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子女全都退休在家,90岁老父却住进养老院,母亲遗嘱揭露真相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养老院的入住手续已经全部办妥了,明天就可以搬过去住了。”

“我不去!我身体还硬朗得很!”

“您一个人在家我们实在不放心,而且我们都退休了,也得有自己的生活空间。”

“6个孩子,就没有一个愿意照顾我的吗?”

客厅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安静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3天后,就在老人刚住进养老院没多久,子女们在整理老房子时,意外发现了母亲留下的遗物。

大儿子陈志勇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01

90岁的陈德明坐在客厅的老木椅上,手里端着一杯热茶,目光有些空洞地望向窗外。

这间老房子他住了将近三十五年,房子里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一家人的记忆。

两年前,老伴李秀珍去世后,这个家变得异常冷清。

陈德明有六个子女,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年龄都在53到63岁之间,全都已经退休在家。

按理说,这个年纪的子女们应该有时间也有精力来照顾年迈的父亲。

大儿子陈志勇,61岁,以前是市里的一名公务员,退休金颇为可观,在市中心有一套宽敞的三居室。

二儿子陈志刚,58岁,做了一辈子机械工程师,退休后每个月也能领到五千多的退休金。

三儿子陈志恒,53岁,是几个孩子中最年轻的,从一家私企退休,经济条件在兄弟姐妹中算是最好的。

三个女儿的情况也不差。

大女儿陈丽娜,63岁,以前是幼儿园老师,退休后一直在家帮忙带孙子。

二女儿陈丽蓉,60岁,曾在社区医院做过护士,对照顾老人颇有经验。

小女儿陈丽雯,55岁,在一家商场做了多年营业员,退休后生活也轻松了不少。

六个子女,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房子,个个都有稳定的退休金,照顾一个老人似乎不该是什么难事。

可现实却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陈德明的身体还算硬朗,虽然已经90岁了,但日常生活的琐事他还能自己应付。

买菜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些事情他都能慢慢完成。

只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腿脚变得越来越不灵活,上楼时会有些气喘,晚上偶尔也会失眠。

对老人来说,最难熬的不是身体上的不适,而是内心的孤独。

每天晚上,陈德明都会坐在客厅里看电视,有时候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醒来时,电视还在播放,房间里却只有他一个人。

他总会想起老伴还在世时的日子,两个人一起看电视,聊些家常,回忆过去的温馨时光。

子女们也不是完全不管他,每周总有一两个会来看看,带点水果或者保健品。

但这种探望更像是走过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很少有人会在家里待上超过一个小时。

“爸,您的身体最近怎么样?”

“还行,就是腿有时候不太舒服。”

“那您得多注意保暖,我给您买了点药膏。”

“药放哪儿我老是记不住。”

“我写张纸条贴在冰箱上提醒您。”

这样的对话几乎每次探望都会重复,子女们关心老人的身体,却很少在意他的内心。

陈德明心里其实很矛盾。

他既希望子女们能多陪陪他,又不想给他们添麻烦。

毕竟,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子女们对他的态度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02

这一切的转变,源于一次意外的摔倒。

那是四个月前的一个阴雨天,陈德明在浴室洗澡时,不小心滑了一跤,重重摔在地上。

当时他感觉腰部一阵刺痛,想爬起来却完全使不上力。

他在浴室地上躺了快两个小时,大声呼救却无人听见。

最后,还是楼下的邻居听到了动静,找来开锁师傅把门打开。

邻居赶紧拨打了120,同时通知了陈德明的子女们。

救护车到的时候,只有二女儿陈丽蓉赶到了现场。

“爸,您怎么这么不小心啊!”陈丽蓉一边帮父亲整理衣服,一边忍不住埋怨。

“我也不是故意的。”陈德明有气无力地说。

在医院里,医生检查后说只是软组织挫伤,没有大碍,但需要卧床休息几天。

医生还提醒,老人年纪大了,独自在家确实有安全隐患。

“建议你们子女轮流照顾,或者考虑请个保姆。”医生说道。

陈丽蓉当时点头应下,但心里已经开始盘算其他办法。

回到家后,陈德明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

这段时间里,六个子女的表现让他彻底看清了现实。

大儿子陈志勇只来了一次,待了不到十五分钟就走了。

“爸,我家老伴最近身体也不好,需要人照顾,您先好好休息,有事给我打电话。”

