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握手合照”在朋友圈里悄悄流传,照片上是某教育中介负责人与香港孔圣堂中学校长热情握手,背景写着“中港清北双培计划”,宣传语更是狂飙:
来香港读三个月就能拿学籍、毕业证书,还能走“白名单”直通清华北大。
![]()
来源:HK01
看起来像是一条通往名校的“捷径”,还贴着香港中学的正规标签。
对很多内地家长来说,这种说法确实具有极强吸引力,既有香港学籍,又有内地顶尖大学做目标,谁不心动?
然而,真相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条所谓的“通关秘籍”,其实只是中介自导自演的宣传剧本。
这些中介还公开挂出了校长的合照、投影背景图、甚至前教育局局长的讲座合影...
![]()
来源:HK01
但纸包不住火。媒体调查发现,所谓的“清北白名单”根本不存在。
清华北大的保送制度历来严格,通常只针对学科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成员或指定外语学校推荐学生,全国范围内也不过十几所学校有这个资格。宣传中提到的江门学校并不在其列。
被利用的香港校长也很无奈。
他坦言:合照是在正常参访过程中拍的,结果没几天,就被拿去做宣传材料了。
他甚至没看清中介的“计划书”,当场就觉得不妥,更不可能提供30个学籍名额。最终只有两位学生通过插班考试才入学,但和宣传中“包学籍”“直接毕业”毫无关系。
香港孔圣堂中学发布官方消息,否认与任何中介有招生合作。
![]()
来源:HK01
这些乱象背后,其实是“教育焦虑”与“信息差”的夹缝滋生出来的灰色市场。
内地家长们想要抓住香港教育的机遇,而一些中介则精心包装、虚构合作、利用照片制造信任感,收割不明真相的家庭。
但这并不意味着香港不欢迎非本地学生,恰恰相反,香港社会已有团体正计划认真、系统地推动基础教育的“产业化”。
![]()
来源:HK01
香港经民联刚刚发布《香港基础教育产业化研究报告》,建议将教育产业化从大学层面下沉至中小学,明确提出可以让内地学生自费入读香港中小学,并允许家长一同陪读,为非本地学生提供一条龙服务。
这份建议书还提到,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已经被全球600多所大学认可,香港可以借这个优势,把教育打造成新兴产业。不仅缓解本地出生人口下降、学校招生难的问题,还能吸纳境外人才、推动经济活力。
![]()
来源:点新闻
实际上,让孩子来香港接受教育,不是一个三个月、五个月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规划。
那些动不动就“保送”“学籍轻松到手”的说法,多半就是营销术语。
教育,不该也不能被包装成快消品。
当然,家长对香港教育感兴趣也完全合理。
毕竟香港拥有中英双语环境,教育制度国际化,距离内地又近,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留学备选。
但正因为如此,更应该警惕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承诺。合规、有资质的教育项目,从来不靠花哨宣传,而靠制度和结果说话。
![]()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教育局也已经出手,对假借港校名义招生的行为展开调查,并呼吁所有学校如遇类似情况应及时举报,避免被中介“拉下水”。相关学校也已发声明澄清合作关系,避免造成更大误会。
真正的国际教育枢纽,不靠炒作,更不靠走偏门。
如果香港未来真要开放更多名额、推出更多吸纳机制,那一定也会有对应的监管和门槛。
在那之前,作为家长、作为学生,更应该提升信息判断力,不轻信任何“短平快”的升学路径。看清楚路径背后的逻辑和规则,远比听一个中介的故事更有价值。
愿我们都能不被“包装的梦想”迷了眼,守住真正值得信任的教育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