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路九小时,瘫痪一座城。”
这曾是海口马拉松赛后的真实写照。2015年,这场近万人参与的赛事因长时间交通管制引发市民强烈不满,有媒体甚至发文质疑:“企业有钱是否就能买下城市交通?”
十年过去了,马拉松热不仅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然而,2025年10月以来,广西、山西、四川、河北等多地马拉松赛事相继宣布取消或调整,终于为这场盲目跟风的马拉松热潮踩下了刹车。
从10月6日到10月13日,短短一周内,山西临汾、长治、四川大竹、广西富川和灵山等多地马拉松赛事相继宣布取消。
与此同时,河北保定的蠡县半程马拉松、北京龙形半程马拉松和石家庄鹿泉半程马拉松也纷纷加入“取消大军”。
这些赛事主办方在公告中措辞谨慎,只简单提及“因故取消”或“因政策因素取消”,但背后原因显然不那么简单。
有媒体报道称,未来马拉松行业将会有新变化,包括赛事数量会缩减,尤其是一些C类赛事将不再举办。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马拉松意味着无尽的封路和出行困扰。
![]()
2025年10月,一位西部地区的体育公司负责人坦言,办一场马拉松就是一场“战役”,需要调动域内各部门合作。
然而,这种合作是以牺牲市民正常生活秩序为代价的。
马拉松赛道多选择地标性建筑和景点周边,封路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上班族可能因此迟到,病患可能无法及时就医,家长可能无法准时送孩子上学。
更令人不满的是,大多数马拉松选择在周末早上举行,敲锣打鼓的呐喊声打破了许多市民难得的休息日宁静。
在民众反感的同时,许多马拉松赛事本身也陷入了财政困境。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除极少数头部赛事外,多数马拉松仍需财政资金投入。
西部某运营公司负责人透露,目前半马中标金额在100多万元(B类赛事)到300万元(A类赛事)不等,全马一般招标价能到400万元到600万元。
一些县区市办赛动辄向域内中小企业摊派、分配赞助任务,给企业正常运转平添资金压力。
盲目追求高规格“国际化”,极易出现“富贵病”。
比如砸重金做电视直播、过度投入公共资源等,都是“小马拉松”最易出现的问题。
更让民众不满的是,大量奖金流入了外国选手的腰包。
2024年厦门马拉松赛场上,就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前半马世界纪录保持者坎迪和卫冕冠军基普楚巴在跑到20公里左右不约而同退赛,两人寒暄握手相视一笑。
比赛没完成,但出场费拿到了。
现在国内网友普遍呼声是城市马拉松不要花冤枉钱大量邀请黑人运动员参赛,因为长跑追求的是健康参与和全民健身,而不是拿黑人撑门面。
一位体育评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优秀的马拉松明星都只在乎波士顿、纽约、芝加哥、东京、柏林、伦敦六大马拉松的成绩。”
![]()
十年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赛事1823场,较2019年增长247%。
然而,这种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赛事数量的快速增长与组织能力的滞后形成了尖锐矛盾。
据统计,2024年拥有专业计时芯片识别系统的赛事仅占三成,大部分赛事仍依靠人工管理。
更令人担忧的是,惩戒机制的不完善助长了各种乱象。
尽管《中国田径协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替跑、套牌者终身禁赛”,但近三年公开处理的套牌案例不足百起。
面对乱象丛生的马拉松赛事,监管层面终于出手。
2025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对马拉松赛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随后,坊间开始流传被称为“马拉松新政”的系列新规,包括控制赛事总量、限制外籍选手参赛以及优化名额分配机制等。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地级市每年最多举办3场马拉松,县区级及以下C类赛事不再举办;马拉松赛事仅限全马和半马,“欢乐跑”“健康跑”等不得在赛事中设项。
虽然这些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但已经引发了行业震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