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市迭代的进程中,老房改造早已超越“翻新”的表层意义,成为连接家庭记忆与当代生活需求的纽带。
在北京海淀,一套建筑面积130㎡的四居室老房,承载着屋主从童年与父母、姥姥共处的时光,如今则摇身一变为色彩跃动与线条极简的“孟菲斯之家”,成为她与母亲、五只爱猫相依的天地。这次装修,不仅是对空间的重构,更是对家的情感重塑,保留时光的温度,又注入鲜明的色彩与生命力,同时兼顾母女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多只猫咪自由活动的需求。
![]()
![]()
这套老房原是父母辈的职工房,因户型老旧暴露出诸多问题。改造前,房屋虽看似南北通透,但北侧连廊遮挡了一半采光,导致北边厨房与两间卧室常年昏暗,居住体验压抑;4个房间各自独立,空间利用率极低,与母女二人加五只猫的生活需求严重脱节;南向的阳台长廊与房间衔接生硬,不仅影响整体采光通风,还让家人的日常动线变得冗长。
![]()
![]()
改造前、后户型图对比
针对这些痛点,设计团队以“轻孟菲斯”为基调,围绕采光最大化、功能适配化、动线便捷化展开改造,最终实现空间的重生。
1、入户改造:利用客厅转角增设隔尘小仓库,拓展收纳空间,优化换衣、清洁等生活动线;
2、采光优化:针对北侧采光差的核心问题,设计团队采取了三项关键措施,将厨房、衣帽间、书房等功能型区域安置在北侧,将更多采光留给生活空间;厨房与衣帽间、餐厅之间开室内窗和通透的玻璃门;房子中央的淋浴区和老人房的隔墙也通过构件隔断、玻璃砖与海棠玻璃门,让光线可以穿透。
3、空间整合:打通南侧老人房的墙体,使其与阳台连通,并加入可开可合的艺术门洞,既提升了空间灵活性,也方便家人与猫咪穿行。
4. 分区设计:根据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设计团队优化了空间格局,设置两个独立的盥洗马桶间,让母女拥有“专人专用”的空间;而淋浴间、洗衣区、衣帽间和书房则作为共享区域,满足共同使用需求。
![]()
![]()
原户型为典型中厅入户,左客右餐,既无玄关过渡,也缺乏尘区与净区的分界,收纳外出衣物、鞋帽、雨具等物品的空间更是严重不足。考虑到妈妈对清洁的高要求,设计团队在入户左侧加建了一步可达的封闭式步入小仓库,这里成为玄关的核心功能区:所有可能带入灰尘的物品集中收纳,进门即可完成“除尘”步骤,确保室内洁净,同时优化入户动线,让日常生活效率更高。
![]()
小仓库的设计细节充满巧思,微水泥墙面质感细腻,且耐脏易清洁,完美适配妈妈对“好打理”的需求;墙面开设的圆形玻璃洞,让光线得以透过,避免小仓库内部昏暗,同时在朦胧光影中营造出温馨的归家仪式感。
![]()
![]()
屋主喜爱孟菲斯风格,母亲也尊重这份爱好,因此设计以极简纯净的大地色系为基底,搭配孟菲斯标志性的几何元素与高饱和色块,避免了过于夸张的视觉冲击,又注入了活泼的生命力,让客厅既满足妈妈对整洁安静的需求,又契合女儿对艺术氛围的向往。
![]()
将沙发置于偏2/3的居中位置,形成可四面环坐的“美术展览”式布局,家人与猫咪的动线围绕“岛屿沙发”展开,互动性更强;米色、橘色、蓝色交织的地毯与晶莹剔透的茶几,达成材质与色彩的平衡,带来恰到好处的视觉效果。
![]()
