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青海一名14岁初三女生张某因未写作业和玩手机与母亲发生激烈争吵,母亲怒砸手机后,女孩跑出家门,从小区18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事后,女孩父母将小区物业公司、消防部门及住建部门诉至法院要求赔偿60万元,并公开赔礼道歉。近日,青海省海西州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二审民事判决书: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前一审判决驳回张某父母的全部诉讼请求。
![]()
01 悲剧发生,网友评论揭示深层问题
这起悲剧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在惋惜年轻生命逝去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看法。
一条高赞评论直言:“起诉地球,若不是地心引力,跳楼也不会下坠。”这条略带讽刺的评论获得了大量认同,折射出公众对家长推卸责任行为的不认同。
“这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啊。”有网友感叹道,指向当下青少年心理脆弱的问题。但更多评论则将矛头指向了家庭教育问题。
“告了所有人一遍,却不知道是自己教育的问题。”这条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悲剧的核心所在。
“有这样的父母难怪孩子过不了。”类似的评论在新闻下方不胜枚举,大多认为家长在教育方式和情绪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
02 情绪健康,被忽视的“养生基础工程”
从健康养生角度看,这起悲剧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问题:真正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养护,更包含心理的调适和情绪的疏导。
《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仅指身体的健康,更包含着精神的平和与内在的安定。
当一个人被愤怒、悲伤、绝望等极端情绪控制时,就如同中医理论中“七情过激”的状态——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压环境,让传统养生理念与当代生活产生了微妙张力。很多人注重“保温杯里泡枸杞”的身体养生,却忽略了“一生淡泊养心机”的精神养生。
03 养心之道,构建情绪“稳态阈值”
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中医养生学提出了“形神共养”的原则。这意味着不仅要养护身体,更要调适精神。
在碎片化时代,我们可以借鉴“轻量化养生”理念,通过建立每日5分钟的正念呼吸、每周一次的自然接触等微型调节机制,帮助在高压环境中构筑心理缓冲带。
这种调节并非追求绝对的“零压力”,而是训练个体在波动中快速恢复内在秩序的能力,使心理系统如同具备弹性的生物膜,既能感知外界刺激,又可维持内在稳态。
《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其实心理养生同样有宜:情宜淡些、气宜缓些、心宜宽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但情绪上的“盐”——紧张和焦虑,同样严重超标。
04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构建家庭健康生态系统
健康不仅存在于物理意义上的躯体,更依赖于心理生态的稳定。这起悲剧启示我们,家庭应当成为每个成员的健康生态系统,而非压力来源。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仅适用于身体,同样适用于心理。与其在情绪崩溃后补救,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家庭情绪疏导机制。
比如,可以设立“家庭静心时间”,每天抽出15分钟,全家一起练习“嘘”字呼吸法——通过腹式呼吸配合“嘘”字默念,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焦虑。
或者借鉴“碎片化养生”思路,将“劳宫穴按压”等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融入家庭生活——劳宫穴位于掌心握拳时中指所抵处,按压可平降心火、疏泄肝郁。
05 身心和谐,开启健康养生新视角
真正的健康养生,应该回归《黄帝内经》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这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包括人自身形体与精神的统一。
健康的生活状态应该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这其中既有对身体的要求,也包含对精神状态的规范。
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而心理的平衡与健康,同样是“治未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养生之道,既要养身,也要养心。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我们不再为作业、手机等外在事物激烈争吵,当我们的内心回归平静与淡然,健康才会真正扎根生长。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片让心灵安住的“恬淡虚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