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永辉超市2025新品发布会。
![]()
这位从永辉管培生成长起来的“90后”掌舵人,带着一年多“胖改”实践的沉淀,既坦诚了企业“为效率丢文化、为规模轻体验”的过往,也抛出了“文化筑基、商品深耕”的转型纲领,更明确了“3年走出生死线、10年成国民品牌”的时间表。
在商超行业深陷价格内卷、客流下滑的困局中,这份发声不止是永辉的战略宣言,更是传统零售从“规模迷思”转向“价值回归”的行业注脚。
第一章、发声解码:从“救火式调改”到“系统性重构”的认知跃迁
王守诚说,最鲜明的特质是“跳出细节谈根本”,将永辉的转型从具体动作升级为底层逻辑的重构。谈及出任CEO的核心使命,他直言“CEO应当是企业文化定义的践行者”,强调管理机制与治理体系必须建立在文化共识的基础之上。
这与此前行业聚焦的“抄胖东来服务话术、学山姆选品逻辑”形成鲜明对比——在他看来,零售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点技巧的比拼,而是文化底色的较量。这份认知背后,是永辉“胖改”一年多的实践反思。
作为调改小组负责人,王守诚曾见证调改店实现“销售翻番、盈利超五年峰值”的短期成效,但也深刻体会到“盘子重、转型难”的现实阻力。
。因此他在发声中明确了转型的两大重心:一方面持续夯实企业文化,将胖东来“成就他人、利他之心”的理念内化为机制;另一方面深耕商品领域,跳出“只盯价格与促销”的惯性,转向品质与价值的挖掘。这种“文化+商品”的双轮驱动,实则是对零售本质的回归——没有文化支撑的商品是无源之水,没有商品落地的文化是空中楼阁。
更值得关注的是,王守诚在发声中展现了“务实不盲从”的清醒。他坦言永辉与胖东来在规模体量、业务逻辑上差异巨大,学习的核心是“道”而非“术”:文化与商品开发学胖东来的理念,供应链搭建则参照山姆的全国链路。
这种“取其精华、适配自身”的思路,打破了行业“要么全盘复制、要么彻底否定”的极端认知,为大型连锁企业的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论。零售的觉醒从来不是复制他人的成功,而是在自我审视中找到“文化与商品”的共生密码。
第二章、自我革命:承认“过往之失”是转型的第一步
在行业发声普遍“报喜藏忧”的语境下,王守诚的坦诚构成了另一个重要亮点——他没有回避永辉的历史积弊,反而主动揭开“辉煌背后的伤疤”。
“为了效率,忽略了员工幸福;为了规模,忽略了顾客体验;为了价格,也伤害了合作伙伴”,这番自我剖析直击传统商超的共性痛点,也让外界看到了永辉转型的决心。这种坦诚并非空泛的表态,而是有数据支撑的自我校正。
他透露,经过一年半的调改,永辉的规模已回落到2016年前后的水平,短期承压成为必然,但超过80%的调改店实现客流增长,60%进入稳定期的门店盈利超五年最高值。
更具说服力的是员工层面的变化:2025年前8月,3.2万名员工累计分红超3100万元,单店单月最高分红达30万元,4665人参与技工认证。这些数据印证了他“员工更轻松了,因为在做对的事情”的判断,也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零售的价值链条里,员工幸福才是顾客满意的前提。
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本质上是对“内卷式发展”的否定。王守诚在发声中明确表态“卷产品,卷服务,卷创新,不乱价格”,这与行业长期以来“低价引流、亏损换规模”的玩法划清了界限。
他用“过去的卷是内耗,现在的卷是成长”的对比,点出了商超行业的转型关键:真正的竞争不是把对手拉下水,而是把自己做扎实。零售转型的起点,是敢于承认“用价值换规模”的弯路,再用“以心换心”的真诚补回来。
第三章、行业破局:“胖改”样本照亮传统商超的转型盲区
王守诚的发声之所以引发行业震动,核心在于它触及了传统商超转型的三大盲区,为深陷困局的同行提供了破局思路。
第一个盲区是“对标杆的误读”——长期以来,行业要么将胖东来神化为“不可复制的神话”,要么将其简化为“高福利、高服务”的表层符号。而王守诚明确指出,胖东来的内核是“爱和尊重的利他之心”,外在表现才是服务与商品,这种“由内而外”的认知,让学习标杆有了明确的方向。
第二个盲区是“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的失衡”。当多数商超还在为季度营收焦虑时,王守诚给出了“3年走出生死线、5-10年成国民品牌”的长期主义答案。他在发声中强调,调改是“向内的变革”,基础网络搭建完成后规模效应自然会显现,这种“先筑基、后盈利”的耐心,正是当下行业最稀缺的品质。数据也印证了这种逻辑:永辉自有品牌占比已达5%-15%,未来三年更计划打造100个“亿元级大单品”,用商品力构建长期竞争力。
第三个盲区是“转型的系统性缺失”。很多商超的改革停留在“换装修、加服务”的表面,而王守诚的发声勾勒出“文化共识-机制落地-商品突破-供应链支撑”的完整闭环。从推动文化认知拉通,到将胖东来理念转化为员工分红机制,再到参照山姆搭建全国供应链,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这种系统性思维,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转型陷阱,让变革真正落地生根。传统商超的困局从不是“学不会标杆”,而是没看懂“文化筑基、长期主义”的转型底层逻辑。
