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人的“emo时刻”又添新剧情了!
刷到网友吐槽:“买房后的内耗,比买房之前的纠结更痛苦。”
担心上车早、焦虑房贷、担忧装修、又或者是想退房,觉得不买更好...
本以为是网友夸张,结果翻了一下最近的成交数据,直接把这话钉在了现实里——
国庆期间,珠江新城的利雅湾成交了两套房源,同样的125平米,成交时间只差两天,总价却差了整整112万。
不敢想,另一位业主会有多闹心。
![]()
看看这两套引发纠纷的房子到底有何不同?
第一套,位于B1栋17楼,成交总价为968万,单价为7.74万/㎡,西南朝向,这套房子过五年唯一,无个税。
![]()
第二套,位于B3栋19楼,成交总价为865万(带车位),单价为6.92万/㎡,东南朝向,这套房子过五年不唯一,有1%的个税,也就是还要再多给8.65万。
![]()
两套都是自住,实际户型也类似,只不过B3这一套业主把储物间改为了书房。
看到这,你是不是也很疑惑?明明感觉相差不大,为什么价差可以高达112万?
为了挖出事情的真相,我们也去咨询了多位中介。
要说差价背后的原因,五花八门,比如说B3楼下有垃圾站,可能会有影响;又或者是B1换了电梯,B3没有换新电梯等等。
但被提得最多的还是景观差异。
![]()
图源:贝壳
利雅湾的东南景观会比西南弱,所以相对来说B1这套房子景观更好。
抬眼望出去,就是小区花园、省博和江景。
而且中介也爆料,当时业主是看过19楼之后,后面再买的17楼,当时他就是喜欢17楼的景观,觉得视野更为开阔,才选择了B1这套房子。
而B3这套则有一些遮挡,望出去是保利中达和天汇广场。
![]()
图源:贝壳
但说实话,真正决定价格的,是业主的心态。
毕竟二手房讲究“一房一价”,每个业主的立场和诉求不一样,价格自然就有差异。
比如有些业主卖房目的很明确,可能是要置换新房、急用钱,或者单纯想尽快了结这件事,这类业主往往更爽快,定价会主动贴合市场实际成交价。
就像B3这套房的业主,她从一开始就明确要买房,当初对外的价格就是900万还可以谈,最终865万带车位这个价格她觉得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所以也比较爽快答应了。
但是有的业主卖房需求不迫切,挂着只是试试水,价格上不肯让步;有的业主因为当初买房成本高,心里的预期价远超当前市场行情,觉得“少了这个价就亏了”。
这样一来,业主的预期和客户的心理价位就容易“对不上”——
业主觉得 “我的房子值这个价”,客户觉得 “太贵了,不符合市场”,自然难谈拢。
但话说回来,不管双方怎么谈,最终得有客户愿意买单、真金白银掏出来的价格,才算实打实的市场价,单靠业主一方觉得值是没用的。
![]()
这场风波里,17楼买家确实很意难平。
好不容易买了新房子,还没两天呢,差不多的房子就以低了一百多万的价格成交了,换谁都会耿耿于怀。
知情人士透露,其实业主在了解情况之后,已经找成交人闹过情绪了。
但问题是,买卖双方已经签了合约,如果买家毁约,定金就要打水漂,还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眼下这事还在协商,大概率今天就能有个结果。
利雅湾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当前的珠江新城市场,“一房一价”已经成为新常态。
曾经普遍10万+的某些楼盘,如今6-8万/㎡的房源比比皆是。价格差距拉大,让买家有了更多选择,也让比较变得更加困难。
现在的珠江新城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价格重估。
而未来的珠江新城,将不再是那个统一涨跌的整体,而是会根据产品力、稀缺性和业主心态,呈现更加碎片化的价格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