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险峰长青新能源投资人骆潇濛
来源 |险峰长青
很久没聊氢能了,最近两个月走马观花调研了十几家上下游企业,也看到了一些新变化,基于习惯复盘一下。
坦白讲,2025年对于氢能投资人并不友好:大洋彼岸大美丽法案出台,清洁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投资风险,导致美国70%规划中的绿氢项目被搁置;俄乌战争也来到了第三个年头,很多原本用于氢能转型的资金都被欧盟拿去补贴了化石能源,特别是1月份俄乌天然气运输协议终止后,欧洲电价飞涨,再加上极端高温,老百姓空调都开不起了,更别提电解水制氢。
国内这边,最近经济情况也不是太好,财政补贴退坡,新疆和内蒙的一些项目,补贴相比去年减少了30%-50%,五大氢能上市公司全部亏损,前段时间刘科院长的视频刷屏,氢能路线再次被公众质疑。
首先必须承认,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这几年氢能之所以一直没有爆发,还是源于氢能的生产成本和储运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工业利润已经卷到比刀片还薄,能承受高价绿氢的场景非常少,没有需求就没法带动产业基建提升,价格下不来就没法上量,没有量就更没法带动基建投资。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好多年,最后总会回到“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但正如毛主席说过的,“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到现场实地调查,调查清楚了,问题自然就有解决办法”,这次走了一圈下来,让我没想到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竟然有氢能企业是盈利的,而且利润还相当不错。
第一个小闭环:氢能重卡
![]()
险峰2022年投了一家公司叫「氢科未来」,主要产品是氢气液驱压缩机,这是氢能加氢站的核心设备之一。今年我去厂里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连续40多天没放假了,两倍加班工资连轴转,订单多到根本生产不完,毛利也非常可观。
究其原因,当然首先是企业自身技术过硬,产品几乎没有替代性,但上游爆发意味着下游一定有东西在起量,不然逻辑上无法解释。
数据上看,过去一年全国氢能车保有量只增长了8%,既然总数没怎么涨,增量只可能来自细分领域,了解后得知,原来是今年氢能重卡开始爆单了。
首先得益于车价下降。按照2025年最新政策,氢能重卡可以同时享受国家、地方、企业三级补贴,以前一辆49吨的重卡要卖到150万,现在国补可以给到最高40%的购置补贴,意味着一辆氢能重卡可领到约50万元的国家补贴。
以成都地区为例,国补后100万左右的车价,加上省补28万+市补28万(各地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在20-50万这个量级),用户实际只需要支付40多万,跟买一辆LNG重卡持平;在个别补贴力度更大的地区,氢能重卡甚至能做到20万以下,相比燃油和纯电就有了非常大的竞争力。
其次是高速过路费全免。对货运行业来说,高速费一直是一笔不小开销,通常占到运营成本的20%-30%,减免后这部分成本就完全成了利润。以山东省为例,假设一辆重卡年行驶里程21万公里(日均600公里),按山东高速费标准2.138元/公里计算,一年光高速费就可以节省45万,在实际中可能还远远不止这个数。
比如成都到达州大约400公里,因为氢能车免费,现在两边的高速口已经形成了专门的业态:氢能车开出收费站把挂斗卸下,换上回程货又马上出发,以前一辆车一天能跑一个来回,现在可以跑三趟,对应利润也是成倍增长。
第三是局部价格开始有了比较优势。尽管电解水制氢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但在北方一些工业副产氢比较丰富的地区,氢气的生产成本几乎为零。比如河北山西一些钢铁企业,焦炉炼钢的副产氢成本可以做到10块钱以下。
虽然储运的成本依然很高,但好在氢能重卡的使用场景也是固定线路为主,比如某些封闭的港区园区,或者高速公路的点对点干线运输,很多企业会通过罐车把副产氢运到固定的加氢站或撬装站,枪口价可以做到25元,甚至20元以下,算下来要比柴油车便宜50%。
总之各种因素的叠加之下,今年氢能重卡开始集中爆单。现在示范区内搞货运的小老板,谁手上如果没有氢能车,就意味着很难竞争过别人。
前几天我走访了「氢科未来」在河北的一家客户,他们的园区有500辆重卡,之前因为政策原因,国家强制推广新能源,这500辆车里几乎没有油车,其中一小部分是氢能,大部分都是锂电,但他们明年准备全部换成氢能,因为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氢能的加注要更方便快捷,纯电充电要等很长时间。
这种替换需求就是一个典型模型。在一个园区500辆重卡的场景下,至少需要配套16台加氢机,对应16套压缩机,以每套压缩机200万元计算,改造需求就在3500万元左右。但对业主方来说,这些成本可能几年就可以收回,两边都是双赢的。
