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第一次走进县委大院时,手里攥着的报到证都被汗水浸湿了。那年他 22 岁,刚从农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县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农技站,成了一名普通技术员。站里的老同事见他戴着黑框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还总爱往田间地头跑,都笑着说:“小陈啊,你这性子,怕是在机关待不久。” 没人想到,二十年后,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会一路高升,最终坐到了副市长的位置。
陈默的第一个 “机遇”,出现在工作第三年。当时县里推广水稻新品种,可农户们都不相信新种子能增产,任凭农技员怎么劝说,都没人愿意试种。站长急得满嘴起泡,陈默却主动请缨:“站长,让我去试试吧,我老家就是农村的,知道怎么跟老乡打交道。”
他背着铺盖卷,住进了最偏远的红星村。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农户下田,帮着插秧、施肥,晚上则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支起黑板,用通俗的语言讲新品种的优势,还自掏腰包买了十斤新种子,在村头的荒地上种了一亩 “试验田”。村民们起初只是看热闹,可当看到陈默的试验田长势比自家的老品种好一大截时,渐渐动了心。秋收时,试验田的亩产比老品种多了三百多斤,村民们彻底服了,纷纷来找陈默要新种子。
那年冬天,县农业农村局召开表彰大会,陈默被评为 “先进工作者”。局长在会上特意提到他:“陈默同志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用实干赢得了农户的信任,这才是咱们农业干部该有的样子!” 没过多久,陈默就被调到了局办公室,成了一名科员。
从农技站到局机关,陈默的工作内容变了,可踏实干事的性子没变。办公室的工作琐碎繁杂,既要写材料、办会议,还要协调各科室的事务,他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有一次,局长要去市里汇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材料需要连夜赶出来。陈默抱着一摞调研数据,在办公室熬了个通宵,不仅完成了汇报稿,还附上了三张对比图 —— 整治前的破旧农房、整治中的施工场景、整治后的美丽村落,一目了然。局长拿着材料去市里,不仅得到了好评,还为县里争取到了两百万元专项补贴。
“陈默这小伙子,不仅能吃苦,还会动脑子。” 局长在局务会上不止一次表扬他。工作第五年,陈默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又过了两年,他成了办公室主任,成了局长身边最得力的助手。
有人私下里跟陈默说:“你跟局长走得近,不如趁机会提提待遇,或者调个轻松点的岗位。” 陈默却笑着摇头:“我现在的岗位就很好,能为农户多做点事,比什么都强。” 他依旧保持着往基层跑的习惯,每个月至少要去乡镇调研两次,回来后总会整理出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里面不仅有问题,还有具体的解决办法。
陈默的第二次 “晋升”,源于一次突发的洪涝灾害。那年夏天,县里连降暴雨,河堤出现管涌,几个村庄被淹。县委紧急成立抗洪指挥部,陈默主动加入抢险队,负责物资调配。当时灾区断水断电,通讯也时断时续,他冒着大雨奔波在县城和灾区之间,三天三夜没合眼,不仅保证了救灾物资及时送达,还组织志愿者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安置点,发放食品和药品。
灾后重建时,陈默又牵头制定了《农村住房灾后重建方案》,不仅明确了补贴标准,还联系了建筑公司提供平价建材,甚至亲自去村里帮农户选址、设计户型。有位老人因为房屋全毁,没钱重建,坐在废墟上哭,陈默得知后,不仅帮他申请了最高额度的补贴,还发动同事捐款,凑齐了剩余的费用。老人搬进新房那天,拉着陈默的手说:“小陈啊,你真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灾后总结会上,县委书记特意点了陈默的名:“在这次抗洪救灾和灾后重建中,陈默同志表现突出,不仅有担当,还懂民心,这样的干部,应该放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不久后,陈默被任命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成了当时县里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之一。
有人说陈默运气好,每次都能赶上 “好事”;也有人说他会 “表现”,总能在关键时刻出风头。可只有陈默自己知道,所谓的 “运气” 和 “表现”,不过是比别人多一份踏实、多一份担当。担任副局长期间,他牵头推进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 等多个项目,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带动了农户增收。三年后,他被提拔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成为了正科级干部。
![]()
在局长岗位上,陈默面临的诱惑也多了起来。有农业企业想通过他拿到项目补贴,偷偷送给他购物卡;有乡镇干部想在考核中 “走捷径”,请他吃饭、送土特产。可陈默始终坚守底线,购物卡如数退还,饭局一概拒绝。他常对身边的同事说:“咱们手里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要是用权力谋私利,不仅对不起老百姓,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有一次,一家种子公司的老板找到陈默,想让他在种子采购招标中 “关照” 一下,还承诺事成后给他十万元 “好处费”。陈默当场拒绝:“种子质量关系到农户一年的收成,我不能因为个人利益,拿农户的利益开玩笑。你们要是想参与招标,就凭实力竞争,别搞这些歪门邪道。” 后来,这家公司因为种子质量不达标,在招标中被淘汰,老板再也没敢来找过他。