二儿子陈志刚压根没来,只打了个电话。

“爸,我最近肩膀疼得厉害,医生让我尽量少出门,您好好养着,我过几天再来看您。”

三儿子陈志恒虽然来了,却一脸不耐烦。

“爸,您以后洗澡可得小心点,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着能轻松点,还要为这些事操心。”

三个女儿的态度也差不多。

大女儿陈丽娜说:“爸,我现在每天忙着带孙子,实在是抽不出时间。”

二女儿陈丽蓉虽然是护士出身,也找了理由推脱:“爸,我刚退休,正打算跟朋友出去散散心,机票都订好了。”

小女儿陈丽雯心软一些,但也没实际行动:“爸,要不您搬到我家住几天?”

陈德明听着子女们的话,心里五味杂陈。

他明白,子女们都有自己的难处,但他也有自己的需求。

那一星期,他几乎是靠邻居的帮忙才撑过来的。

楼下的王大妈每天都会来看看,送点粥或面条。

隔壁的刘大爷也会过来陪他聊聊天,解解闷。

陈德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委屈。

他辛辛苦苦养大了六个孩子,如今老了需要照顾时,却觉得自己成了他们的负担。

更让他难过的是,子女们推脱责任时,语气越来越不客气。

“爸,您也得理解我们,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轻松点,还要操心您的这些事。”

“现在的年轻人忙工作,我们还得帮忙带孙子。”

“要不您考虑去养老院吧,那里有专业护理,比我们在家照顾强多了。”

第一次听到“养老院”这个词时,陈德明心里一震。

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被子女们送到养老院。

03

养老院的提议最早是小女儿陈丽雯提出来的。

那是陈德明摔倒后的第三个月,六个子女难得聚在一起,表面上是探望父亲,实际上是开了个家庭会议。

陈德明坐在客厅角落,静静听着子女们的讨论。



“爸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一个人在家真的太不安全了。”陈丽雯率先开口。

“我们得想想一个长远的办法。”

“什么办法?”陈志勇问道。

“我去了解了几家养老院,环境挺好的,护理也很专业。”陈丽雯说。

“比我们在家照顾要强不少。”

陈志刚立刻表示赞同:“我觉得丽雯说得有道理,我们虽然退休了,但都有自己的事要忙。”

“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

“养老院的费用贵不贵?”陈志恒问。

“我问过了,比较好的养老院一个月大概四千多块。”陈丽雯回答。

“我们六个人分摊,每人每月也就七八百,负担得起。”

陈丽娜犹豫了一下:“爸会同意吗?”

陈丽蓉说:“爸也得为我们想想,我们都不年轻了,身体也不比以前,天天往这儿跑也吃不消。”

陈丽雯小声说:“要不我们轮流照顾爸?”

“轮流照顾?”陈志勇摇摇头。

“你想得太简单了,爸现在还能自理,以后要是生活不能自理了怎么办?”

“我们谁有那个精力天天伺候?”

“而且,”陈丽雯补充道,“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我老公最近血糖高,需要人盯着。”

“丽娜忙着带孙子,丽蓉要带孙女,志刚的老伴身体也不好。”

陈志恒点头:“对,我们都不容易,爸得体谅我们的难处。”

陈德明听着这些话,心里越来越冷。

他们在讨论他的未来,却没一个人问过他的想法。

在他们眼里,照顾他成了一种负担,送他去养老院反而成了解脱。

“爸,您觉得怎么样?”陈丽雯最后问。

陈德明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我不想去养老院。”

“爸,您别这么固执。”陈志勇说。

“我们也是为了您好,养老院有医生有护士,设备齐全,您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他们能及时处理。”

“我身体还好。”陈德明说。

“现在是好,”陈丽雯说,“可谁能保证以后呢?”