更重要的是,国家其实并没花多少钱。按照官方的统计口径,2021-2023年间,中央财政对于五大示范城市群累计奖励资金只发放了51.1亿元,到最后一年还剩了45%的资金(约42.4亿元)没发出去,相比当年对锂电的支持,可谓“九牛一毛”。但即使在这么少的补贴下,重卡这样的细分领域还跑出了小闭环,这主要是市场自发形成了新的需求。
所以,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与投资人的体感不同,企业并不认为是今年氢能热度下降了,而是指标用完了。不止一位创始人告诉我,2025年是氢能示范应用城市群政策的最后一年,如果下一批氢能重卡的指标放出来,瞬间就会被市场消化掉。
鉴于2025年底示范城市群要完成商业化闭环考核,新一轮氢能示范区指导规范至少要等到今年年底或者2026年初才能出台,至于下一批氢能指标会放多少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近期一些政策导向可以“管中窥豹”:
比如2025年3月,国家批准新疆哈密等多地加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要求各示范城市群在2025年末构建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广闭环;9月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也发布了《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到要推动中远途-中重型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化应用,有序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
从这个角度看,对于氢能重卡的未来,我们也不妨可以多一些期待。
第二个小闭环:氢能两轮车![]()
今年另一个趋势是两轮车开始取代四轮车,成为了氢能交通应用的新突破口。
2025年上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出货同比下降了46.8%,但与之对应的是小型氢燃料电池表现亮眼,特别是两轮车应用场景不断被开发,在城市出行、旅游景区中被批量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年3-7月,全国新投放的氢能两轮车数量已经超过1万辆,单次投放数量平均都在百台级别。
各地政府也明显加大了对氢能两轮车的支持力度:比如佛山南海区明确要求到2030年累计投放氢能两轮车4万辆,并写入了当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支撑工作方案》;广西、四川等地亦出台专项政策,要求在景区、工业园区等场景试点推广氢能两轮车,同时对出口企业给予物流补贴。
![]()
2025年3-7月,全国新增氢能两轮车已超过1万辆
(资料来源:公开报道,险峰K2VC整理)
这其中最为“激进”的还是四川成都,2025年发布的《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工作方案》明确将氢能列为重点发展方向,成都被定位为 “氢走廊” 核心城市,享受土地、税收、研发补贴等政策红利,2024年全市氢能全产业链产值为150亿元,预计2025 年增长20%以上,其中以两轮车的贡献最为突出。
险峰投的另一家企业「氢启能源」,23年才刚刚成立,方向是固态储氢,前几天和创始人沟通下来,得知他们在成都的总装产线已经完成了扩产,预计今年交付的固态氢储能装置会突破1万套,这对一家成立两年的公司来说还挺夸张的,他们固态储氢眼前focus的主要场景就是氢能两轮车。
技术上看,氢能两轮车的风冷/液冷燃料电池 + 固态储氢瓶组合,系统复杂度远低于四轮车,基础设施的配套也比四轮车简单,产业链的国产化率高,单车购置和使用成本下降也更快;更为关键的是,氢能两轮车可以套用已经很成熟的共享电单车模式,基本不需要政府持续补贴,就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盈利模式。
去年开始,「氢启能源」的下游合作商在成都地区投放了第一批氢能两轮车,今年7月份我去调研的时候,也看到了他们的实时数据,出于商业保密不能说的太细,但从真实的运营数据来看,单车单次平均骑行时长为12分钟,骑行距离2.2km,平均订单收入2.9元,消耗氢能为2.2g,即使按40元/kg的价格计算,对应的能源成本也只有8分多钱,占总收入的3%,这意味着在共享两轮车场景下,氢能价格对总成本的影响并不大。
一瓶固态氢大约能用2-3天,锂电则需要每天换电,明显前者运维成本更低,算下来企业每减少一个人工,每单运维费用可以节省0.2元,从实际路测结果来看,氢能两轮车的运营成本可以做到跟锂电差不多。
