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军事科研团队在《爆炸与冲击波》期刊发表了一项关于核武器连续打击效应的研究,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打破了核弹当量越大、威力越强的传统认知,也让中美的核战术博弈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
中国团队此次直接对标了美国1965年的轿子试验,那是美国在内华达州开展的一次真实核爆试验,留下了半径119英尺、深69英尺的弹坑。
为了还原此场景,中国团队造了个大型金属真空室,内壁厚度能扛住高强度冲击,里面铺的石英砂经过了精挑细选,就因为它的物理特性和实际地表高度契合,能真实反映核爆对土壤的破坏程度。
在实验过程中,团队用加压气体依次戳破埋在石英砂里的三个玻璃球,模拟三次连续核爆炸,并全程用高速摄像捕捉细节。
![]()
最后出来的实验数据让全体惊讶不已,模拟的三次打击,弹坑半径居然达到374英尺,深度115英尺,体积是单次打击的25倍。更关键的是,这个结果和美国轿子试验的数据误差只有3%,这意味着实验结果非常靠谱。
这种效益的倍增并不是简单的能量叠加,而是三种物理机制的系统作用。第一种是冲击波的叠加,在第一次爆炸后,会在土壤中留下缝隙,为后续的冲击波开辟了通道,使其能量消耗大幅降低,形成威力更强的马赫波,破坏力远超单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这种效应让后续打击的能量利用率实现了成倍提升。
同时,首次核爆削弱了地表石英砂颗粒间的粘接力,使土壤变得更加松散,后续爆炸可以直接扩大损坏范围。
另外,三次连续爆炸产生的高温会使石英砂局部融化,形成抗压能力较弱的玻璃化层。这种物质在后续冲击中极易破碎,不仅无法起到防护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扩大破坏的突破口,从而使得连续打击实现惊人的效果。
美国近年一直将低当量核武视为压制中国的利器,其W76-2弹头精准设定为5000吨当量,通过俄亥俄级核潜艇在西太平洋常态化巡航,妄图以低门槛、高精度的特性构建战术优势。五角大楼甚至乐观地认为,这种武器能实现打击而不引发全面核反击的理想效果。
然而,中国此次的实验数据直接戳破了这种幻想,美国引以为傲的低当量核武优势,不仅构不成实质威胁,反而为中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反制思路。美国能部署低当量弹头,中国能通过战术优化让自身核弹威力倍增,攻守态势就此发生微妙逆转。
更关键的是,它彻底颠覆了核竞争的底层逻辑。过去美俄比拼的是弹头堆存量,美国有5428枚核弹头,俄罗斯有5977枚,均远超中国。但中国的研究证明,核威慑的核心正在从数量对抗转向技术博弈。中国不需要追求弹头数量的绝对对等,凭借连续打击这类技术创新,就能用更少的资源构建可靠威慑,实现从最低威慑到有效反制的战略升级,这也让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核力量的实战价值。
美国在2025年预算中大幅增加地下设施加固拨款,8月更是紧急启动防护工程升级,将核心设施的混凝土防护层从2米增厚至3.5米,还额外加装分层缓冲结构和冲击波导流通道。然而这些防护工程原本是按抵御单次2万吨核爆设计的,如今却要为连续打击重新改造,这让美国压力倍增。
往更长远看,这项研究为未来核竞争树立了全新风向标。核力量的比拼不再是比谁的弹头多、当量大,而是比谁的技术更精、战术更活。
这种转变对中国而言,是扬长避短的智慧选择,避开与美国在弹头数量上的硬拼,转而在技术创新和战术运用上建立优势。这种思路不仅适用于核领域,更折射出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弯道超车的创新思路。
当然,低当量核武战术价值的提升,必然会带来各国跟风加码的隐忧。英国已宣布要增加核潜艇搭载的低当量弹头数量,美国也在加速推进海基发射巡航导弹—核型项目的实战部署,这些举动可能削弱《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约束力,让全球核军备控制形势更趋复杂。
中国团队的这项研究,用严谨的数据打破了中国因核弹头数量劣势而被动防御的桎梏,为中国在中美核博弈中争取了战略主动权,更重塑了未来核竞争的发展方向。
正如2025年阅兵中展示的东风-5C、巨浪-3等装备所传递的信号,中国的核力量不是摆架子,而是有着狠、稳、准且难以拦截的实战力量。
中国这种以技术创新驱动战略升级的路径,不仅让中国在中美博弈中站稳脚跟,更为维护全球战略平衡注入了新的变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