“我们也会经常去看您的。”

“就是,爸,您得为我们考虑考虑。”陈丽蓉说。

“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着能轻松点,结果还得操心您的安全。”

陈德明看着子女们的表情,心里明白了。

他们已经决定了,只是在通知他。

“我再想想。”陈德明最后说。

子女们互相对视,显然对这个回答不太满意。

陈志恒说:“爸,这事没什么好想的,您一个人在家我们不放心。”

“养老院的环境您去看看,真的挺好。”

“我说了,我再想想。”陈德明的语气重了些。

客厅里安静下来。

最后,陈丽雯打破沉默:“爸,您慢慢考虑,我们不着急。”

但陈德明知道,他们其实很急。

04

接下来的一个月,子女们开始轮番上阵劝说。

他们不再一起劝,而是单独来做陈德明的思想工作。

陈志勇第一个来,带了些养老院的宣传资料。

“爸,您看看这些照片,环境多好,有花园,有活动室,还有专门的医务室。”

陈德明翻着精美的宣传册,心里却一阵酸楚。

“爸,您想想,您一个人在家,万一再摔一跤怎么办?”

“上次要不是邻居发现得早,后果都不敢想。”

“邻居比你们还关心我。”陈德明小声嘀咕。

“爸,您这话就不对了。”陈志勇有些不高兴。

“我们不关心您吗?我们是为了您的安全。”

“为了我的安全,还是为了你们轻松?”陈德明问。

陈志勇被问得有些尴尬:“爸,您怎么能这么想?我们是您的孩子,还能害您不成?”

“我没说你们害我。”陈德明说,“我只是不想离开这个家。”

“爸,家还是这个家,房子还是这个房子。”

“您去养老院住段时间,想回来随时可以。”

陈德明知道,这只是哄他的话。

一旦进了养老院,哪还有回来的可能?

陈志勇走后,陈丽雯又来了。

她从经济角度劝说:“爸,您知道现在请保姆多贵?一个月得四五千,还不包吃住。”

“而且保姆也不好找,很多都不专业。”

“我不需要保姆。”陈德明说。

“爸,您现在不需要,不代表以后不需要。”陈丽雯说。

“您都90岁了,身体机能肯定会越来越差。”

“到时候光保姆还不够,还得请护工,费用比养老院贵多了。”

陈德明没接话。

陈丽雯继续说:“我们六个人分摊养老院的费用,每人每月也就七八百,压力不大。”

“但请保姆的钱,就得我们自己掏了。”

陈德明终于明白了,子女们不是担心他的安全,而是嫌费用麻烦。

“钱的事你们不用操心。”陈德明说。

“爸,您这话说得轻松。”陈丽雯说。

“我们都退休了,收入有限,您的退休金才两千多,哪够请保姆?”

陈德明的退休金确实不多,每月只有两千多块。

但他还有些积蓄。

老伴去世后,他把房产证、存折这些东西都收好了,没告诉子女们。

“爸,您得为我们想想。”陈丽雯说,“我们的经济压力也不小。”

陈德明看着女儿,感到一阵心寒。

在他眼里,父亲已经成了经济负担。

陈丽雯走后,其他子女也陆续来了。

他们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养老院比家里好。

陈丽蓉说:“爸,我是护士出身,您相信我,养老院的护理比家里专业多了。”

陈丽娜说:“爸,您去养老院我们也能常去看您,那里还有其他老人,您不会孤单。”

陈志刚说:“爸,别固执了,现在很多老人都住养老院,没什么丢人的。”