艺术墙以中轴对称布局呈现,通过微水泥与木地板构筑“框景”效果,将视觉引向中间。原本计划悬挂的横幅画作,因尺寸误差临时更换为竖版作品,却意外与餐厅、罗马柱的图形和色彩形成巧妙呼应,其修长造型也更契合留白区域的比例,成为“无心插柳”的设计亮点。
艺术墙两侧定制一字隔板,为确保承重与耐用,木工先在墙面做钢架基层,再包裹木板、批刮石膏板找平,最后覆盖微水泥面层,既提升了表面防刮擦性能,又与整体空间基底和谐统一,隔板上陈列的母女收藏,让艺术墙更具生活温度。
![]()
阳台中间陈列的Peter Opsvik地球树椅,并非单纯的座椅,更像是作为客厅“美术馆”的艺术装置存在。
为激活南向阳台长廊的价值,设计团队打通南侧老人房的墙体,使其与阳台连通,并加入可开可合的艺术门洞——老人需要隐私时可关闭门洞,想快速抵达客厅时则敞开门洞,既提升了空间灵活性,也方便家人与猫咪穿行。
罗马柱选择3D打印材质,既是对材料创新的尝试,也是造价与工期平衡的最优解。传统石膏、大理石或木质罗马柱成本高、工期长,且会加重阳台承重,而3D打印材质轻体,基础龙骨完成后手工绘制图案,既降低了成本与工期,又保留了艺术质感。页岩台阶的引入,则打破了常规弧形设计的呆板,天然肌理让空间过渡更灵动。
![]()
同时,客厅长阳台被重新划分为两个可独立、可联通的功能模块:一端通向客厅,设置充足收纳柜;另一端连接老人房,作为晾衣区与老人日常倚靠盘坐、阅读逗猫的区域,中间用百叶门联动,兼顾实用与美观。
![]()
客厅东西两侧墙分别设置艺术电视、猫爬架与C位艺术展览墙,进一步强化“美术馆”氛围。
![]()
![]()
餐厅位于客厅北侧,受位置影响采光较弱,但设计团队通过明快的配色与细节设计,成功扭转了晦暗氛围。
![]()
圆形餐桌、潘通椅与PH吊灯组成经典搭配,简洁线条让空间显得轻盈;镜面冰箱的引入,既增加了视觉延伸感,又维持了空间的秩序感;一旁的嵌入式餐边柜采用黄蓝配色,既呼应了孟菲斯主题,又兼具收纳与展示功能——柜内可存放餐具、零食,柜面则陈列小电器与收藏,让餐厅既实用又充满个性。
![]()
![]()
厨房原结构角落的管道井,导致冰箱厚度与门扇冲突,设计团队因此将整个厨房门立面加厚,采用“外宽内收”的喇叭口造型,既化解了冲突,又营造出如画框般的立体感。
白色玻璃推门采用内置抽拉移门设计,搭配胶片装饰元素,增添了复古趣味。
![]()
厨房内部以蓝、黄、白为主调,地面采用大颗粒水磨石,按几何美学精准排版,延续了孟菲斯风格的明快。
![]()
![]()
考虑到母女较少下厨的习惯,设计团队将原中厨拆分为轻食区与猫粮储物区,并设置小冰柜存放亲友赠送的食品。动线清晰,打理便捷,既满足了日常轻食需求,也为猫咪的口粮提供了专属收纳空间。
![]()
![]()
走廊是整个家的功能中枢:向前可抵达屋主的卧室与书房、两个卫生间;向左通向淋浴房、洗衣区与老人房;向右则是衣帽间,所有核心功能区通过走廊串联,动线短且高效。
![]()
![]()
![]()
淋浴房位于两间卧室之间,设计为共享区域;团队充分尊重两人的清洁习惯,女儿习惯使用洗烘一体机,老人则偏爱晾晒,于是在毗邻老人房门口的位置设置了洗衣区;洗衣区旁边还增设了一个盥洗台,方便老人日常洗漱、手洗衣物,减少来回奔波的劳累。
![]()
老人房位于南侧中间,风格以素雅静谧为主,局部运用蓝色呼应整体孟菲斯风格,同时避免了高饱和色彩对老人视觉的刺激。极佳采光通过玻璃门、玻璃砖隔断延伸至北边,一方一圆的造型也形成映衬,带来别具一格的美感。
![]()
