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说自己要替代中国,结果真被美国当成中国对待,品尝到中国待遇的印度人,自己又不乐意了。
当地时间8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再次对印度发起诘难,他毫不留情地指责印度在俄乌冲突期间大搞“印度式套利”,即购买打折的俄罗斯原油,精炼后再高价转售给第三方,比如欧洲,并从中牟取暴利。
![]()
贝森特表示,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石油在印度原油进口中的占比不足1%,而如今这个比例已经飙升至惊人的42%。这种投机行为让印度一些最富有的家族,比如莫迪的白手套阿达尼家族赚取了高达上百亿美元的“不义之财”。
作为惩罚,川普目前已经签署了总统行政令,在现有25%关税的基础上,自8月27日起,对印度输美商品再度追加25%的关税,使得总税率达到令人咋舌的50%。美方将此举明确定义为对印度购买俄油行为的惩罚,旨在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财源。
对于贝森特的这一说法,莫迪政府和印度人均表示不买账。不买账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更准确点说,是美国在中印之间搞“双重标准”,同样作为俄罗斯石油主要买家的中国,却并未因此而受到来自美国的任何次级制裁。
对于印度人提出的这一质疑,贝森特给出了一个我个人觉得很妙的回答:
“那能一样吗?印度是印度,中国是中国。中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中国在冲突爆发前就已经是俄罗斯的主要买家了,冲突爆发后的进口占比也‘只是’从13%小幅上升至16%,这属于既有贸易模式的延续。而印度的行为则是在冲突期间突然涌现的,是不可接受的投机套利。所以美国自然要对中印区别对待。”
![]()
贝森特:中国是中国,印度是印度,那能一样吗?
贝森特的这番解释看起来漏洞百出,实则清晰地揭露了美国人做事的真实逻辑:什么“基于原则秩序”的说法都是托辞,美国人做事只看两样东西——一是实力,二是利益。同时与中俄两个大国开打贸易战,这样的风险和代价是美国难以承受的。因此,美国才选择了集中火力,去对付那个他们认为更脆弱、更容易拿捏的目标,也就是印度。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此次施加给印度的“待遇”,正是过去多年来为遏制中国而反复打出的组合拳,包括但不限于:高额关税、战略打压、以及“长臂管辖”式的次级制裁。长期以来,印度人一直将“替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中国”“获得与中国同等的世界地位”等口号挂在嘴边,但当这份中国待遇真的从天上掉下来砸到自己脑袋上的时候,印度人反而不乐意了。
![]()
“老弟,听说就你们想成为下一个中国是吧?”
印度人的脑子里似乎有一种天真的想法,总觉得大国地位是一份可以和平获取的礼物,只要自己的经济体量上去了,国际社会的掌声和认可就会随之而来。他们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历史规律:任何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都必然会挑战现有霸权国的利益,从而招致后者的打压与遏制。
恼羞成怒的印度人,不得已调整了自己的外交方向,开始高调地向中俄靠拢。莫迪公开称普京是自己的“朋友”,还打算在这个月底来天津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开启自己7年来的首次访华之旅。
这场风暴不仅冲击着印度的外交路线,也在广大印度网民中间引发了剧烈的舆论分裂。在美国红迪网上,关于美国区别对待中印两国的新闻,印度网民的反应呈现出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一派痛斥美国的霸权主义和虚伪双标,认为这是对印度主权的公然侵犯。另一派则将矛头指向印度国内,借贝森特之口,质疑印度猖獗的政治腐败和裙带资本主义。
![]()
印度人是很懂得变通的,当发现自己快被关税大棒揍死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为中国在印巴空战中扮演的角色辩护
我在浏览这些印度网民评论的过程中,上扬的嘴角一直就没放下去过。
为什么美国给予印度中国式“待遇”的决定会让印度人这么破防呢?说穿了,印度人所谓的“取代中国”,追求的仅仅是结果,比如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和新兴经济大国;而非过程,比如承受美国的制裁打压。这就好比有人想当奥运冠军,想拿金牌奖金,却不想经历残酷的训练。
印度精英的梦想是复制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成为全球供应链中心、拥有庞大的制造业、获得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但他们潜意识里希望这是一条被西方欢迎和扶持的道路,就像美国在冷战后期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初期对中国所做的那样。
印度人觉得美国应该帮助印度崛起,以制衡中国。印度应该成为“民主世界的中国替代品”,享受市场、技术和投资的倾斜。
但美国人的逻辑不是这样的。美国人的逻辑是“美国优先”,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不能妨害美国的利益。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只要你的行为有可能挑战美国的经济霸权或地缘战略,那你就会遭到美国无差别的打击。换句话说,美国需要的是一条听话的狗腿,而不是另一个桀骜不驯的刺头。
![]()
印度的新闻报道和印度网民的评论看多了,我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印度人在看待中国今天的发展成果时是戴着一层印度式滤镜的。他们总喜欢将西方对新兴国家的关注等同于“尊重”或“地位的提升”。但实际上,被美国当作“头号战略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遏制,这是一个极其痛苦和代价高昂的过程。
在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贸易战、科技封锁、地缘围堵和舆论污名化等一系列打击。这个过程极大地加剧了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也消耗了我们很多战略资源。
如果有得选择的话,连我在内,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不愿意出这个风头,不希望成为西方聚光灯下的焦点的。但是很可惜,现实不能如果。
而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却被印度当成了趋之若鹜的宝贝。印度人只看到了中国在面临西方压力时展示出来的强韧一面,却选择性忽略了我们为此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他们似乎有一种天真的幻想,幻想自己可以只享受“取代中国”带来的好处,而无需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
![]()
最终,贝森特用关税大棒打碎了印度人的幻想。被美国人欺负到头上之后,之前一直在装睡、装傻、自欺欺人的印度人,聪明的智商一下又占领高地了。
一旦“取代中国”的豪言壮语从一句煽动民族情绪的口号,变成一个需要全民承担真实代价的残酷现实,印度人的不适应、破防和反弹就是必然的结果。教师爷贝森特给印度人上了宝贵的一课:大国地位不是别人施舍给你的礼物,而是你在残酷的博弈和压力测试中自己拿命去搏回来。
你不是想成为下一个中国吗?那中国走过的路,你印度一步也少不了。甚至,因为时代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印度将来的“取代中国”之路,可能会比我们当年走得更加艰难,而且还不一定能走成功。
面对美国人的双标,印度人此刻的反应,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叶公好龙”。小姐的心思丫鬟的命,别看嘴上整天嚷嚷着要成龙,结果真碰见了天龙发威,才意识到自己原来早就被吓得连肾结石都尿出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