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在首都博物馆开展
宁夏这片沃土,
自古以来便是
农耕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
11至13世纪,
党项族建立西夏王朝,
来自雪域草原的游牧部族,
融汇黄河流域的农耕智慧
在这里繁衍生息,
汉、吐蕃、回鹘、契丹
等多族血脉交融,
促进了西夏社会的发展进步。
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拥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西夏历史文化价值的极高认可,更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西夏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窗口。
![]()
9月30日,作为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首场西夏文明专题展览,“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携103件/套西夏文化遗产亮相首都博物馆,带你穿越千年时光,走近西夏历史,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展览由
首都博物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办
得到了
宁夏固原博物馆、
宁夏海原县文物管理所
武威市博物馆、
阿拉善博物馆等多家
文博单位的支持
PART.01
再见西夏陵:
见证贺兰山下多元交融的王朝印记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地处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气势恢宏、文化厚重。它不仅真实记录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更以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多元文化底蕴,在世界墓葬类遗产中占据独特地位。
西夏陵为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而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大部分展品正来自西夏陵。
![]()
![]()
![]()
![]()
在参展的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中,其中共有33件(套)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荔枝纹金牌饰、彩绘泥塑佛头像、石雕力士支座等,涵盖瓷器、金银器、碑刻、雕塑、建筑残件等多种类型。展品全面呈现了西夏时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态与艺术风格。
![]()
![]()
![]()
![]()
PART.02
从“桃花石”到中华一体:
多元一体的生动篇章
宁夏自古就是各民族频繁交往交流交融之地。
早在7世纪,居住于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草原上的党项族逐渐内迁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繁衍生息,他们是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公元11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西夏,又称“大夏国”“大白高国”等。前期与辽、北宋,后期与南宋、金朝并立。辖境最大时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西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部分地区。
西夏积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凭借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统一及群族融合。境内党项、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民族在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学互鉴,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本展览通过反映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西夏文物精品
彰显出辽宋夏金时期
西北地区各民族
对中华文明的
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
实证西夏在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
统一多民族国家
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
重要贡献
![]()
序章
本次展览的最开头,带你穿越时空,走进千年前的西夏:了解西夏的历史变迁,西夏的建立与兴衰历程,以及西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特性。
第一单元:共铸“中国”统序
通过相关文献展示,体现西夏在政治方面对“中国”的认同,及其“华夷共祖”的观念。展出文物同样印证了西夏在官制、军制、礼制、律法等方面对隋唐以来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
第二单元:共享“中国”繁华
从经济角度切入,阐释了西夏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在制瓷、印刷、金属铸造、纺织等行业及商贸方面同周边地区联系密切,特别是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互补更为突出。通过大量实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西夏器物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交融。
西夏建立后积极学习中原制瓷技术,发展制瓷业,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西夏瓷器从装饰题材和制作技法上都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特征,见证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西夏的金属器工艺精湛,纹饰优美,直接继承了中原熔铸、锻造技术,按质地可分为金银器、铜器、铁器等,用途涉及贸易、生活、宗教等领域,在纹饰风格和文化特征方面都体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
![]()
![]()
![]()
第三单元:共创“中国”之美
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要素和深层动力。第三单元就通过对西夏社会的语言文字、儒释道文化、多元艺术和服饰文化四个方面,多方位地展示中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
![]()
![]()
![]()
第四单元:共遵“中国”陵制
展览的最后一单元邀请参观者走近重要文化遗产——西夏陵,通过出土文物及图文展示出陵园的建筑形制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介绍了西夏陵的保护传承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情况,展现了西夏陵的整体概况和重要文化遗产价值。