陈志恒说:“爸,您就当去体验一下生活,不习惯我们再想办法。”

陈丽雯是最后一个来的,态度温和些。

“爸,其实我也不想让您去养老院。”她低声说。

“但哥哥姐姐们都这么决定,我一个人反对也没用。”

“你们都商量好了?”陈德明问。

“也不是商量好了。”陈丽雯有些为难。

“就是觉得这样对大家都好。”

“对你们好,对我不好。”陈德明说。

“爸,您别这么说。”陈丽雯眼眶红了。

“我们也是没办法,大家都有自己的难处。”

陈德明看着小女儿,心里有些温暖。

至少还有一个人能理解他。

但他也知道,她一个人的反对改变不了什么。

05

最终的决定在一个周六晚上定了下来。

六个子女再次聚在陈德明家里。

这次他们的态度比上次更坚决。

“爸,我们已经选好了养老院,手续也差不多办好了。”陈志勇说。

“就想最后听听您的意见。”

陈德明知道,这不是征求意见,而是最后通牒。

“我不去。”陈德明说。

“爸,您别任性了。”陈丽雯说,“我们也是为了您好。”

“为了我好,就是让我离开家?”陈德明问。

“爸,您这话什么意思?”陈志刚有些不耐烦。

“家还是您的家,您只是去养老院住段时间。”

“住段时间?”陈德明苦笑。

“我活了90年,还不知道‘住段时间’是什么意思?”

子女们面面相觑。

陈志恒说:“爸,您要真不愿意,我们也不能强迫您。”

“但我们也不能天天担心您的安全。”

“那就别担心。”陈德明说。

“怎么能不担心?”陈丽蓉说,“万一您出点什么事,我们怎么办?”

“那是我的命,跟你们没关系。”陈德明说。

“爸,您怎么能这么说?”陈丽娜有些生气。

“我们是您的孩子,您出事我们能不负责吗?”

“你们现在就在推卸责任。”陈德明说。

客厅里的气氛变得紧张。

陈丽雯试图缓和:“爸,哥哥姐姐们也是关心您。”

“关心我?”陈德明摇摇头。

“真关心我,就不会把我送去养老院。”

陈志勇终于忍不住:“爸,您到底想怎么样?”

“我们都退休了,本来想清闲点,结果还得为您的事操心。”

“您就不能体谅我们一下吗?”

“体谅你们?”陈德明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养你们这么多年,现在老了需要你们照顾,你们却让我体谅你们?”

“爸,您这话就不对了。”陈丽雯说。

“我们不是不照顾您,是觉得专业护理比我们强。”

“专业护理?”陈德明站了起来。

“我要的不是专业护理,我要的是家人的陪伴。”

“爸,您先坐下。”陈丽雯赶紧扶住他。

陈德明坐下后,长叹一口气。

“你们都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他说。

“我也老了,说话不管用了。”

子女们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陈德明缓缓说:“既然你们都觉得养老院好,那我就去吧。”

子女们愣住了。

他们没想到父亲会突然同意。

“爸,您想清楚了?”陈志勇问。

“想清楚了。”陈德明说,“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

“爸,您这么说我们心里也不好受。”陈丽雯眼圈红了。

“没什么不好受的。”陈德明说,“这是最好的选择。”

子女们心里五味杂陈。

他们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却没有一丝高兴。

“爸,我们会常去看您的。”陈丽娜说。

“不用。”陈德明说,“你们都有自己的事要忙。”

“爸,您别这么说。”陈志刚说,“我们怎么可能不去看您?”

