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关停背后:珠三角制造的转型阵痛与突围…
九月底,东莞长安镇的锦厦同兴吸塑厂悄然关停。这家承载着三十年行业记忆的老厂,最终以 “每人两个月工资” 的补偿方式画上句点 —— 既未跑路赖账,却也未能达到法定的工龄赔偿标准。有人签字离场,有人沉默观望,这场平静的落幕,正是珠三角中小制造企业生存困境的缩影。
![]()
10月11日,有一位曾是这家“”东莞长安锦厦同兴吸塑有限公司”的员工在社交平台发文称“36年的东莞工厂,订单严重不足,现在宣布停产结业,现在不知道是签字走人,还是继续观望?”。
这家 2012 年注册的企业,其母公司可追溯至 1990 年,见证了珠三角制造业的黄金时代。如今倒下的背后,是三重压力的叠加:订单被同行分流、厂房合同到期,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
吸塑行业门槛低、同质化严重,在珠三角地租与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不少订单流向越南、江西等成本洼地。美的、海尔等大客户更倾向与能实现线上下单、自动排产的大厂合作,小厂只能在低价竞争中越陷越深。
这并非个例。2024 年广东塑料制品出口降幅近一成,多数中小厂订单缩水三成至五成。深圳龙岗某耳机代工厂因苹果订单转至越南关停,补偿模式与同兴吸塑如出一辙。
数据显示,2025 年 1-5 月广州日均有 482 家企业注销,制造业的 “退出潮” 正在发生。而今年七月国家鼓励 “专精特新” 的政策导向,更明确了粗放型生产模式的末路。
老厂转型往往困于 “三座大山”:缺资金更新设备、缺人才搞研发、缺客户信任。但阳泉阀门的案例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家百年老厂通过 11% 的研发投入占比、64 项专利储备,从烟尘弥漫的老作坊蜕变为国家级 “小巨人”,2025 年营收同比增长近九成。浙江某弹簧厂专注 0.01 毫米精度,拿下特斯拉订单,印证了 “专精特新” 的生命力。
对劳动者而言,变革意味着生存技能的重构。会操作 ERP 系统、能用 WhatsApp 对接客户、懂模具维修的复合型人才愈发抢手。
正如珠三角制造业的突围逻辑:从 “成本优势” 转向 “技术不可替代性” 与 “供应链密度” 的复合价值,广交会上那些斩获千亿美元订单的企业,无不靠着技术硬核与生态协同立足。
同兴吸塑的静默关停,恰似制造业升级的注脚。当失业率仍在高位徘徊,市场与政策已不等人。无论是企业还是劳动者,唯有主动拥抱创新、锻造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才能在转型浪潮中站稳脚跟。
这不是时代的残酷,而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