![]()
![]()
![]()
![]()
高大的鸱吻与肃穆的力士彰显王朝气象,精美的花砖与灵动的迦陵频伽凝结建筑匠心,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是今人与西夏文明的跨时空对话;每一件文物,皆是西夏人为中华文明基因库留下的独特瑰宝。
从“西夏”到“宁夏”,西夏已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黄河之水仍在贺兰山下滔滔奔流,各族人民仍在这片土地上赓续奋斗,共同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壮阔历程,昭示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生不息。
重点展品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
1986年宁夏灵武市宁东镇灵武窑址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制作精美,产量较大。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壶演变而来。扁壶腹部的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党项人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携带,是党项人所喜爱的生活器皿。
![]()
![]()
![]()
彩绘泥塑佛头像西夏
1990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宏佛塔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这尊佛头像泥塑中空,头顶为螺发,中间有一白色肉髻。面部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佛鼻梁高直,双唇闭合,厚唇上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出日、月、云状纹饰。面部曾经两次用白粉涂饰。宏佛塔出土这种泥塑佛头像共6件。从佛头的造型风格来看,基本继承了犍陀罗时期佛造像的特点,面部圆润饱满,线条大气,富有唐代造像遗风,是西夏吸收继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证。佛头眼珠内的黑色釉料因高温而溢出,好像佛祖悲悯世间疾苦流下的眼泪,使得佛像更具慈悲之感。
![]()
绿釉迦陵频伽西夏
2001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3号陵南门遗址出土
西夏陵博物馆藏
该器物人首鸟身,头戴四角叶纹花冠,面浑圆,细眉长眼,双颊丰腴,眼睑略垂,以阴刻细线,突出眉眼,眼半睁,神态静谧安详,丰乳细腰,双手作实心合掌印于胸前。羽翼丰满,状如大鹏展翅,长尾似蕉叶。双腿及爪跪骑于座,底座抹角方形,正面饰卷云纹盘绕于两侧。雕刻细腻,造型优美。“迦陵频伽”为梵语音译,又译为“嫔伽”,意译为“美声鸟”“好声鸟”“妙音鸟”。它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来供养和娱悦于诸佛。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出现在北魏石刻上。唐代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迦陵频伽纹饰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大多出现在壁画和金银器上。西夏迦陵频伽形象延续唐代的传统而来,作为建筑构件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
![]()
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首领铜印西夏
征集
宁夏博物馆藏
该首领印印面为正方形,橛形纽,纽上有一圆孔状穿。印面阴刻西夏文篆书“”二字,汉译为“首领”,笔画凝重而浑厚,线条灵活有力,留有白文边框。印纽顶端刻有西夏文“![]()
”字,汉译为“上”,以识别钤印方向。印纽右侧阴刻西夏文“![]()
![]()
(天盛丙戌十八年)”,左侧阴刻西夏文“![]()
(首领酩布小狗山)”。
![]()
鎏金铜牛(复制品)西夏(原件)
原件1977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M177号墓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鎏金铜牛原件由青铜铸造而成,中间空心,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牛首高昂,牛角耸立,两耳竖起,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个体硕大。铜牛造型生动逼真,颈部肌肉以及皮下的脊椎骨线条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体现出西夏时期较高的金属铸造工艺水平,为国家一级文物。
![]()
![]()
西夏文残碑西夏
1974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东碑亭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西夏为更好吸收汉文化,将汉文经典翻译成西夏文在境内大力推广流传,称为“夏译汉籍”。狭义的“夏译汉籍”包括译自汉文的儒经、兵书、道家著作、医书、史书、童蒙读本以及西夏人依据汉文典籍编译而成的著作等,遍及汉文典籍中的精华,皆属善本之列;广义的“夏译汉籍”则还要包括将汉文佛教经典翻译成的西夏文本。文献的传播交流加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彩绘擦擦西夏
1990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模制小泥佛和小泥塔俗称“擦擦”,常见的有高浮雕、浅浮雕和圆雕,均用凹型模具挤压脱模,然后晒干,有的再经烧制或彩绘。模制小泥佛和小泥塔是一种宗教圣物,多数作为佛塔或佛像腹腔的填充物,出土地点主要是西藏或古代藏传佛教流行之地。现存的宁夏地区佛塔,多藏有擦擦,是宋夏金时期当地曾广泛流行藏传佛教的重要历史物证,反映出藏汉多种文化的完美融合。
![]()
灰陶鸱吻西夏
2007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西北角阙遗址出土
西夏陵博物馆藏
器背饰鱼鳍纹,尾部饰鳞纹。器中空,器体厚重,为屋顶正脊饰物。该器物龙头鱼尾,下部龙头呈方筒形,下端开口,龙口封住,獠牙外露,形象威猛,眉似绳索,眉梢微卷上翘,眼球突出,眼瞳圆孔形,斜上方有两只突出小耳,颈鬃直立,上颚顶突出一桥钮形兽鼻,其后两侧各有一圆孔,孔内插双角。尾出两鳍,翻卷上翘。
![]()
绿琉璃花纹方砖西夏
1974年宁夏银川市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
宁夏博物馆藏
该器物为正方形,四周有边框,中间饰莲花蔓草卷叶纹。表面施绿釉,釉面磨损。这件方砖是西夏时期典型的琉璃建筑材料。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代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同宋辽金并立,吸收和继承了中原的琉璃制作技术,并将其应用在西夏陵的建造中,因此西夏陵出土了大量琉璃建筑构件,造型优美,制作精良,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如果你也想了解这段千年前的
塞上史诗
快来首都博物馆
一睹西夏文明风采!
![]()
展览地点:
首都博物馆 地下一层 M展厅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30日—2025年12月14日
展览免费参观,进馆需提前预约
摄影:朴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