另外,共享电动车长期暴露在户外,电池很容易因频繁充放电、受潮或老化导致续航下降,用户面临的一个巨大痛点就是电量显示不准确,稍微一骑就电量耗尽,只能被迫中途改换其他交通工具,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经常碰到“有车无电”,但氢能两轮车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安全性方面,固态氢即便遭遇针刺、高温也仅会缓慢释放氢气,难以积聚到达可燃浓度,不会出现锂电池的爆燃风险,这也让作为责任主体的地方政府肩上的管理压力小了很多。
比如此前,成都新都区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辖区内一直都不允许投放电单车,但2024年开始对氢能两轮车开了绿灯,一年下来累计行驶了200多万公里,故障率仅 2‰,同时“零泄漏、零事故”,到8月份,新都又陆续在城区范围内追加投放了3000辆氢能两轮车,预计2026年将达到2万辆。
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小闭环:一方面,很多二三线城市此前已经被滴滴美团等巨头的共享电单车填满,后来者要想进入必须拿出差异化的产品,主打绿色、安全、科技感的氢能两轮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投标抓手。
另一方面,拥有氢能产业链的上下游,又有发展氢能意愿的地方政府,在经历了前几年新能源高额投入后,也慢慢发现了氢能两轮车超高的性价比——不需要太多财政补贴,就可以自发生长出一套自给自足的氢能商业生态。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最近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氢能电动自行车》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为下一步国家标准的出台积累经验和做出铺垫。
不过,现阶段也还有不少问题,比如单车成本太贵,一辆氢能两轮车的回本周期大约477天,锂电只需要194天,虽说整体收益率是正的,但盈利周期被拉长了,不过如前所述,双方决策也不全是基于纯盈利考量,运营方需要抢市场,管理方需要新政绩,都可以接受一定的利润牺牲。
当然,成本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出货量来解决。按照现有数据测算,在达到50万辆规模后,随着燃料电池成本+固态储氢供应链成本的下降,单车成本可以降到5500元以下,氢能共享车的折旧成本将开始低于锂电。而一旦具有了规模效应,氢电的经济性也会慢慢被大众所认可,也就可以开启下一阶段更大规模的复制推广了。
![]()
预计达到50万辆规模后,氢能共享车的折旧成本将低于锂电
(资料来源:险峰K2V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以上是我今年市场调研中实际看到的一些氢能应用的典型案例,整体聊下来,大家的共性是少了前几年的宏大叙事,在氢能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更加专注于“小确幸”,或者说更加务实,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企业也能抓住细分市场的局部机会,跑出了商业闭环,实现了逆势增长,也算是行业寒冬里的一些好消息。至于未来能不能形成燎原之势,我觉得尚有待观察,但星星之火确实已经形成了。
其实很多商业逻辑底层都是相通的,前几天在看《泡沫逃生:科技投资简史》,里面讲到白炽灯在刚发明时并不被市场看好,一直被煤气灯和弧光灯压着打,于是爱迪生就在纽约建了一座商用发电站,只向周边一英里以内的8117盏白炽灯泡供电,由此开启了白炽灯的商业化之旅。
无线电报诞生时,技术稳定性与信号质量都很差,再加上各国电信垄断集团的打压,导致完全竞争不过有线电报,但无线电在茫茫大海上却有着独特优势,1899年,英国海军首次将无线电报用于实战,发现效果很不错,于是下了一笔大额订单,靠这笔钱马可尼的公司才实现了稳定现金流。也正是这次英国海军的示范效应,无线电技术开始吸引到其他行业和资本的关注。
与氢能小闭环的逻辑类似,当年这些技术能够获得成功,也是首先在某些小众领域、细分市场站稳了脚跟,最后靠着一批狂热发烧友的支持和产业链的发展,才慢慢把市场做大。
当然,这里面留给企业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需要在有限时间内突破关键技术节点,公众怀疑就会逐渐被热情所取代,反之现实主义就会抬头。比如爱迪生就曾在1878-1879年的18个月内,连续召开了三次新闻发布会,三次宣布解决了白炽灯的长时照明问题,但这期间技术其实并没有实质性进展,只是他很清楚,必须要维持住投资市场的热度。
跟今天非常相似,当时的科学界对这种行为也非常不以为然。1880年,就在爱迪生宣布其碳丝灯泡可稳定发光40小时后,威廉・西门子就公开炮轰爱迪生用媒体炒作误导公众,夸大技术成熟度,西门子还特别强调,“电灯的实用化并非仅依赖灯丝材料改进”,当时很多主流的科学家也持类似观点,认为爱迪生对于电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几乎一窍不通”。