陈默的正直和实干,不仅赢得了农户的信任,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担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四年后,他被提拔为副县长,分管农业、农村和扶贫工作。从 “县局局长” 到 “副县长”,岗位变了,责任也更重了。陈默没有丝毫懈怠,反而更加勤勉 —— 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早上参加会议,下午去乡镇调研,晚上还会在办公室研究扶贫政策,经常忙到深夜。
在分管扶贫工作期间,陈默创新推出了 “产业扶贫 + 就业扶贫” 模式,不仅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还联系企业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他包联的贫困村李家村,以前是出了名的 “穷村”,村民们靠天吃饭,收入微薄。陈默多次去村里调研,发现村里适合种植猕猴桃,就联系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还帮村里引进了猕猴桃深加工企业,建立了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合作模式。短短两年时间,李家村的猕猴桃产业就形成了规模,村民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李家村的村民为了感谢陈默,特意给他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 “为民办实事,扶贫暖人心”。陈默把锦旗挂在办公室的墙上,每次看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这面锦旗不是给我的,是给所有为扶贫工作付出的干部的,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咱们再辛苦也值了。”
因为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陈默被提拔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从县城到市里,从分管农业到分管组织工作,陈默面临的挑战更大了。组织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他生怕自己做得不好,每天都抽出时间学习组织政策,还经常去基层调研,了解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在他的推动下,市里推出了 “年轻干部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同时完善了干部考核机制,把 “群众满意度” 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让真正实干的干部能得到认可和提拔。
担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三年后,陈默被任命为副市长,分管教育、卫生和文旅工作。从 “科员” 到 “副市长”,二十年的时间里,陈默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坚定。有人问他:“你一路高升,有没有什么‘秘诀’?” 陈默总是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心里装着老百姓罢了。”
在副市长岗位上,陈默依旧保持着务实的作风。他推动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了城区学校 “大班额” 问题;推进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还打造了 “乡村文旅特色线路”,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增加了农户收入。
有一次,陈默去市里的一所偏远小学调研,看到学校的操场还是泥土路,下雨天到处是泥坑,孩子们只能在教室里上体育课。他当即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资金,要求相关部门在三个月内完成操场硬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三个月后,当他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看到孩子们在崭新的塑胶操场上奔跑、玩耍,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也忍不住笑了。
“陈副市长虽然官越做越大,可一点架子都没有,还像以前一样,心里装着老百姓。” 这是很多人对陈默的评价。而陈默自己,也始终记得刚参加工作时,老站长跟他说的话:“咱们当干部的,不管官多大,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不能忘了老百姓的需求。”
如今,陈默已经担任副市长三年了。他依旧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散步,遇到晨练的市民,还会停下来聊几句,听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有人问他:“以后还想往上升吗?” 陈默笑着说:“升不升官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只要在这个岗位上一天,我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百姓谋福利。”
陈默的晋升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尔虞我诈的权斗,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踏实干事、年复一年的坚守初心。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 “一路高升”,不是靠关系、靠算计,而是靠实干、靠担当、靠老百姓的认可。而这样的晋升路,不仅让他自己走得稳、走得远,也为更多年轻干部树立了榜样 —— 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踏实干事、廉洁奉公,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