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有载:一痣贫、二痣贵、三痣富、四痣官,有一种痣相富贵双全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麻衣相法》《柳庄相法》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翻阅古籍,常见相术之说。《麻衣相法》有云:"痣者,山林之秀也,有善恶之分。"

民间更流传着"一痣贫、二痣贵、三痣富、四痣官"的口诀。

似乎人之贫富贵贱,早已写在这方寸之间的黑痣之上。

这话从何而来?难道一个人的命运,真的能从身上几颗痣来判定?

古人为何如此笃信相术?更让人好奇的是,四种痣相之中,究竟哪一种能让人富贵双全?

是那生在眉间的痣,还是藏于耳后的记号?



要解开这个谜题,还得从一千多年前的一段往事说起。那是在盛唐年间,长安城里发生的一桩奇事,牵扯出一位得道高僧与相术的因缘,也道破了痣相背后真正的玄机。

开元年间,长安城中有位相士,名唤张行简。此人自幼随父学习相术,熟读《麻衣相法》《柳庄相法》等典籍,尤其擅长观痣断命。他在东市开了间相馆,门口挂着"观相知命,趋吉避凶"的招牌,每日前来问相的人络绎不绝。

张行简看相有个特点,专看痣相。他说痣是天生的印记,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命数。按他的说法,身上只有一颗明显的痣,多半命苦,一生劳碌;若有两颗,便是贵人之相;三颗痣的人,财运亨通;而若有四颗以上的痣,定能做官。

这套说法在长安城里传得沸沸扬扬,不少人专门来找他查看身上的痣,希望从中窥见自己的命运。有个叫李德的商人,身上恰好长着三颗明显的痣,听了张行简的话,果然放手去做生意,几年下来竟真的发了财。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张行简的名声更响了。

转眼到了开元十五年,城中来了位云游僧人,法号慧空,在城西的古刹挂单。这位慧空禅师相貌平平,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僧衣,看起来和普通游僧无异。他每日清晨外出化缘,黄昏归寺诵经,从不多与人攀谈。

一日,张行简的相馆来了位客人,是城中富商王员外的独子王文玉。这少年生得眉清目秀,但眉宇间总带着几分愁容。

"张相士,劳您给看看,我这命到底如何?"王文玉恭恭敬敬地行了礼。

张行简打量了一番,目光在王文玉脸上、手上扫过,最后落在他左耳后方。那里有颗黑痣,约莫豆粒大小,位置隐秘,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哦?"张行简眯起眼睛,"少爷身上可还有其他痣?"

王文玉想了想:"脖子后面、肩膀上、后背上各有一颗,加上这耳后的,正好四颗。"

张行简一听,脸上露出欣喜之色:"恭喜少爷!四痣为官相,您日后必定官运亨通,前程似锦!"

王文玉却苦笑:"张相士,实不相瞒,小生从小就不喜读书,对科举毫无兴趣。家父一心想让我考取功名,可我实在读不进去。若真如您所说是官相,为何我对仕途之道如此抗拒?"

张行简抚须道:"这是少爷福气未到。痣相天定,您这四颗痣的位置极佳,尤其是这耳后之痣,古书有载,'耳后见痣,主贵'。您只管按照命数去走,日后自然水到渠成。"

王文玉听了这话,心中更加烦闷。他本想经商,继承父业,可父亲非逼着他读书做官。现在连相士都说他是官相,岂不是更难违背父命?

带着满腹疑虑,王文玉走出相馆,恰好遇见慧空禅师从他身边经过。那僧人托着钵盂,正缓步而行。王文玉见他神态安详,心中忽然生出一股莫名的亲近感。

"大师,冒昧请问,您可懂相术?"王文玉追上前去问道。



慧空停下脚步,目光清澈地看着他:"施主为何有此一问?"

王文玉便将方才相馆的事说了一遍。慧空听罢,淡淡一笑:"贫僧略知一二。不过相术之道,世人多有误解。"

"愿闻其详。"王文玉赶忙行礼。

慧空指了指不远处的茶摊:"不如坐下来,贫僧与施主细说。"

两人在茶摊坐定,慧空缓缓开口:"施主知道,相术从何而来吗?"

王文玉摇头。

"相术源于《易经》,讲的是天人感应之理。人的容貌神态,确实能反映一些东西,但那反映的不是命中注定的未来,而是当下的心性和过往的行为。"慧空端起茶碗,轻啜一口,"佛家讲因果业报,一个人的相貌,是过去种种行为的果报。"

王文玉若有所思:"大师的意思是,相由心生?"

