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知晓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那番箴言?他讲道:“真正的幸福,并非在于拥有更多的钱财,而在于内心的那份平静安然。”
每一位父母,无不殷切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未来的道路一片光明坦途。
然而,你可曾静下心来思索过,你那些自认为饱含“爱”的举动,或许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阻碍他们前行?
今日,我们便一同探讨探讨,孩子最为反感父母所做的5件事。而其中第一件事,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曾做过,说不定,你也未能幸免呢!
![]()
01 唠叨不停,孩子觉得窒息
你是否也正被这样的困扰所缠绕?
总是难以自控地反复提醒孩子:“别吃零食啦,对身体不好”“赶紧写作业去,别磨蹭了”“早点睡觉,这样才能身体棒棒”——这些话语仿佛成了每日必唱的“单曲循环”,在你心里,这是满满的爱意与关怀,可传到孩子耳中,却只剩下一声声“好烦!”“听得我脑袋都要炸了!”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这样深刻的论断:“孩子内心所渴望的,是如温暖灯光般的呵护,而非刺耳警钟般的催促。”
然而,现实却往往事与愿违。许多父母的唠叨,在孩子心中已然化作了刺耳的“警钟”,一遍又一遍地敲响,直让孩子“耳朵都听出了老茧”。可即便如此,孩子还是难以抵挡零食的诱惑,依旧会偷偷地吃,作业也还是会一拖再拖。
你是否也曾听过孩子这样的抱怨?有个学生就曾无奈地说:“我妈一天到晚就在我耳边念叨这些,我的耳朵都快被她磨出茧子了,可我还是忍不住偷吃零食。”
孩子的这些反应,并非是因为他们不明事理,而是这种持续不断的言语施压,让他们感到无比窒息,进而产生了反感和逃避的情绪。
心理学研究也明确指出,过多的言语干预,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耐烦,更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有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选择的干涉越是频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力就越容易下降,反而更难养成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那么,究竟该如何减少这种无效的“噪音”呢?
其一,简单直接,少说多做。
与其不厌其烦地唠叨个没完,不如直接而简洁地表达:“少吃零食,不然牙齿会坏掉,身体也会受影响。”这样短小精悍的提醒,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其二,用自身的行动去感染孩子。
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父母的,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孩子自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跟着学起来。
其三,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
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时时刻刻都像“监控器”一样盯着他们,不停地提醒和督促。适当的空间和信任,能够激发孩子的自觉性,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
02 未经孩子同意随意处置其物品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举动?
看到孩子不怎么玩的玩具、不常穿的衣服、许久未翻的书籍,便觉得反正搁着也是浪费,未经孩子同意就擅自转赠他人,全然没把询问孩子的意见当回事。
可你是否真正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极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那颗敏感的心,甚至对他们的安全感造成负面影响?
有位妈妈曾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她见孩子有一件不常穿的外套,便顺手将其送给了邻居。谁知孩子发现后,顿时大哭起来,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欲绝。妈妈满心疑惑,觉得这件外套孩子平时都不怎么穿,怎么突然就如此在意了呢?
后来,孩子抽抽搭搭地告诉妈妈:“那是奶奶送我的生日礼物。”
你看,在孩子眼中,那件外套绝非仅仅是一件普通的衣物。它承载着奶奶满满的爱意,是一份无比特殊的情感纽带,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说过,孩子对物品的依赖,并非单纯源于物质需求,更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实际上,孩子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蕴含着他们深厚的情感。倘若你随意处置,甚至擅自转赠,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被忽视,内心的不安全感也会随之滋生。
美国心理学家珍妮特·兰斯基也曾提到:孩子的物品宛如他们的“心理延伸”,这些物品所承载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功能范畴。
倘若你未经孩子允许就擅自处理这些物品,孩子很可能会感到内心不安,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被尊重”。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的主权
关于孩子物品的任何决定,都应当提前与他们进行商量。这不仅仅是对他们情感的尊重,更是给予他们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赋予孩子选择权
比如,你可以温和地与孩子沟通:“宝贝,这些书对你来说已经不太合适啦,要不我们一起挑选几本,捐给其他更需要的小朋友,好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不仅能够深刻理解物品所蕴含的价值,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的意义,懂得关爱他人。
·引导孩子学会情感处理
倘若确实需要转赠孩子的物品,不妨先耐心地让孩子理解分享的意义,并邀请他们全程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整理物品,让他们亲自决定如何将这些物品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够坦然接受这一行为,还能从中学到关爱他人的温暖与美好,培养出一颗善良、包容的心。
![]()
03 忽视孩子负面情绪
你是否也曾脱口而出过这样的话?
