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收获的季节,在农村好些农作物成熟了,比如红薯开始挖了,还有南方的晚稻也收获了!
前些天在老家,看到有些老人在挖一种很特别的农作物,开始我以为是生姜,走进了才发现它像生姜,却并不是生姜!
![]()
这个老农跟我说,它不是生姜,而是洋姜,在过去也曾红极一时,当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人种植,可如今却边缘化了,很少人种植它了,甚至有的人还嫌弃它,叫它“鬼子姜”!
现在确实很多人都不认识这洋姜了,我也是在小时候见过它了,记得当然我家也每年种植,后来家里逐渐就不种了!
这洋姜并不是生姜,它一点也不辣,只是长得像生姜,因此也叫它“姜不辣”。它既不是生姜,也和鬼子没关系,只是因早年从海外传入,才得了这些俗称。
![]()
曾几何时,洋姜是农村家家户户都种的“宝藏作物”,既能当菜吃,又能做观赏,还能换点零花钱,可如今却渐渐被人遗忘,甚至成了不少人眼中“懒得种”的作物。你家乡还有人种洋姜吗?
洋姜能在过去的农村红极一时,靠的全是“硬实力”。首先是它不挑生长环境的“好脾气”,无论是贫瘠的坡地、路边的荒地,还是田埂的边角料,只要丢几颗块茎下去,不用施肥不用精心照料,到秋天就能挖出一筐筐。
![]()
对于过去物资不丰的年代,这种“易养活”的作物,成了农民餐桌上的“定心丸”!农民都是把家里最贫瘠的土地来种植洋姜,因为其他地块都要种粮食作物,而贫瘠土地种洋姜,不仅不会浪费,还收获也不低!
洋姜生命力强,产量也还可以,新鲜的洋姜能炒着吃,脆爽带点微甜;晒成洋姜干能存到冬天,泡成酱菜更是配粥的绝搭,一口下去咸香开胃,能吃一整个冬季,是不少人的童年味觉记忆。记得当时读书都要自己家里带菜去吃,多数人冬季就主要吃这腌洋姜,很下饭的!
除了能吃,洋姜的观赏价值也不低。夏天它能长到一米多高,顶端开出金灿灿的小黄花,像迷你版的向日葵,成片种植时特别好看,不少农民会把它种在院子周围,既能当篱笆,又能装点院子。
![]()
更重要的是,洋姜还能创造经济价值,早年农产品种类少,收购商常会下乡收洋姜,晒干的洋姜干、腌好的洋姜酱都能卖钱,虽然单价不高,但胜在产量稳,对当时的农民来说,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说它立下“汗马功劳”一点不夸张。
可就是这样一种“万能作物”,如今却慢慢边缘化,甚至被人嫌弃,背后藏着不少现实原因。
![]()
最直接的是口味和饮食需求的变化。现在市面上的蔬菜种类越来越多,反季节蔬菜随时能买到,脆爽的黄瓜、鲜嫩的莴笋,比洋姜的口感更丰富,年轻人大多没吃过洋姜,也没兴趣尝试这种“老味道”。
而对于老一辈来说,洋姜是“苦日子的回忆”,如今生活好了,也很少再主动吃,洋姜的消费市场自然就小了。
特别是洋姜吗一般腌制做泡菜吃,很多年轻人根本不会腌制,而年纪大的又不太建议吃泡菜,所以也就没人种了!
其次是种植和处理的“性价比太低”。洋姜虽然好种,但挖起来特别费劲,它的块茎长得深,还四处蔓延,要蹲在田里一点点刨,费时又费力。
![]()
而且新鲜洋姜不好保存,要么腌制成酱菜,要么晒成干,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处理。现在农村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体力有限,与其花精力种洋姜,不如种玉米、水稻这些机械化收割的作物,或者种蔬菜大棚里的高价值蔬菜,洋姜自然就成了“被放弃的选择”。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是洋姜的“侵略性”。它的块茎落在土里,第二年就会自己发芽,哪怕只种过一年,地里也会年年长出洋姜,清理起来很麻烦。
![]()
如果种在农田附近,还可能窜到其他作物田里争夺养分,对于追求“精细化种植”的现在,这种“不受控”的特性,也让农民对它敬而远之。
如今再走在农村,很难看到成片的洋姜地,偶尔在路边、荒地里看到几株,也多是无人照料的“野生状态”。
其实洋姜的价值并没有消失,它富含膳食纤维,腌制成酱菜依然美味,只是在时代变迁中,它渐渐跟不上人们的需求。
![]()
或许某天,随着“怀旧饮食”的兴起,洋姜会以新的姿态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但至少现在,它更像一段藏在农村记忆里的旧时光,等着有人偶尔想起!又到一年洋姜采收季,你家乡还有人种植洋姜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