚入团时连简单儿歌都唱不准,如今却能在全国舞台上大方表演,甚至有人因进步太快冒出“小骄傲”,老师还得适时提醒他们保持谦逊。
在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舞蹈团,蜕变每天都在悄然发生。指导老师韩菲坦言,每年迎新演出总能吸引许多听障学生报名,可一旦进入高强度排练,不少人会因为“听不见节奏”“动作跟不上”而感到挫败,“我们投入心理疏导的时间,甚至超过了排练本身。”但坚持下来的学生,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更自信的人生之路。韩菲特别提到一名学生贺开诚:他在汇演选拔中表现一般,却始终不愿离开排练厅,主动加练、自愿陪练、默默跟随。后来因舞蹈调度复杂,需紧急增加一个位置的手语指挥,贺开诚临危受命。没想到他不仅准确把握节奏,更展现出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比健听老师更懂我们的卡点困境。”一位队员表示,“他的手势里有我们需要的默契。”如今,贺开诚已从“表演者”转变成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指挥者”。韩菲深受启发,正在尝试将舞台四角的手语指挥逐步交给学生。“每个人都能在这个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在哪里不重要,我想这才是这个舞台最动人的意义。”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首位盲人本科毕业生,毛镝已然走出一条充满光亮的艺术之路。他不仅笛艺精湛,更持续投身于残疾人艺术创作与教学。从天津盲校到中国音乐学院,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职业乐手,到创办自己的艺术培训机构,毛镝一步步实现着旁人眼中“不可能”的跨越。如今,他身兼多职,既是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的志愿指导老师,也拥有一支由健听儿童组成的合唱团。他说:“我想让孩子们明白,残障只是生命的一种状态,不是限制。对于‘小海豚’的孩子来说,他们有听力障碍,我看不见,但我们依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把艺术做到极致。而对于我带的那些健全孩子来说,我希望让他们懂得,艺术面前人人平等,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土壤丰沃 快速成长
今年的汇演能够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不是偶然,它的背后是市残联多年来构建的“政策护航、资金保障、平台支撑”三位一体体系,为特殊艺术的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残疾人文化艺术工作,过去可能更侧重于‘有’和‘无’的问题,但现在我们深入思考的是如何能够‘好’与‘优’。”张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残联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残疾人不仅更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服务,更有机会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是他们平等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天津市出台的《天津市“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详细指明了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新方向。过去“文化进家庭”可能只是送书送票,如今则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定制服务:为视障家庭配送有声读物,为听障家庭提供字幕电影,为行动不便者安排上门艺术辅导。截至目前,“五个一”文化项目已惠及1000多户残疾人家庭,还将进一步扩展到1500户。
打破特殊艺术“围墙”的,还有“七进”(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部队、进网络)演出。“以前残疾人艺术更多的是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要节日亮相,现在我们把舞台搬到社区广场、学校礼堂,甚至企业车间。”张玮记得今年春天在和平区一个社区演出,盲人歌手表演完后,一位大妈挤到后台,拉着她的手反复说:“没想到你们唱得这么好,比电视里还棒。”张玮笑着说:“这种来自普通人的认可,比任何奖项都让演员开心。”
理念的转变体现在真金白银的投入上。“十四五”以来,市残联积极协调中央彩票公益金及市级财政,对残疾人文化服务的投入实现了从2021年108万元到2025年314.7万元的显著增长。“资金的大幅增加,其根本目的是服务效能的提质扩容。”张玮介绍,这些资金被精准用于52个社区文化站点建设、“光明影院”无障碍电影服务、3所特教院校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及7个区级图书馆盲文阅览室配备。
天津市残疾人文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作为特殊艺术发展的核心平台,承担着挖掘、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中心为本次汇演投入半年多时间,为听障团队配备手语指挥,为视障演员逐音读谱,协调服装、道具、舞台技术支持,建立起“日常排练、季度展演、年度大赛”的常态化机制。“我们不仅要让节目‘能上台’,更要‘上得好’。”张玮说。如今,小海豚合唱团、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舞蹈团、盲人合奏团等一批优秀团队在这个体系中茁壮成长。
面对成绩,张玮仍保持清醒:“与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大省相比,天津在人才储备、资金投入、社会参与度上还有差距;全市38万持证残疾人中,真正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仍属少数;演员队伍存在老化的问题,新鲜血液的挖掘迫在眉睫。”她透露,下一步天津将实施“特殊艺术新苗计划”每年选拔潜力学员,并与专业院校合作开展研修培训。“说到底,我们做的所有工作,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少数精英演员,而是让艺术的光照亮更多残疾人的生活。”张玮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