第四章、代际特征:90后CEO带来的零售新生态
34岁的王守诚以“90后北大硕士CEO”的身份站在行业台前,其发声中自带的代际特质,也为传统零售注入了新的可能性。作为从管培生成长起来的“内部人”,他既熟悉永辉的历史积淀,又没有被传统思维束缚——这种“懂传承、敢创新”的特质,在发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自己代表了不少当下永辉人的思维和状态”定位自身,暗示着零售管理正在从“经验驱动”转向“认知驱动”。这种代际优势,更体现在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定义上。
90后、00后无论是作为员工还是消费者,都更看重“价值认同”与“情感连接”,而王守诚推动的“员工分红”“技工认证”等举措,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他在发声中没有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员工更轻松”“做对的事情”等朴素表达,传递出对人的尊重——这种与新生代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正是传统商超重拾年轻客群的关键。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的掌舵人带来了“务实不急躁”的心态。
面对“品质转型会不会丢客源”的质疑,他没有用激进的承诺回应,而是用“过程需要专业度提升”的理性表述,展现了对转型复杂性的认知。这种“不急于求成、不回避问题”的态度,与行业此前“动辄喊出颠覆式创新”的浮躁形成对比,也让永辉的转型路径更具可信度。
零售的年轻化从不是装修风格的迭代,而是掌舵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看见与尊重。
第五章、未来拷问:“胖改”能否跨越“规模与温度”的鸿沟?
尽管王守诚的发声给出了清晰的转型蓝图,但永辉的转型之路仍面临三大核心拷问,这也是整个行业转型必须破解的难题
第一个拷问是“文化如何穿透庞大组织”:永辉全国门店众多,区域差异显著,如何将胖东来的“小而美”文化基因,植入到“大而重”的连锁体系中?
王守诚在发声中提到“投入大量精力推进共识达成”,但文化的落地从来不是开会宣讲就能实现的,需要考核机制、激励体系的全面适配。
第二个拷问是“供应链能否支撑品质承诺”:“深耕商品”的核心是供应链能力,永辉参照山姆搭建全国链路,但山姆的全球采购优势、物流效率并非短期可复制。
王守诚提出“三年内100个亿元级大单品”的目标,背后需要产地直采、品控标准、仓储物流的全链条升级,这对资金与团队的考验远超短期调改。
第三个拷问是“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投入”:永辉目前仍处“生死线”边缘,2025年上半年还出现2.41亿元亏损,而文化建设、供应链升级都是“慢工出细活”的投入。
王守诚坦言“变革速度和质量需要妥善处理”,但在资本市场的短期压力下,这种平衡能否持续,考验着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这些拷问并非针对永辉独有,而是所有传统商超转型的共同困境。王守诚的发声之所以有行业价值,就在于它提出了问题的解法框架——用文化凝聚共识以穿越组织阻力,用商品深耕构建壁垒以缓解生存压力,用长期主义赢得时间以完成供应链升级。
零售转型的真正挑战,不是学会“做对的事”,而是有勇气“把对的事做到底”。写在最后零售回归的时代,需要更多“王守诚式”的觉醒者王守诚的首次发声,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商超行业的深潭,激起的涟漪远超永辉本身。
它让行业看到,传统零售的救赎不在于追逐流量热点,也不在于复制标杆模式,而在于回归“尊重员工、善待顾客、赋能伙伴”的商业本质。
它更证明了,在规模崇拜的惯性被打破后,“文化+商品”的价值驱动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力量。从行业视角看,永辉的“胖改”实践已成为传统商超转型的样本——它既避免了“全盘否定自我”的激进,又摆脱了“小修小补”的敷衍,为规模型企业的价值重构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而王守诚这位“90后”掌舵人的崛起,更预示着零售行业正在迎来“认知迭代”的新周期:未来的行业领导者,既要懂商业逻辑,更要懂人的价值;既要能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更要能锚定长远的发展方向。
当“卷价格”的喧嚣逐渐散去,“卷价值”的竞赛已然开启。王守诚和他带领的永辉,正走在一条“先慢后快”的转型路上——用3年时间夯实基础,用10年时间赢得信任。这条路上,需要的不仅是战略的清晰,更是定力的坚守。
而整个零售行业的复兴,正等待着更多这样“敢于反思、勇于重构、甘于沉淀”的觉醒者。
当零售卸下“规模的包袱”,才能真正扛起“价值的大旗”,这既是永辉的新生之路,也是行业的未来之光。让我们拭目以待!
冷眼看商业,洞见新世界。
以上,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