但爱迪生非常不屑在学术圈里证明自己。从专业角度来说,他的技术能力看起来确实弱于同时代的很多创业者,但因为对白炽灯近乎于偏执的狂热,让他最终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系列的偶然因素和幸存者偏差,比如当年电车和油车之争,电车一度曾非常领先,很难想象19世纪时,电车支持者攻击油车是“坐在一个行驶的炸弹上”,跟今天完全倒过来,但因为内燃机技术的先手突破,让油车压制了电车将近200年。
所以本质上看,科技投资在早期对技术的判读几乎无证可依,所谓技术进步更多是在一个大致正确的方向上滚动式发展,即使是最权威的专家学者,也很难对未来的发展做出精准的判断。这就挺让人悲观,但是对我而言,这些故事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反倒能缓解焦虑,至少告诉我们前人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如何去对抗人性的恐惧与贪婪。
回到氢能的话题。之前资本扎堆涌入这个赛道,是希望国家能像拉动光伏和锂电一样,在几年之内把氢能也给拉起来,期待出现投资+市场循环滚动的“螺旋式上升”状态。投资人面对长期目标和短期业绩的矛盾,有时也不得不去追求所谓热门赛道,结果造成了氢能产业链各细分领域的冷热不均:
有的方向被过度追捧,但短期却难见成效,而一些具备需求刚性和技术突破的场景,却因为赚不到泡沫的钱,或不够“性感宏大”,而被投资者忽视,这也导致一个尴尬的结果,就是泥沙俱下——无论选对或选错了池塘,最后都未必能够钓到鱼。
但今天的大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氢能发展规划里说的很清楚,这是个中长期的事情,原则上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政府引导的意思就是政府不会补贴太多,所以一些过度预期的东西,包括很多几十亿的大项目,现在基本都被推迟了,除非外部条件发生大的变化,否则短期不太会再现“烈火烹油”的盛况。
在这种情况下,氢能还有没有加速发展的机会?我觉得还是有的。
一些能够快速迭代、低成本试错的细分场景,比如前面提到的氢能两轮车,已经完成了路径验证,如果未来量能够堆上去,小型燃料电池的供应链成本能降下来,就可以推广到叉车、快递车、无人机和船舶,再进一步可以推进到超长时储能,这也是未来难得的增量市场。短期内一些氢能应用的小闭环,灰氢蓝氢可以先顶一顶,但行业要想长期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绿氢拉动。
今天锂电已经卷到了白菜价,导致所有储能的经济性都需要重新算账,但在一下领域,比如跨季节存储,绿氢的优势还是很难替代的。
今年1-7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4.5%,其中7月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但同期的发电量增速已经降到了1.3%(去年是4.8%),且增量基本都来自于新能源,所以去年中电联的报告里也提到电力供需的“紧平衡”问题,再加上全球变暖和AI算力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面对未来几乎注定到来的电力缺口,当前除了绿氢,其他长时储能都只能解决电力问题,解决不了高峰期电量问题。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最近的政策正在给这些方向“开口子”,比如刚刚颁布的绿电直联/隔墙售电模式,本质也是鼓励绿氢探寻新的方向,鼓励就地消纳,但核心还是钱从哪来的问题,好在分布式的制氢不像集中式那么烧钱,如果几个小场景能跑通,也就有机会快速复制推广,由点及面拉动整个绿氢产业链降本,从而跟蓝氢pk。
至于未来,星星之火能否成燎原之势,我觉得可能要取决于三点:一是干草,即是否有真实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土壤;二是东风,是否有政策推动、是否顺应时代的趋势;三是要避免火苗被掐断,即能否排除掉外部阻力和制度性障碍。
目前看,这三个条件氢能都还是具备的:氢能在工业减碳、可再生能源消纳和跨季节储能等领域存在明确需求、同时国家“双碳”战略和各级政策密集出台,而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规划,氢能的长期发展预期已经非常明确,基本已不存在被“掐灭”的可能性。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对氢能的发展还是要保持乐观,就像那些200年前的科技先贤的故事一样,放在今天仍然是真理:生存比速度更重要,理性比狂热更持久。2026年让我们一起保持信心,同沐理性之光,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骆潇濛,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和哈佛肯尼迪学院,主要关注在碳中和和新能源方向,代表险峰长青投资了和光同耀、凝聚未来和仁烁光能等项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