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72年,曾任智利外交部副部长(1965-1968)的Oscar Pinochet de la Barra与妻子Carmiña Alexander Dupleich在北京宣武门天主堂前合影留念。
这是一张1972年北京宣武门天主堂前拍摄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中央的智利夫妇,是卜睿哲(Renzo Paolo Burotto Pinochet)的外祖父母。
“我的外祖父曾是一名外交官。他担任智利外交部副部长时(1965-1968年)曾参与批准在智利正式开设中国第一个贸易办事处的相关事宜。在我成长过程中,他总是和我谈论他在世界许多不同地方的海外经历。我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听外祖父讲故事的卜睿哲并未料到,长大后的自己,也来到了外祖父母照片中所在的国家——中国。
2024年9月,已经研究中国历史多年的卜睿哲受邀来到清华大学访学,其间参观了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三个模范村——好溪村,笕川村,河阳村。在这里,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在同一个时空中呈现在他眼前。他见到了新能源汽车,见到老年人也会用手机购物,感慨说“今天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样的中国农村,没有意识到中国政府通过现代化消除贫困”。他也参加了舞龙活动,穿上金色的板龙服扛起连接龙身的木棍,与当地孩子一起参加民俗活动。
![]()
2024年10月10日,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地质公园轩辕黄帝大典,被孩子们簇拥着的卜睿哲。
“我和我外祖父母在中国的经历相隔五十二年,中国在这期间发展极其迅速,我看到的是一个与我外祖父母所见不同的中国,但中国成功保留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这说明传统和现代能够在这里以不损害彼此的方式共存。”
而作为历史学家,卜睿哲最好奇的,就是历史如何驱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现代化而言。我意识到在这里,历史可以成为变革的源泉,可以成为帮助改善人民生活的源泉。”
一年后,带着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思考,卜睿哲站在了非洲南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热烈的阳光下,和来自中国、津巴布韦的学者们,一同来到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
他意识到,作为参观队伍中唯一一名拉丁美洲人,自己也许刚刚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这一次,他受邀在以“乡村发展与非洲现代化”为主题的哈拉雷非洲论坛上发言,并参加了调研活动。他目睹了眼前这座非洲村落,如何在中国援助下短时间内拥有水井、灌溉渠和太阳能电池板;他目睹了中非的作物在土壤中健康地生长,让村民们赖以为生的鸡有了食物,也让哈拉雷周边的餐馆因此有了食物供应。
从此以后,一个问题常常浮现在他的脑海——怎样才能让远在南美洲的人们也看见自己眼中的中国和非洲。“当你遇到新的文化,遇到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新人群时,它会让你反思你是谁、你来自哪里。如果智利想改善与中国以及全球南方其他国家的关系,相互理解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卜睿哲认为,像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南方这些议题符合当前智利寻找新伙伴并加强旧伙伴关系的优先事项,而中国是多边主义和南南合作的坚定倡导者和强有力声音。
![]()
2024年11月5日,卜睿哲在慕田峪长城。
他回头看向背后的书架,“在中国和智利于1970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之前,就有一些智利人去过中国,比如诗人聂鲁达。他们是20世纪最早访问中国的智利知识分子,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大部分要归功于他们。但理解整个中国需要更多学者来完成。”他注意到抖音、TikTok、小红书的旅游博主为想要了解中国的智利年轻人提供了新信息渠道,他认为,为人们提供有关中国的学术视角同样不可或缺。
硕士毕业前,卜睿哲便加入了“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影响”千禧研究中心(ICLAC),成为该中心一名年轻的研究员。该研究中心受智利科技部国家研发署“千禧科学倡议”资助,是该倡议框架下第一个国别研究项目。
提及此次上海行程,卜睿哲微笑起来:“想想就觉得很开心。在清华遇到的那些各国学者,我从未想过会再遇见。我很高兴能是其中的一分子,尤其是全球南方社群的一分子,这也让我思考拉丁美洲人如何能与全球南方就中国问题进行接触。中国,让我以这种方式‘环游世界’。”
![]()
原标题:《青年研究者卜睿哲:我外祖父曾参与批准智利开设中国首个贸易办事处的相关事宜》
栏目主编:王珍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蒋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