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刘爱生
近日,国内某高校著名教授因为一则帖子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帖显示,该教授41年间共发表1226篇论文,平均每年29.9篇,并称其已是全球产量最高的文科学者。对此,该教授则发帖回应,他并非发文最多者。有人做过统计,2024年(数据统计截止到10月)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即C刊)来源期刊发文最多的学者中,该教授仅排第四。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另类的“仇富”情绪——对那些在学术道路上步履维艰,甚至连“喝粥”机会都没有的学者们的无奈与反思。
学术高产的辉煌与挑战
曾经,谈及著名学者,我们总是倾向于用“高山仰止”“虚怀若谷”“德高望重”等崇高、温暖的字眼加以形容。这种美好往往源于今人对过去的学术大师们的尊敬与喜爱。而当下,国内著名学者往往拥有国家级“帽子”,可谓是学界大师级的人物。然而,不见广大普通学者“从游”,这些著名学者反而成为普通学者鞭挞的对象,甚至被一些人痛批为“学阀”。
按道理讲,在某些领域成名的学者往往已“著作等身”“功成名就”,完全不需要通过大量发表论文来证明自己的才华与学识。他们理应减少发文量,转而做一些更具原创性、更具挑战性的课题。对此,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徐开彬就曾呼吁:国内的知名学者要做减法,尽量少发论文,尽量只做别人做不了的研究。只有知名学者带头少发论文,国内学术界才会真正由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
既然如此,著名学者为何还乐此不疲地发表论文?答案只能留给当事人回答。但这一现象的存在,恰恰说明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整体上还处于拼数量的粗放式阶段,离真正的“破五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破五唯”政策,但由于长期以来,“五唯”现象在学术界和社会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认知模式,导致无论是学者个人还是高校都难以打破路径依赖。
事实上,不少高校虽然表面上赞成“破五唯”,但表里不一。而高产学者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压力。长时间的熬夜、紧张的日程安排、不断涌来的研究任务……这一切,都考验着他的身心极限,推动着他们必须不断地往前走。
学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愈演愈烈
在学术界这片看似公平的竞技场上,资源的分配却远非均等。对于那些没有显赫背景、缺乏充足研究资金的学者来说,发表一篇高质量的论文都可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连“喝粥”——即获得最基本的研究资源和机会——都变得遥不可及。
这些学者,往往身处基层或偏远地区,面临着信息闭塞、资金匮乏、设备落后等多重困境。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推广,而被埋没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学者,能够轻松获得国内外顶级期刊的发表机会,从而在学术界站稳脚跟。
以C刊为例,其发文量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102163篇),此后不断走低。至2023年,C刊发文量降为69141篇,降幅超过30%。同时,国内人文社科学者的数量有了大幅增长。据统计,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从2010年的134.31万增至2023年的207.49万;全国高校研究生总数从2010年的153.84万增至2023年的388.29万。
一边是越来越少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版面,一边是日益增多的人文社科学者,“僧多粥少”由此产生,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很显然,著名学者是不缺“粥”的。许多C刊为了提高文章引用和转载比例,倾向于刊发著名学者的文章,甚至花重金向这些学者约稿、组稿。某C刊主编曾对外透露,其刊发的文章中90%为专家约稿。这意味着大量普通学者,尤其是初出茅庐的博士生、年轻教师只能“瓜分”余下不多的C刊版面。
就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甚至连“喝粥”的机会都没有。这是因为国内一些核心期刊表示,不刊发研究生为一作的论文或普通二本院校作者的论文。这导致普通学者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负担与发表压力,使他们不能在学界站稳脚根并崭露头角。
另类“仇富”情绪的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另类的“仇富”情绪在学术界悄然滋生。这里的“仇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财富的嫉妒与仇恨,而是对那些拥有丰富学术资源、能够轻松发表论文的学者的羡慕与不满。这种情绪,源于对学术资源分配不公的深刻感知,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愤怒。
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为什么同样是做研究,有些人能够轻松获得资助和发表机会,而有些人却连最基本的资源都难以保障?这种质疑,不仅指向了学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也触及了学术界内部权力结构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
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学术界的分化与对立:以著名学者为代表的学术群体拥有学术话语权,占有大量稀缺资源,并且享有极高的薪酬待遇;与此同时,更多的普通学者则处于学术底层,在学界苦苦挣扎,难有出头之日。在这种矛盾下,处于学术底层的普通学者,往往痛恨那些成名成家的学术“大咖”,尤其是在自己历尽千辛万苦一年都发不了一篇C刊,但知名学者一个人一年就可以发几十篇C刊论文的情况下。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仇富心理”?
行文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学术界何以分化至此?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界的对立?学术阶层的分化对立,对于人文社科的发展到底有何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重建学术共同体?
呼唤公平与正义
其实,面对这种另类的“仇富”情绪,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个人的嫉妒与狭隘。相反,它反映了学术界内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对于公平与正义的深切呼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
首先,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基层和偏远地区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其次,学术界内部应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评审机制,确保每一篇有价值的论文都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学术诚信的监管,防止学术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
学术界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学者的辛勤付出与贡献。然而,只有当资源分配更加公平、机会更加均等时,每一位学者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与价值。让我们携手努力,共筑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学术世界,让每一位学者都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自由翱翔,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迎接每一个学术成果的诞生,共同见证学术界的辉煌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