原木一体式床头与床头柜带来强烈的包裹感,营造出安稳舒适的睡眠环境,让老人休息更安心。床头的灯具设计尤为贴心,老人晚上睡觉习惯开微弱照明,因此灯具通过蓝色隔断将光源弱化,实现“见光不见灯”的效果,既满足了照明需求,又不影响睡眠,还方便老人起夜。
![]()
主卧同样朝南,双开门设计增强仪式感,门上的几何玻璃元素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引光入室,提升空间通透感。
![]()
灯具的选择则进一步提升了空间质感,床头的壁挂中古灯具造型独特,为空间注入艺术气息;吊灯选用LLADRO的陶瓷花瓣灯,是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的手工艺术品。
主卧设计突出了孟菲斯风格在硬装上的体现,顶面涂装低饱和度的绿色,彰显出极强的质感与艺术感,也为空间奠定复古、静谧的基调;定制的三角形床头是视觉焦点,其造型延续了公共区域的轴线意识与构成手法,在私密空间中保留了一份克制的趣味。
花瓣形状的灯罩洒下光影,与艺术漆吊顶的肌理形成互动,光影层次丰富,夜晚时分更显宁静与温暖。
![]()
床尾的家具件件兼具实用与颜值,极简线条勾勒出空间的几何美感,白色与纯蓝色彩交织,色彩的轻重权衡得恰到好处。
![]()
![]()
原本计划放在客厅的蓝色挂画,最终因与主卧沉静氛围契合而落户此处,成为意外的亮点。
![]()
![]()
![]()
书房位于北侧,风格简约沉静,局部以黄、蓝、红三原色点缀,与全屋的孟菲斯风格形成呼应。设计团队依墙定制了长桌,可容纳打印机等设备,满足日常工作需求;墙面的隔板延续了客厅的“展览墙”概念,陈列着艺术小物,让书房既专注又不失活泼。
![]()
书房同时也是音乐室,房间内摆放着女儿的钢琴,工作之余,女儿可在此弹奏音乐,放松身心。
![]()
衣帽间位于北侧采光最弱的区域,设计团队通过两项措施改善采光:两侧采用水泥构件墙,并开设室内窗,让其他区域的光线能够进入,避免衣帽间内部昏暗。
![]()
收纳设计则围绕“分类清晰、取用方便”展开:通顶镜柜与壁挂架满足母女衣物、包包的收纳需求;微水泥隔板陈列包袋,一目了然;窗前的蓝色柜子则是手表、首饰及小件衣物的专属收纳区,分类有序,既避免了找物难的问题,又让衣帽间显得整洁美观。
![]()
![]()
考虑到母女的作息差异,设计团队为两人分别设置了独立卫生间,配置基本一致,均包含洗手池、马桶和毛巾杆,各自按个人使用习惯摆放物品。独立卫生间的设计,避免了早晚高峰“抢卫生间”的冲突,提升了生活效率;空间的材质色彩提取于水磨石地面,与厨房、淋浴间的风格形成呼应,确保了全屋设计的整体性。
这套“孟菲斯之家”的改造,最终呈现的不只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自由、明快、包容且充满艺术气息。设计团队没有将孟菲斯风格局限于“色彩与几何”的堆砌,而是将其转化为“适配生活需求”的解决方案:为妈妈打造的隔尘小仓库、便捷洗衣动线,为女儿设计的艺术墙、钢琴书房,为猫咪预留的穿行门洞、阳光区域,每一个细节都围绕“人”与“生活”展开。
在这里,时光的温度被保留,老房子承载的记忆,通过母女的日常互动延续;当下的需求被满足,两代人的审美与习惯得到尊重,五只猫咪得以自由穿梭。最终,这个家成为了“妈妈的宁静、女儿的热爱、猫咪的自由”的共生空间。
编辑|Kiki
文字|诺威尔卡
图片来源|七巧天工室内设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