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乌鲁木齐亲切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其中有这样一个群体:援疆干部代表。在接见援疆干部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么多年的援疆工作,累累硕果。新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援疆工作、援疆干部功不可没。”
在天山南北,司法援疆的接力棒已传递多年。
特别是近5年来,近400名援疆干部跨越山海、2.22万余人次干警接受培训、2.73亿元物资装备支援……这些数据背后,是边疆司法能力的“拔节生长”,更是民族团结与法治信仰的“生根发芽”。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此,本刊记者跟随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新疆,走近援疆干部与赴内地交流的干部,看他们如何用专业打破地域阻隔,用坚守温暖边疆大地,让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成为照亮边疆繁荣稳定的一束光。
![]()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林风光 供图CFP
本文为《中国审判》杂志原创稿件
文 | 本刊记者 花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人民法院向喀什古城景区管委会制发了关于规范喀什古城景区市场监管的司法建议书……今年夏天,古城景区环境不断优化。回访中,法官在建议书协同落实方面增加了文创产品风险提示……”
5月22日,广东省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周方在当月援疆工作总结中记录下法治环境的变化。今年3月,他作为第二批广东法院对口援疆工作队领队,开始为期一年的援疆工作。
对口援疆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赴西北边陲,使命光荣,任务艰巨。”202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在最高人民法院第十一批援疆干部行前欢送座谈会上,对赴疆8名干部谆谆叮嘱。5年来,全国法院累计选派援疆干部近400名,周方便是援疆干部中的一员。
从建设科技法庭、研发执行办案辅助系统到捐赠书籍,在新疆法院,援疆的痕迹几乎随处可见。最高人民法院统筹各援疆省市法院筹措资金8420万元,助力新疆法院建设。援疆法院累计援助资金装备2.73亿余元,有效改善了新疆法院基础设施条件和物资保障水平。
实践证明,“六结合”援助工作格局(审判业务、人才智力、教育培训、文化生活、信息化建设、物资装备)符合党和国家对口援助工作总体要求,符合司法审判工作规律,推动新疆法院理念迭代、方法升级、效能倍增。
全覆盖布局万里援疆
9月19日上午10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粤伽新梅产业园内,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援疆干部,伽师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小敏满面笑容,正向到访的中央媒体采访团每一位成员详细介绍伽师新梅(西梅被改良后的新品种)的生长周期和种植条件,俨然成了半个农业专家。伽师县作为我国最早培育新梅的地区之一,年产量占全国七成,年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5万余名农户实现增收。
周方坦言:“对于伽师新梅的保护一直受到各方关注,这与我的‘前任’分不开。”他口中的“前任”是现任广东省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肖少杨。2024年3月26日,作为首批广东法院对口援疆工作队领队,肖少杨曾任职喀什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品牌杂、标准乱、仿冒多等问题一度制约产业发展。2024年9月,在肖少杨的指导下,伽师法院发布《关于伽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司法协同保护实施意见》,引领伽师新梅实现全链条保护和“前端治理”。2025年4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伽师新梅予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这是伽师县继“伽师瓜”后的第二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彼时,周方在接续前任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对伽师新梅的升级保护。“我配合喀什中院分管院领导,参与拟订关于成立中国伽师新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联盟(以下简称‘保护联盟’)的方案。”在8月的援疆工作总结中,周方写道。
8月7日,喀什中院、伽师法院联合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等12个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发起成立保护联盟倡议。张小敏告诉记者,保护联盟通过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可以极大地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进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是周方复盘自己工作时的一把标尺。为此,他总结归纳了一张喀什法院援疆工作运行机制示意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一次援疆路,终生援疆情。“这是一次温暖而坚定的双向奔赴。”在周方眼里,这段援疆经历让自己回炉淬火,磨炼了意志,更深刻领悟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
同周方一样,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喀什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魏希贵也是主动报名要求援疆的。“济南中院政治部领导征求个人意见时,我觉得能够被选中参与援疆既是我的荣幸,也是一项挑战。只要我的审判理念、知识、专业能为受援法院法官带来一点有益的启发,我的人生和职业价值便能得到更好体现。”魏希贵说。
在受访的援疆干部中,很多人有着同样的想法。目前,援受两地法院选派干部挂职援助已经形成了“批次衔接、前后接力”的良性循环,助推新疆法院在审判执行、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其中,河北、河南法院连续两年选派援疆干部均在10人以上。吉林法院持续选派三年期干部人才援疆。上海、福建、广东、辽宁法院选派涉外、金融、知识产权等专业领域人才挂职,帮带培养新疆法院短缺人才。北京、上海、河南法院将人才智力援助拓展至乌鲁木齐铁路运输两级法院,实现了新疆14个地州市法院和铁路运输法院援助工作全覆盖。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9月下旬的喀什已经有北方晚秋的意味,但当正午强烈的紫外线穿透浅白的云层时,又让人恍然如至暖春。无论是气候还是自然环境,这里与内地绝大多数地区截然不同,游客却很容易找到熟悉的感觉,道路、住宅、医院、学校,目之可及的地方总能出现几个援建省市的名字,用以纪念那些旷日持久的建设与投入。