“男孩子不许哭,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这点小事有什么好伤心的,别这么娇弱!”“哭什么哭,别动不动就掉眼泪,烦不烦!”
每当看到孩子情绪低落、陷入悲伤,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急于让孩子快点振作起来,甚至会轻描淡写地忽略他们的真实感受,仿佛那些负面情绪是不该存在的“洪水猛兽”。
但你可曾认真想过,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让孩子逐渐关闭情感的闸门,变得情感封闭,日后即便心中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再与你坦诚分享。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讲述过一个令人心酸不已的故事:
有一位父亲,总是习惯性地告诉儿子:“别哭,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在父亲这样日复一日的“教导”下,孩子渐渐学会了把所有的情绪都深埋心底,表面上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然而,这种“坚强”的代价却是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成年之后,这位儿子在和心理医生倾诉时,无奈地说道:“我很爱我爸,但我从来都不敢和他聊心里话,感觉我们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这不仅仅是父子之间沟通的断层,更是孩子内心情感世界逐渐封闭的信号。
罗杰斯着重强调:情感的表达与接纳,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基石。倘若孩子的负面情绪始终得不到理解与疏导,那么在他们长大之后,很可能会面临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就像一颗隐藏在心底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共情式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当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不妨蹲下身来,温柔地试着这样说:“宝贝,我知道你现在心里特别伤心,别着急,我们一起坐下来,好好想想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感。
·引导情绪表达:为情感找到出口
孩子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又复杂,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绘画、写日记等富有创意的方式,帮助他们把那些盘旋在心底的复杂情绪释放出来。
比如,给孩子准备一本精美的日记本,鼓励他们把每天的心情和想法写下来;或者提供一些彩色的画笔和画纸,让他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
·做情绪管理的榜样:言传身教的力量
父母也是凡人,难免会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当你在面对压力、感到不满时,不妨在孩子面前展示如何健康地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当你遇到工作上的烦恼时,可以平静地对孩子说:“妈妈今天工作上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心里有点烦,不过没关系,妈妈会先深呼吸几下,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孩子会在你这样的言传身教中,逐渐学到情绪管理的技能,学会如何以健康、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
04 在公众场合批评孩子
你有没有在超市里大声训斥过孩子?
或者在亲友聚会中甚至是学校门口,数落孩子的缺点,抱怨他们不听话?
很多父母认为,这样的批评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胆怯和焦虑。
有个采访曾问居里夫人的后代:“你们家从没发生过大声指责吗?”
她的外孙女回答得很坚定:“从来没有。我们的父母总是在私下里沟通问题,从不让我们在别人面前丢脸。”
这种尊重和体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让他们更有信心面对外界的挑战。而不是像很多孩子一样,在人前受到公开羞辱,内心充满自卑。
科学研究也表明:当众批评会让孩子感到社交焦虑,长此以往,他们会在人群中感到自卑,甚至可能发展出回避型人格,变得害怕与人接触、害怕暴露自己。
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伤害呢?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当孩子犯错时,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你可以选择在私下里心平气和地沟通,避免让孩子在别人面前丢面子。
·关注问题本身,而不是孩子的人格
批评时,集中在行为上,而不是指责孩子的个性。比如:“你打碎了杯子,下次要小心点。” 而不是说“你怎么这么笨,什么都做不好!”
记住,尊重孩子的情感,才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正确方式。
![]()
05 不要把你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小时候没机会学钢琴,你一定要学!” 、“我希望你以后当医生,这个职业最有前途!”、“现在流行的商务管理专业很流行,都是为你好,你要选择这个!”
听起来这些话是关心和期待,但你有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期望”,其实是在无形中给孩子加压,甚至让他们背负你未实现梦想的重担?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到:“父母最深的爱,是允许孩子做自己。”
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反而会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甚至会产生对未来的恐惧。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他们一起聊梦想
不要只是灌输自己的想法,试着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比如,你可以问:“你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尝试的?”这样,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看见和尊重。
·给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
不要害怕孩子尝试不同的领域,鼓励他们去探索更多可能性,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有时,孩子通过不断尝试,才会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避免拿别人家孩子做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与其让孩子追逐你未完成的梦想,不如让他们找到自己的节奏。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理解、被看见、被接纳。我们的小小行为,往往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记。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为孩子提供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情感上的支持系统。
最好的教育,是爱与接纳;最好的父母,是愿意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