"正是。"慧空点头,"就拿痣来说,世人以为痣是天生的印记,决定命运。其实痣的出现,也有其缘由。有的痣是胎记,有的是后天形成。位置、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何能一概而论?"

"可那张相士说,我有四痣,是官相。"王文玉说道。

慧空笑了:"施主若一心想做官,这四颗痣或许能成为您的吉相。但若您志不在此,这四颗痣又有何用?相术真正的妙处,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观察当下。一个人的神态、气色、言行举止,能反映出他此刻的心境和德行。心境好、德行好,自然福报随之而来。"

这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让王文玉陷入沉思。慧空继续说道:"贫僧曾听师父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的事。"

那时,佛陀在舍卫国讲法,座下有位弟子叫须菩提,以解空第一著称。有一日,几位比丘聚在一起讨论相法。一位比丘说,自己曾见过一本古老的相书,上面记载了各种面相、痣相,说能据此判断一个人的富贵贫贱。

几位比丘听了很感兴趣,便拿着那本相书去找须菩提验证。须菩提看了看,笑而不语。

"尊者为何发笑?"比丘们问道。

须菩提说:"你们可知道,世尊年轻时也有人给他看过相?"

原来,悉达多太子年少时,波斯匿王国有位著名相士,名叫阿私陀仙人。他观察太子相貌后说,此子若在家,必为转轮圣王,统领四方;若出家,必成正觉,度化众生。

"这预言不是很准吗?世尊确实成佛了。"比丘们说。

"你们只看到结果,却不知过程。"须菩提说,"太子之所以成佛,不是因为他的相貌,而是因为他的修行。他见到生老病死,生起出离心;他在菩提树下苦修,终于证得无上菩提。若他一直待在王宫享乐,再好的相貌也无法让他成佛。"

须菩提又说,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外在的痣相、面相,而是内在的心相。心中有善念,行为有善业,自然感得善果;心中有恶念,行为有恶业,自然招致恶果。这才是真正的因果法则。

慧空讲完这个故事,看着王文玉:"所以施主,您身上有几颗痣,痣在什么位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您的心,您真正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王文玉听得入神,忽然问道:"大师,那民间流传的'一痣贫、二痣贵、三痣富、四痣官',难道都是无稽之谈?"

慧空摇摇头:"也不能这么说。这些口诀,表面看是在论痣相,实际上道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只是世人误解了它的本意。"

"愿闻详解。"王文玉恭敬道。

"这个口诀的真正含义,贫僧稍后再说。"慧空看着远处的夕阳,"现在时候不早了,施主若真想明白相术的真谛,不妨明日再来城西古刹找贫僧,届时当有几位同道在场,或许能让施主有更多收获。"

王文玉连忙应允,告辞而去。

第二日清晨,王文玉如约来到城西古刹。慧空禅师已在寺中等候,除他之外,还有两位居士和一位年轻的比丘。

慧空介绍道:"这位是城中的李居士,研习《易经》多年;这位是张居士,精通医道;这位是本寺的慧明师弟。"

几人见礼后,慧空说道:"昨日王施主问及痣相之事,今日正好借此机会,与诸位探讨一番。世人对相术多有误解,以为看相就是算命,其实不然。"

李居士接话道:"不错。《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相术的根本,在于观察一个人当下的德行,从而推断他未来可能的走向。这和宿命论完全不同。"

张居士也说:"医道与相术相通。中医看病,要望闻问切,看的就是病人的气色神态。一个人若经常发怒,面相必然暴戾;若常怀慈悲,面相必然柔和。所谓相由心生,心好相自好。"

慧空点头道:"两位居士说得极是。现在我们回到昨日王施主提出的问题——'一痣贫、二痣贵、三痣富、四痣官',这个口诀,究竟是什么意思?其中哪一种痣相,能让人富贵双全?"



说到这里,慧空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座诸人。王文玉屏息凝神,等待着答案。

李居士和张居士也露出好奇之色,显然他们也想知道这个流传已久的口诀背后的真意。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一部古老的典籍中。

贫僧当年在五台山时,曾见到一本残卷,上面记载了这个口诀的来历,以及它真正的含义。

那含义,与世人的理解截然不同......"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