喀什中院党组给予援疆干部无微不至的照顾,让魏希贵很快适应了这里。周方对此深有同感,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天走进宿舍,发现洗漱台上赫然放着一管产地是广东中山的牙膏。
魏希贵的援疆工作是从2025年5月20日开始的。在济南中院,魏希贵曾长期从事民商事涉外案件的审判工作。如今的他转变了角色,成为一名管理者,分管的业务中增加了行政、国家赔偿、环境资源类案件。
“喀什法院让援疆干部任实职、担实责,我们更要以实干回报这份信任。”在魏希贵看来,来喀什工作不能用“援”字来概括。他用“交流学习”四个字作为自己援疆工作叙事的开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坚持对援疆干部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累计有238名援疆干部被任命为受援法院领导。新疆高院将继续努力为援疆干部搭建施展拳脚的广阔平台。”新疆高院政治部法官管理处副处长苏昊表示。
从开始的不熟悉到现在的完全被信任,魏希贵敏锐捕捉到喀什中院干警对他态度的变化。现在,法官不仅主动找他讨论案件,还在他的建议下养成了总结提炼工作要点的习惯。同时,喀什中院法官的审判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庭审与判决更仔细、更认真。
2024年3月26日,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援疆干部向翔作为广东法院首批5名援疆干部之一,曾任职喀什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随着工作深入,他逐渐感受到喀什在法治建设上的挑战。“这里和深圳不太一样。”时任喀什市法院党组副书记、院长托合提·麦麦提握住他的手感叹道。
建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法庭意义特殊,没有经验可复制,这也是向翔工作最大的难点。他将深圳先进经验与喀什地区实际相结合,执笔起草了《喀什两级法院服务保障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工作指南》,推动喀什法院建立“域外法查明直通车”,链接8家院校机构,培训11名涉外法官,同时,推动设立喀什市法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人民法庭,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司法服务与保障。借鉴上海法院经验,喀什中院牵头成立了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法治专家智库,为喀什法院涉外和知识产权审判增加了底气。
司法援疆,重在精准、贵在长效。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及湖南、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法院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湘吐法院大讲堂”“闽法问道”“互访+云课堂”,以及选派专家讲师团、签订援助协议等方式,培训新疆法院干警540余批2.22万余人次。北京法院为受援法院提供独立研发的“查控管家”“物管云中心”等信息化软件。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2024年6月,新疆高院审监庭法官助理阿尔达克·别肯带着憧憬与忐忑,开启了在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为期6个月的跟班学习生活。其间,他多次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参加主题党日活动。每一次活动都令他印象深刻:“在红色教育基地的每一次驻足,都让我更加确信司法信仰必须牢牢扎根在司法为民的实践中。”
在协助法官办案间隙,阿尔达克·别肯喜欢旁听案件的调解工作。在细致调查后,法官总能提出合法且有人情味的调解方案。从庭前准备、调解工作,到独立处理其他辅助事务,他如同海绵般不断吸收新知识。这段经历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延续”与“造血”工作计划早已被列入援疆工作中。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各地法院共接收106批369人跟班学习、190批686人参加短期培训。尤其是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河南等10个省、直辖市法院共接收了83名新疆法院干警跟班学习,创历史新高。
“且向春山徐徐行,日拱一卒亦心安。”新疆高院赔偿办主任黄睿用这句话总结她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借调经历。2022年年底,她前往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开启为期两年的借调工作。黄睿此前未接触过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类案件。专业的法条、晦涩的技术方案,以及不断增长的新收案件数量令她焦虑难安。从学习基础概念,到摸索概念与案件事实的对应关系,再到学习典型案例的论证逻辑……她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深认知。“初期,我常以为看懂了技术方案,写文书时才发现并没有。一遍看不懂就看10遍,一稿文书写不好就写10稿。”回顾过往,她笑着说。
在借调期满、返回新疆的前几日,黄睿得知自己被评为“2024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办案标兵”。想起两年前窘迫无措的自己,她说:“很想抱抱过去的自己,告诉她,别担心,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未来,我将把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所学、所思、所悟融入工作实际,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成为永远年轻的法律人。”黄睿笃定地表示。
天山南北,胡杨挺立。在周方的每月援疆工作总结中,“胡杨精神”被反复提及。他告诉记者,胡杨有着“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传说,其坚毅的生命力折服世人。如果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胡杨精神”的内核,那么扎根边疆、甘于奉献则是援疆干部最鲜明的实践表达。山河虽远,法治同行,这场心向天山的双向奔赴,终将汇聚成助力边疆繁荣与稳定的磅礴力量。
本期封面及目录
![]()
![]()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6期
编辑/孙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