陈德明没再说话。

他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仿佛一瞬间老了十岁。

子女们坐了一会儿,陆续离开。

只有陈丽雯留到最后。

“爸,您恨我们吗?”她问。

陈德明睁开眼,看了看小女儿。

“我不恨你们。”他说,“你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爸,对不起。”陈丽雯哭了。

“别哭了。”陈德明说,“这不是你一个人的错。”

陈丽雯走后,陈德明独自坐在客厅里。

房间里安静极了,只有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

他看着墙上的全家福,那是八年前拍的,那时老伴还在,子女们也还年轻。

那时候,他们还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现在,一切都变了。

06

搬进养老院那天,天空阴沉沉的,下着小雨。

陈德明收拾了两个行李箱,装了些衣服和日常用品。

六个子女都来了,但没一个人主动帮他拿行李。

陈德明拖着箱子,步履缓慢地走出这个住了三十五年的家。

楼下的王大妈站在那儿,眼眶红红的。

“陈大爷,您真要走了?”王大妈问。

“是啊,要走了。”陈德明说。

“您多保重啊。”王大妈说。

“谢谢你这些年的照顾。”陈德明说。

王大妈看了眼他的子女们,摇摇头,没说什么。

养老院的接送车已经在楼下等着。

陈德明上车前,回头看了一眼老楼。

这里有他半生的回忆。

车子启动后,陈德明透过后视镜,看见子女们站在楼下。

他们的表情复杂,有解脱,也有愧疚。

但没人追上来。

养老院的环境确实不错,干净明亮,设施齐全。

护工很热情,帮陈德明安顿好行李,还介绍了基本情况。

“陈大爷,您的房间在三楼,有什么需要随时叫我们。”护工小李说。

“谢谢。”陈德明说。

“您的子女真孝顺,一下子来了六个人。”小李说。

陈德明苦笑了一下,没说话。

房间里很安静,摆着床、桌子、椅子,还有一台小电视。

陈德明坐在床边,望向窗外的景色。

这里确实比家里安全,也更舒适。

但这里不是家。

晚上,护工送来了晚饭。

“陈大爷,今天的饭菜不错,有红烧鱼和蔬菜汤。”小李说。

“谢谢。”陈德明说。

“您慢用,有需要随时叫我。”小李说。

陈德明一个人吃着饭,脑海里浮现出家里吃饭的场景。

虽然子女们很少回来,但家里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影子。

现在,他离开了家,也离开了那些记忆。

第二天,陈丽雯来看他。

“爸,您住得还习惯吗?”她问。

“还行。”陈德明说。

“这里环境真不错,比家里舒服多了。”陈丽雯说。

陈德明没回答。

“爸,您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们打电话。”陈丽雯说。

“嗯。”陈德明应了一声。

陈丽雯坐了一会儿就走了。

她离开时,陈德明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泛起复杂的情绪。

他知道,从今以后,他和子女们的关系彻底变了。

他不再是需要照顾的父亲,而是被安置在养老院的老人。

子女们也不再是承担责任的孩子,而是按月缴费的“客户”。

这种关系,冷冰冰的,没有温度。

但陈德明也明白,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至少,大家都能相安无事。

07

第三天,陈德明开始适应养老院的生活。

这里的老人不少,有的爱聊天,有的很沉默。

陈德明属于后者。

他不爱跟人聊天,更多时候喜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或在院子里散步。

护工们很专业,也很关心他的身体状况。

但陈德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他想了很久,才明白,缺少的是家的感觉。

这里虽然安全舒适,但终究不是家。

就在他住进养老院的第三天,六个子女回到老房子整理父亲的物品。

“爸走得太急,很多东西都没收拾。”陈志勇说。

“咱们分工整理吧,重要的留着,其他的该扔就扔。”陈丽雯说。

子女们开始在房间里翻找。

陈丽蓉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在衣柜深处发现一个旧铁盒。

盒子挺沉,里面似乎装着什么。

“这是什么?”陈丽蓉喊道。

其他子女围了过来。

陈志勇打开盒子,里面有些老照片和一份牛皮纸包着的文件。

“这是什么?”陈丽娜问。

陈志勇拆开牛皮纸,里面是一份手写的文件。

上面写着:遗嘱。

落款是李秀珍,日期是两年前,老太太去世前一个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